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英國喬治小王子上的學校,每天只教學生一件事
▲
點擊「爸媽營」關注
Education
【爸媽營說】
本文是爸媽營【教育
專題
】的一篇好文
看了這篇,感受還是非常深刻
大道至簡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忘記了教育的本質?
關注「爸媽營」,在主菜單回復「
教育
」
可查看34篇【
教育
專題
】好文
作者:Shasha,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號:成長無國界
(G-citizen)
,一位歷經3國生活,不裝不端著的華爾街投行從業者,分享國際化成長的知識和經驗。
我們希望世界是善良的。然而,相比升學和工作,善良有什麼用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說一個跟教育有關的新聞。前天,英國皇室宣布,四歲的喬治小王子今年9月要上學了。(英國的小學接收4-13歲的孩子,入學後先上預備班)
小王子選擇的這所學校,叫做Thomas』s Battersea。它是一所受到本地中產階級,尤其中上層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
據說家長主要是銀行家、律師、醫生、記者等在英國社會高收入的專業人士。
而這所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什麼呢?你也許猜到是「優秀」、「全面發展」、「尊老愛幼」等等。
都不是。校長說,
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善良。
(小王子即將就讀的學校Thomas』s Battersea,慈善和多元融合是善良教育的一部分)
不是簡單的助人為樂。
英國精英的善良教育,包含幾個層次:
善良,意味著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學校領導舉例說,善良意味著,孩子們不允許擁有最好的朋友,而必須跟所有孩子都成為朋友。
聽起來有點誇張:作為一個有正常情緒的人類,怎麼可能喜歡所有人呢!
但學校認為,行為上的尊重是必須的。如果孩子故意疏遠一些人,製造不公平,會傷害他人的情感。
英國精英教育重視培養人的情商,甚至勝過學業。
孩子要從小學習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包括了解不同的社會階層、種族、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
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須在行為和禮節上,對他人表現出接納和尊重。
老師也一樣。不能在行為上親近一些孩子,疏遠另一些孩子。英國人認為,孩子們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師處理不得體,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
我倫敦同事的孩子在另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那所學校也有嚴格的教育,比如,如果孩子想慶祝生日,必須邀請班裡所有同學,不能只邀請自己喜歡的朋友。生日聚會可以採取野餐等簡單的慶祝方式,不能太奢侈。
這樣做的原因是:要避免在精神或物質上,給其他孩子帶來情感傷害。
前天看BBC的一個紀錄片,拍攝了以培養學霸精英著稱的伊頓公學,伊頓的校長也講了類似理念。他說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
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我在前兩篇文章里提到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的人。
當孩子們長大進入職場,一定會面臨一個複雜的人際圈。裡面不僅有自己的同鄉和校友,還會有不同地域、語言或種族的人。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
如何讓你的工作夥伴信任你?
對他人在行為和言辭上表現出接納和尊重,一定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
這聽上去很容易,做到卻不容易。
在國際公司,中國的員工,往往更喜歡跟中國人打交道。而小圈子文化,往往影響了我們升職。
很多人是出國後慢慢悟到:
Be nice,學會在禮節上尊重別人,自己的世界才會變得寬廣。
善良意味
著尊重自己,敢於表達意見
英國的這個理念,跟中國不太一樣。
傳統中國文化評價一個人善良,往往是說這個人懂得隱忍,即使有想法,也不會當面說出來,而是藏在心裡。
但英國人(以及美國人)不是這麼想的!
他們認為,
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麼是冒犯別人?
如果你因為一個人的收入、婚姻、家庭地位、種族、習慣或外表,對他進行評論和質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屬於不夠善良,沒有禮貌。
什麼是委屈自己?
就是你明明對某個決策、提議或者做法有意見,但是沒有提出來,而是一邊抱怨,一邊執行。
中國的孩子在國際公司升職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對於領導或同事的提議,既不提問,也沒意見,而是沉默的執行。
這很吃虧。
當你對一個組織沒有意見,選擇沉默,別人會以為,你在這裡做的不開心,懶得表達意見,可能正默默尋找新的工作。
同樣作為華人,我覺得好冤。並不是我們正謀劃跳槽,懶得提議,而是中國式的善良,讓我們不太習慣當面質疑別人。
西方人所說的
「對事不對人」
,在中國的文化里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
但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
他們會認為,你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不好;同時沒有解決問題,對別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在彼此壓抑的環境下相處,最終容易導致關係破裂。
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贊成這樣。
他們鼓勵有意見要說出來,有效展開溝通,
這樣才能增進了解,分享智慧,讓一段關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良性發展,減少問題,彼此都開心滿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內心,但更是一項高級的技術
英國的善良教育背後,是關於公民素養的一系列技術培訓:包括安全常識、溝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 (沒錯,尊重也需要手段!)
這些在小王子的學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英國人致富早,他們在百年財富積累中發現:原來金錢是買不到一切的,比如
生命、愛和尊重。
所以,一個社會長久富裕,需要人們不僅能想到別人,而且能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護,產生安全和信任感。於是在英國,當一個人倒在路上時,不僅有人救,而且路過的一些人具備基本的救援常識,這些常識往往在兒童時期就學習過。
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是那種既有善心幫助陌生人,同時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當一個社會的陌生人既有愛心、又有常識,既有行善的動力,也有行善的技術,這份保障,才是善良帶來的巨大財富。
同樣的保障,還體現在溝通智慧層面。
英國精英特別注重語言溝通技巧。他們雖然鼓勵表達意見,但是
在表達方式上,要體現出對人心靈的尊重和保護。
前面提到的伊頓公學的紀錄片里有一個細節。小男生們早晨出門上課,必須穿西裝打領帶。有個孩子忘了領帶,被教務人員看到了,老師攔住他說:
」Hey,小紳士,你有沒有發現,你忘記什麼了?」
孩子低頭一看,哎呀領帶忘了。趕緊回宿舍打好了跑出來。
教務人員再看到他時說:「太棒了,謝謝你!」
這是很典型的英國式溝通。老師或家長不會直接說:你怎麼沒戴領帶!
讓孩子覺得很反感:你怎麼又來管我!
兩邊不開心。
英國的家長老師,傾向於通過一個疑問句,讓孩子自己來回答。盡量避免他人逆反,造成衝突和對抗。
當孩子發現並改正了問題,父母和老師會對孩子說謝謝你!
英國人認為,
尊重的前提是把對方當作和自己一樣有情緒的人。
每個人都反感別人指手畫腳,但同時又希望自己不斷進步,成為很棒的人,讓自己的行為有價值。當他聽到一聲感謝,意味著他的行為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他做的很棒。
這種溝通方式延伸到職場,就被稱為領導力。
比如,我的英國老闆就是典型接受英國式精英教育。當他希望我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報告時,他不會直接說:「你按照我的框架,帶領大家重新做。」
而是會說:「我幫助你把框架搭好了,這樣也許可以更容易一點?」
聽上去好像是說,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滿意,並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而是任務太難了。
這讓我覺得接受起來很愉快,他沒有命令我什麼,反而幫助我搭了框架。
但傻子也知道,事實肯定不是因為任務太難,而是我沒有達到他的目標嘛。
只不過,傻子也喜歡聽好聽的話。
每當任務完成,老闆會非常禮貌的說,謝
謝你們。
這種有立場,但聰明委婉的溝通方式,正是英美所說的領導力。
它的背後,是英美精英教育希望未來領導人學習的技巧,即:如何通過恰當的語言,讓你對他人的指導和管理,被別人接受,甚至心懷感激。
也就是說,你的善意,無論針對組織還是個人,可以成為一種動力,而不是製造衝突。
英國人認為,聰明的溝通,
最大限度保護人們心靈不受傷害,更加容易建立長遠的關係。
當然,說這些並不代表我認為,英國關於什麼是善良的評判和教育,一定比我們好。
還是那句話:每種文明都有優缺點。借鑒別人優勢,發揮自己長處,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中國的文化是指向內心的。所以,我們關於善良的教育,往往傾向於注重內心的修為。比如,當對方的語言不中聽,方式不得體時,只要是為我們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過內心力量圓滿接受的。
而西方文明是外向的,他們認為人在面對世界時,需要尋找恰當的解決方式。一個人的善良,體現在能夠恰當處理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有技巧的面對世界和別人。
所以,
如果你是一個準備走向國際的中國孩子,請你一定要看到這些差異,學習西方人認可的善意和與之匹配的領導力,讓周圍的各種關係良性發展。
這個世界喜歡善良的人,更喜歡用他人的方式,讓別人覺得舒服的人。
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善良,有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猜你喜歡:
《
武志紅:無論育兒還是育己,請活出的你攻擊性!
》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
《
我差點毀了我的孩子!
》
關注爸媽營,打開首頁輸入框,
回復
媽媽
,看【媽媽教育專題】
200+
篇好文
回復
爸爸
,看【爸爸教育專題】132篇好文回復
心理
,看【心理教育專題】112篇好文回復
繪本
,看【史上最強繪本資料庫】回復
下載
,看【61個頂級下載資源】回復
安全
,看【安全教育專題】187篇好文回復
明星
,看【明星教育專題】200+篇好文回復
隔代
,看【隔代教育專題】91篇好文回復
健康
,看【健康教育專題】173篇好文回復
購物
,看【海淘購物專題】144篇好文回復
早餐
,看【親子早餐專題】46篇好文回復
二胎
,看【二胎教育專題】101篇好文回復
英語
,看【英語教育專題】94篇好文回復
樂高
,看【樂高教育專題】34篇好文回復
看片
,看【電影動畫專題】54篇好文回復
手工
,看【創意手工專題】65篇好文回復
興趣
,看【早教興趣專題】26篇好文回復
親子游
,看【親子游攻略】200+篇好文回復
兒童房
,看【親子家居專題】137篇好文爸媽營,www.bamaying.com
由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白領媽媽創立。長期與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專業人員合作。
只研究:精英爸媽們的學、玩、買!
商務合作:bd@bamaying.com
投稿郵箱:tg@bamaying.com


※孩子嗓門大就是沒教養?不!美國小學的5級音量教育,讓孩子有教養!
※好想笑!一個埋伏在媽媽群深處的爸爸,寫了一篇總結。。。
※爸氣十足!第三屆「爸爸去哪兒玩?」有獎晒圖大賽!2680元韓國 HAS 超萌兒童雨衣、雨傘免費送!【第五彈】
※【旅行】奢享三亞180°一線海景,2000米私家沙灘!5星清水灣威斯汀親子套餐!贈獨家禮包,含暑期!
※【購物】春去夏至,如何在換鞋季為娃挑雙合腳的涼鞋?附22個竅門,腳型模板
TAG:爸媽營 |
※一百年前學生照:家庭私塾、女子學校、外國學堂,最後那女學生啥樣子?
※兩間教室,十二個學生,一所學校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們最青睞這幾個生肖的學生
※學校段子:某學校不許學生在雕像上曬被子
※人人都能當老闆,這所學校的學生牛在哪兒?
※原來韓國的學校長這樣
※出人意外:原來喬治小王子在學校是這個樣子
※鏡頭下:兩個人的學校,一老師一學生
※如果孩子考不上清華北大,就去這所學校吧,亞洲排名第一的學校
※一所讓小朋友痴迷於上學的學校
※一位老師一位學生一所學校 教育的本質:一個孩子也不放棄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
※這位韓國教授,在無為捐建了一所學校
※女裝大佬的福音,這所學校竟然可以讓男生穿裙子上學!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孤立後,這位媽媽做了四件事
※日本最奇怪的學校,學生全是「猴子」,連老師都是一隻猴王!
※全球頂級十二大軍事院校,說一說你最嚮往去哪個學校學習?
※這所學校的老師給學生髮「紅包」
※日本教育強在哪:家才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
※他建學校當校長,學生76人,後校長當國家主席,一學生是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