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福布斯》雜誌鼓勵讀者在歷史高點購買比特幣

《福布斯》雜誌鼓勵讀者在歷史高點購買比特幣

在《福布斯》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鼓勵讀者購買比特幣,儘管比特幣目前的價格處於歷史最高水平,但此前一年的價格上漲了幾百個百分點。《福布斯》(Forbes)雜誌的這篇文章突顯了主流媒體對加密貨幣報道的一貫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加密貨幣在價格低的時候被邊緣化和忽視;在新聞機構對比特幣投資進行炒作之前,人們已經對比特幣的價格上漲進行了炒作。

在新興的比特幣時代,比特幣在媒體上鮮有報道,只有少數的技術出版物除外。多年來,比特幣一直在主流媒體上缺乏廣泛報道,直到「黑網」(darknet)主辦匿名自由市場「絲綢之路」(Silk Road)才開始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絲綢之路」使用比特幣作為交易非法麻醉品的交易貨幣。

因此一些新聞媒體則紛紛猜測比特幣有可能被作為一種洗錢、進行恐怖主義融資和毒品銷售的工具。

然而,不久之後,比特幣在2014年因異常嚴厲的緊縮措施在塞普勒斯被強制實施後,以驚人的價格上漲震驚了世界。由此引發的大量市民試圖將他們的儲蓄轉換成任何可以規避政府沒收的價值儲存,從而將比特幣價格從40美元兌換到260美元。

2013年剩下的時間裡,主流新聞媒體發布了許多關於比特幣的訃告,在比特幣再次震驚世界之前,世界各地的比特幣價格已經突破1000美元。隨後,中國股市出現了緩慢的持續一年的低迷,比特幣價格重新回到了200美元的價位,因此主流媒體都認為比特幣泡沫是一個數字時代的「鬱金香狂熱」,永遠不會再聽到。

當比特幣價格低廉的時候,主流媒體傾向於摒棄比特幣。這自從2013年中國股市泡沫破裂以來,在大肆炒作比特幣之前,它已經成為慣例。《福布斯》(Forbes)最近幾天發表了一篇題為《如何購買比特幣》(How To Buy Bitcoin)的文章,呼應了這一熟悉的情緒。文章的第一段說,「一枚比特幣的價格飆升至約2900美元。如果你還沒有,現在是時候買進了。」

2900美元被證明是比特幣的一個歷史最高價,但在bitstamp交易所比特幣價格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高達2980美元。之前的一個戲劇性的回撤看到了比特幣歷史上最大的4日損失,比特幣價格跌落至2100美元。

這種類型的報道對比特幣市場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在看到積極的主流媒體報道浪潮之後,新投資者的洪流往往湧入加密貨幣市場。大量的新投資者進入市場通常會推動價格上升,創造不可持續的價格上漲,並引發價格波動性。

一旦上升趨勢趕上比特幣價格,媒體就會迅速改變它的基調,並開始預測比特幣消亡的必然性。這樣的報告破壞了加密貨幣市場的穩定,並使新投資者面臨風險,因為許多新的加密貨幣參與者沒有在金融市場交易的經驗。

新投資者必須認識到主流媒體中加密貨幣報告的輕率之處,並避免將其視為財務建議的來源。許多出版物都涵蓋了比特幣,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與加密相關的搜索引擎查詢的峰值,這些查詢通常是由主要新聞事件或在加密貨幣市場內的價格行動產生的。結果往往是研究不充分,倉促製作的點擊誘餌由記者撰寫,很少或根本沒有金融市場或加密貨幣的長期經驗。使用這種形式的新聞作為投資建議的來源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在比特幣市場的新參與者應該從各種各樣的來源尋求參考,這些資料都顯示出了準確報告加密貨幣行業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區塊鏈 的精彩文章:

比特幣升值增加了銀行破產的風險
區塊鏈日益火爆,摩幣順勢而起
BIP148「獨立日」將構成比特幣最大的威脅
拒絕改變,core開發組會成為比特幣歷史罪人
消息:資產鏈Acchain加快生態布局,已具備完整雛形

TAG:區塊鏈 |

您可能感興趣

《紐約》雜誌評論:美國偉大畫家菲利普·加斯頓如何重新定義莊嚴
《復聯3》預售創歷史新高,榮登《帝國》雜誌封面
《文雅》雜誌徵稿啟事
中華傳奇雜誌在線閱讀:中華傳奇錢幣專刊
娜頻道·聲音雜誌課文朗讀《狐假虎威》
迪迦奧特曼最終聖戰的雜誌掃圖
幣安趙長鵬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附深度訪談
英國超模羅茜·漢丁頓-惠特莉登上《時尚芭莎》雜誌阿拉伯版封面
《權力的遊戲》珊莎扮演者索菲·特納榮登時尚雜誌封面,好美啊!
梅拉尼婭·特朗普的雜誌照片
奧特曼新劇羅布奧特曼相關雜誌圖公開 拳打扎拉布星人腳踢傑頓
C位出道!詹姆斯登好萊塢知名雜誌封面
譚,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5位傑出的華裔美商界人士」
雜誌精選|中國的比薩斜塔
《權力的遊戲》史塔克姐妹珊莎和二丫雜誌英國版春夏刊封面發布!
詹姆斯曬舊雜誌封面:勒布朗是否被高估?
「小閃」埃茲拉米勒登《GQ》雜誌封面
印度富豪花費5個億舉辦婚禮,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最奢華的婚禮
《復仇者聯盟3》榮登《娛樂周刊》雜誌封面
《托倫斯雜誌》陳博士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