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學良晚年談「不抵抗政策」 / 東北淪陷過程中的「四方互動」 | 短史記

張學良晚年談「不抵抗政策」 / 東北淪陷過程中的「四方互動」 | 短史記

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




編者按

:「殷」兄在昨天推送的

「民國第一刺客」王亞樵刺殺日軍白川大將?貪天功為己有!

一文留言,對馬超俊所披露之內幕——「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敵方唆使陳中孚、陳群、王亞樵、陳友仁、任援道等,在上海暴動,由日軍部發給槍支一萬支、機槍兩百挺,以驅逐吳鐵城,奪取上海市政權」,後經孫科反對而消弭——這一事件表示了一些疑問,如「應急之策,竟是密報哲生,請速設法制止,想得也太簡單容易了吧?」「暴動一觸即發,就因孫科的一通怒斥,一場腥風血雨就煙消雲散了?陳群、王亞樵等人是在玩過家家遊戲嗎?這一事件也太弔詭了吧?」




馬超俊之言,之所以顯得弔詭,乃是因為馬氏刻意略去了很多重要的歷史背景。今天推送的兩篇稿件,即部分涉及到這一歷史背景

(紅色字體部分)

。至於更具體的闡述,筆者當

另作專文。




張學良晚年談「不抵抗政策」


文 | 諶旭彬



「九一八」事變,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甚巨。東北軍之「不抵抗」乃是事實,然80餘年來,針對「不抵抗命令」從何而來,卻眾口紛紜,莫衷一是。即便是

張學良本人,晚年之言辭,亦予人「反覆無常」之感。

如1990年,張接受日本NHK採訪時,曾明言:「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稍後,張又對媒體說道:「九一八事變,我輕信了老蔣,成了萬人唾罵的不抵抗將軍。」①




張的這種「反覆無常」,實際上反映的是「不抵抗」一節的錯綜複雜。




按:日本外務省及關東廳情報檔案中,收有蔣介石7月12日致張學良之密電,內有「此非對日作戰之時」之語;還收有同期張學良致榮臻密電,內稱:「此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本將要求割地賠款,東北萬劫不復,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相周旋。」

略言之一方面,事變之前,南京及張學良方面,已意識到關東軍可能在東北生事;關東軍方面,亦已偵測到中方應付其生事的退讓立場。另一方面,「此非對日作戰之時」之語,乃是政見交流而非方針傳達,且時間系事變前兩個月,並非針對事件本身的具體指示。




關於「不抵抗政策」,最接近事變的指示,是9月6日張學良致電東北軍方及東三省政務委員會:




「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遵照注意為要。」③




據此,將「不抵抗」視作事變前南京與張學良方面的「共識」,似乎也不能算錯。

該「共識」之基礎,乃是認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軍方,使衝突不致擴大。故而,事變前夕,宋子文已與重光葵商定,將於9月20日同赴東北,對中日懸案做通盤商討。此前之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開僵局,結案似已指日可待。




如南京之所料,日本外務省確曾阻撓過事變。

在獲悉「關東少壯軍官圖迫中國軍隊使其衝突」之密報後,外相幣原喜重郎曾電訓駐奉天總領事,命其取締企圖尋事之浪人,時為9月5日。電報稱:「近來關東軍坂垣大佐,在貴處儲備相當豐厚之資金,策動國粹會浪人,製造中日事變。聞將……在九月中旬作具體之行動。希對浪人,切實取締。」④但這種阻撓未能發生實際效果,南京顯然錯估了日本政府對軍方的約束能力。



及至事變爆發,國民政府展開外交運作,對東北局勢仍有挽救餘地。

「特種外交委員會」(專為解決事變而設)之最機密報告,對形勢判斷非常準確:





「日本之軍事政策,必定要達到完全佔領東三省之目的,其外交當局……已逐漸追隨軍部行動。」「國聯……此次決不對日作戰,因此不能採取任何有力之制裁。」至於中方對策,雖「決不先對日本宣戰」,但「軍事犧牲,亦所不恤」,尤其是「對於錦州方面,如日本來攻,只有儘力抵抗,以樹立政府在人民間之信仰……俾中國不至瓦解而亡。」⑤




換言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之「不抵抗政策」,實以錦州為最後底線。

蔣介石亦曾多次致電張學良,望其務必堅守錦州。但張最終仍以「要玉碎不要瓦碎」為由,不放一槍一彈棄守錦州。⑥張之所以如此,軍閥心態,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國民政府之分裂、內鬥愈演愈烈,且嚴重波及張,亦是其心懷疑懼不願抵抗的根源。




圖:1920年代,蔣介石(左一)與胡漢民(左三)等合影




事變發生前,寧(蔣介石)、粵(胡漢民)分裂,武力相向。

粵方甚至曾三次派密使赴東京會見外相幣原,謀以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之「既得權益」,作為購買日本武器的交換條件。

事變發生後,蔣號召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欲謀統一,然粵方誌在倒蔣去張,並無共赴國難之念,如其「外交部長」陳友仁對日方所言:「日本除蔣去張之主張,與粵府毫無二致」,且謂倒蔣成功後,粵府可按「大亞洲主義」與日本謀妥協。




故而,當錦州告急之日,恰是粵方激烈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之時。

蔣乃張學良之政治靠山,蔣下野,勢必牽動錦州戰局,粵方絕非不知,然胡漢民恨蔣已深,堅持蔣下野乃和解統一的不可妥協條件,蔣遂於1931年12月15日通電辭去本兼各職,南京政府隨之陷入運作真空;1932年1月3日,日軍兵不血刃佔領錦州。

⑦錦州既失,東北局勢遂無可挽救。此後,張學良審時度勢,轉與胡漢民愈走愈近,卻亦屢遭胡之算計。




綜上,即不難理解,張學良晚年對「不抵抗政策」的講述,何以呈現出一種「反覆無常」——所謂「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乃是事實;「九一八事變,我輕信了老蔣,成了萬人唾罵的不抵抗將軍」,亦非無因,南京方面確實高估了日本政府對軍方的制約能力;而張對唐德剛稱:放棄錦州,與蔣無關,「那個時候,蔣公根本就不負責任,他不負這責任,我也根本沒有向他請示的必要」,也是事實。今人重新審視「不抵抗」,須深切體察當日內政之蕪雜,而不能僅將目光聚焦於蔣、張二人。




*********


注釋


①(日)臼井勝美:《昭和史的最後證言——張學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P72-73。《張學良口述歷史——西安事變是逼出來的》,(台)聯合報2001年10月28日。②蔣指示,收錄於日本外務省紀錄密電情報關係卷;張指示,見關東廳7月15日上外務省次官電。轉引自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P114。至晚在8月25日,關東軍還曾破譯過瀋陽市公安局對下屬秘密傳達的「容忍自重、力避發槍」的指示。③中央檔案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選編·九一八事變》,中華書局1988,P67。④東京審判紀錄,P30343。⑤《特種外交委員會呈送中央政治會議之報告》,收錄於《戴季陶文存》。⑥日本外務省紀錄(中國內亂關係卷),轉引自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P140。⑦《張學良為何不放一槍一彈棄守錦州?》,今日話題歷史版第214期。






東北淪陷過程中的「四方互動」


文 | 諶旭彬




1931年東北淪陷之追究具體責任人,究竟是誰?是一個長期存在極大爭議的話題。 其實,追究具體責任人的前提,是還原事件發生的真實邏輯。




張學良


事情判斷錯誤,那我承認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軍領袖張學良,正在北平出席慈善義演。戲散後張見到急電,匆匆離去。

凌晨一點,張召集東北軍在北平的高級將領開緊急會議,指示「避免衝突,不予抵抗,……以免兵連禍結,波及全國。」

①會議開了一個通宵。




次日凌晨

,張決定電告南京,請中央向國聯提出抗議;

下午

,張接見日本記者,就事變發表意見,說道:





「昨夜接到奉天報告,知有中日衝突發生,我等無抵抗之力,且無必戰之由,故

我已嚴令部下絕對不抵抗

,任日本軍之所為。」②




對於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張學良晚年的解釋是:





你責備我不抵抗,我不承認,責備我對日本這件事情判斷錯誤,那我承認。

我自己考慮,日本不可能這樣做,軍人要這樣做,(日本)政府也會要控制它。……我不能不承認我對日本的判斷是判斷錯了。」③





圖:青年時代的張學良(中)




蔣介石


判斷日本不會破壞《九國公約》




9月18日晚9時半,蔣介石自南京登上「永綏」號軍艦,前往江西南昌。晚10時20分左右,日軍在瀋陽發動事變。

19日晚,蔣接到上海電報,獲知東北出事

,隨即致電張學良,鑒於日方誣衊中國軍隊炸毀鐵路,中方對外宣傳應努力闢謠。④




21日下午,蔣返回南京。2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國國民書》,宣布「已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

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南京方面寄望於尋求國聯的支持來處理事變,而未曾給張學良和東北軍下達過「抵抗命令」。

東北軍的「不抵抗」,相當於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默認。⑤




台灣學者黃自進認為,事變前夕,蔣的基本判斷是「日本政府不致冒破壞《九國公約》的大不韙而侵略中國」;而且,事變前夕,蔣正致力於「與日本的陸軍中樞建立起戰略夥伴關係」。其中,僅1930年度,國民政府與日本陸軍省之間,就簽署了多達16件武器買賣的契約,其金額佔到了該年度中國對外採購武器總金額的三分之一強,日本已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武器採購國。鑒於這種關係的存在,蔣認為,「零星的衝突只要控制得宜,事情總有轉圜餘地」,所以默認了東北軍的「不抵抗」。⑥




關東軍


懷有對抗政黨政治的心思




據日方檔案,事變期間,日軍僅包括10400名關東軍及4000名朝鮮軍;關外的東北軍則有179500名之多。事變結果,日方在105天內鯨吞整個東北,死傷僅1200餘人。⑦




日本學者戶部良一認為,關東軍發動事變的目的,「是試圖佔領包括北滿在內的整個滿洲」,而且

「試圖通過計謀挑起日中間的衝突,……造成日本的國際關係緊張,形成對外關係的危機。……他們的目標是打倒『腐敗墮落』的政黨政治」。




關東軍既然懷有對抗政黨政治的心思,自然不可能受政府約束。故張學良「認為日本政府應該能夠恢復對關東軍的控制」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建立在這一判斷基礎上的「不抵抗方針」,不但不能緩和局勢,反而促成了「關東軍的軍事行動基本得以按照計劃進行」。⑧





圖:關東軍少壯派代表、「九一八」事變主要策劃者石原莞爾




廣州政府


尋得一個逼蔣下野的好機會




事變爆發時,中國內部,除南京政府外,還存在一個以胡漢民、汪精衛、孫科為代表人物,以廣東軍閥陳濟棠、廣西軍閥白崇禧、李宗仁等為後盾的「廣州國民政府」。胡漢民在國民黨內有「黨魁」的身份,蔣介石是軍事領袖;南京與廣州之間的衝突,實際上是

國民黨內部黨權和軍權的爭鬥。




這種爭鬥,嚴重影響了國民政府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理。

廣東方面借事變向南京頻頻發動政治攻勢,一度將蔣介石逼到要親自「率師北進,與倭寇決戰」,並取消黨治、開放政權的地步——前者是為了儘力保存自己的軍權,後者是為了拆掉胡漢民的黨權。但這種極端的做法,得不到南京政府的支持,蔣介石最終只能選擇在1931年12月15日辭職下野。




蔣的下野,所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放棄了中國軍隊在東北的最後一個據點錦州。

張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得到情報,取代蔣介石的孫科政府,雖一再敦促他抵抗日軍,私下裡卻與日本政府達成了「查辦張學良」的共識

——實際上,因張學良親蔣,一直被廣州政府視作必須拔除的眼中釘,自事變爆發,即不遺餘力對其進行攻擊。⑩




張學良放棄錦州,意味著東北終於徹底淪亡。





圖:1931年5月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部分政要。左二為汪精衛,左四為孫科




********


注釋


①張的具體行蹤,可參見:何世禮,《為歷史作見證:「九一八」之夜張學良在何處》。轉引自:李敖,《蔣介石研究》(下冊)P264-265。《盛成回憶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P29-30。洪鈁,《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張學良》,收錄於《文史資料選輯 第6輯》。②《張學良開口說話:日本NHK記者專訪錄》,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P76。③同上,P77。④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華文出版社,2010,P45-61。⑤馮筱才,《「不抵抗主義」再探》,《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第2期。⑥(台)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中研院近史所,2012,P153-156。⑦(日)陸軍參謀本部,《支那時局報第四十三號》 (1932 年3月24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藏,原件。轉引自:黃自進,《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台)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⑧戶部良一,《満洲事変から日中戦爭まで》,收錄於《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 近代史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P239-242。⑨羅敏,《走向統一:西南與中央關係研究(1931-1936)》,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P49-54。⑩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P20-24。




長按二維碼

,關注「短史記」微信公眾號(微信id:tengxun_lishi);

無法長按二維碼,請在微信中直接搜索「

短史記

,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中國相聲,如何諷刺三任美國總統?
緊急通知:戰略講壇6月22日活動因天氣原因改期至7月5日
張學良晚年談「不抵抗政策」 /東北淪陷過程中的「四方互動」
「民國第一刺客」王亞樵刺殺日軍白川大將?貪天功為己有! | 短史記
「民國第一刺客」王亞樵刺殺日軍白川大將?貪天功為己有!

TAG:短史記 |

您可能感興趣

揭露張學良晚年談「不抵抗政策」
中國的北極政策
文在寅訪印談兩國經貿合作 推動韓「新南方政策」實施
韓國欲進軍東南亞,推行「新南方政策」不遺餘力
抗戰時期的海外留學政策
國際學者:中美非洲政策難較高下
韓國加強與東盟合作 力推「新南方政策」落地
直播 | 南開大學李卓教授 日本對外侵略戰爭中的人口政策
燥動的東南亞:莫迪推進「東向行動」政策,美航母擬3月停靠越南峴港
張學良採取不抵抗政策之後,吳佩孚說了13個字,張學良低下了頭
美媒:美國或有更強硬南海政策
日本侵華時期的毒化政策
「新時代下我國財政政策與經濟槓桿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召開
探微美國研究中國安全政策的青年學者
廣東將在下半年制定創新政策「新十條」
美聯儲政策風向料趨強硬
最懂中國的日本經濟學家:搞垮日本的不是廣場協議 而是過分寬鬆的金融政策
中國—東盟政策與法律輿情半月談
張學良不抵抗政策丟掉東三省,為何逃到關內東北軍依舊對他死心塌地?
【中東研究】岳鵬:特朗普執政後美國中東政策的變化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