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喀喇沁親王府,中國最大的清代蒙古王府,被譽為內蒙故宮

喀喇沁親王府,中國最大的清代蒙古王府,被譽為內蒙故宮

到赤峰旅行,喀喇沁親王府是必須要去的地方,因為它是內蒙古現存王府建築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築群,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赤峰的文化名片。在渝帆看來,去赤峰必須喀喇沁親王府就如同去北京要去天安門、去重慶要去解放碑、去廣州要去小蠻腰一樣,倘若不去,總覺得有些遺憾。

按照波羅游跡的赤峰森林休閑度假線路規劃, 喀喇沁王府是我們整個行程的最後一程,也算是赤峰之行的壓軸大戲。該王府是是清朝貢親王的府邸,是蒙古族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貢桑諾爾布的故居,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先後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爺在此襲政。

要讀懂這座全國最大的蒙古親王府,就必須要先了解它的歷史,這裡渝帆就作個簡單的介紹:喀喇沁,蒙古語是「看守人」或「守衛者」的意思。原本是蒙古民族部落之一,據《蒙古游牧記》載,元朝開國勛臣扎爾楚泰之子濟拉瑪(亦稱者勒蔑),姓兀良哈氏,因其功勛卓著,成吉思汗將女兒花蔭公主下嫁給其子吉伯格,從而享有「塔布囊」(漢意「駙馬」)之稱號。因游牧額沁河,所以其部被稱為「喀喇沁」。

康熙十八年,喀喇沁王府按照郡王府的規格啟建,是為喀喇沁親王府肇建之始。乾隆四十八年,第八任札薩克兼卓索圖盟正盟長喇特納錫第晉親王品級。從此,郡王府邸升格為親王府規制。從康熙年間開始,有數位清朝公主下嫁到喀喇沁親王府,滿蒙聯姻使喀喇沁王與清廷及皇家關係更為密切,親王府也幾經擴建修繕,建築氣勢恢宏,殿宇森嚴,布局精巧,結構嚴謹,其建築規模居蒙古四十九旗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區、蒙古民族、藏傳佛教三大建築特色於一身。

而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喀喇沁親王府,早已沒有了親王,也就沒了親王府的攻能,而改成了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佔地80餘畝,整體建築宏偉壯觀,布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後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有著蒙古故宮的美譽。

親王府的廣場上,一邊有一塊招牌,左邊是喀喇沁親王府,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右邊的招牌便是上圖所展示的: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

喀喇沁親王府的大門,正上方掛著一塊藍色的匾牌,上書漢蒙雙語的:喀喇沁親王府

檢票入門,首選穿過一個古樹參天的小院

透過幾重大門,長焦拉近便可以看到末代親王貢桑諾爾布的塑像。

進門沿中軸線前行,不遠就是轎廳。據說是當年王爺及其他官員乘轎車進府後停轎處。

轎廳裡面放有一乘轎子和一輛當地的轎車,所謂轎車,也就是一種被當地人稱做「勒勒車」的交通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車輞,將12副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車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轎廳後面便是回事處,是來辦事者通過王府佐吏向王爺稟報事項並等候王爺回復的地方。回事處前院落敞闊,中間行道兩側植有高大的柏樹。走在行道上,迎面便看到一尊銅像。一個身著清朝王爺官服的中年人端坐在太師椅上,神態自然,面容和藹,彷佛在迎接前來拜見的客人。猜想這個人可能就是王府的主人,近身一看,果真是末代喀喇沁王爺貢桑諾爾布。

院內古樹參天,鳥語花香,環境優美。

【貢桑諾爾布】(1872年—1930年),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中重要的開拓者,也是赤峰及東蒙地區近代史中最為著名的歷史人物。這位生逢近世、深受戊戌變法影響、立志民族強盛的親王,治事開明,提倡新政,享譽遐邇。從1902年始,他相繼首創內蒙古新式學校崇正學堂、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出版《嬰報》,興辦郵電,派遣留學生,開辦實業,建樹良多。民國年間,他連續擔任蒙藏事務局和蒙藏院總裁16載,為振興近代蒙古族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回事處裡面的陳設,是以前來辦事者通過王府佐吏向王爺稟報事項並等候王爺回復的地方。

親王府里有很多古樹,有的已有幾百年的樹齡。

透中六邊形的拱門,可以看到兩邊的側院

再往前行,就是親王的議事廳,這裡才是王爺和其他王公貴族們商議盟旗大事的地方。門外柱上掛一聯:「善可舉賢智能輔政;仁當濟世德以澤民。」

入門細看,正中上懸大匾,曰:「大邦屏藩」。下掛一幅對聯:「品節詳明德性高;事理通達心氣平。」中間為胭脂玉浮雕龍鳳呈祥,置於紅木條桌之上。木製圍欄圈成方形月台,由丹墀橋與廳的地面相接。整體感覺官家氣派十足。

議事廳前面隨拍

出了議事廳,轉過去就是王府的最後一進院落承慶樓。據說這裡是王府的家庭佛堂,是王府女主人及其他家眷靜心念佛的地方。現在進去已經看不到佛堂的施設了,只見到樓內一層側間清時的睡具。

中間的是承慶樓,左邊為竹友齋,右邊為惠安堂。

在承慶樓內供奉了歷代親王畫像

竹友齋內景

從房頂的動物數量看,這是等級極高的了

逸安堂內景

裡面陳列的黃梨木的傢具,雕刻極其精美

慧安堂

慧安堂裡面的陳設

王府的側廂房

左邊廂房有一個戲台

雕樑畫棟,非常精美

右邊的廂房有一個私塾

是以前小王爺和公主們上學的地方

私塾的前面院落有一個孔廟(文廟),裡面供奉著孔子,這在蒙古是極其少見的

孔廟的邊上有一個關帝廟(武廟),裡面供奉著關羽

最後,向大家介紹一下喀喇沁王府里成長起來的一位被稱作內蒙古近代史上傑出人物——貢桑諾爾布(1872~1931),字樂亭,號夔盦(Kui An),是喀喇沁末代親王。他性情恬靜,平易近人,通曉蒙、滿、漢、藏等各種文字,喜吟詠,好詩文、工書法,並擅長繪畫,詩詞歌賦無不精通,著有《竹友齋詩集》流傳於世。

貢桑諾爾布生活在一個動蕩激變的歷史時代。他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就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薩克時,已是清王朝覆滅的前夜,社會動蕩不安,國事風雨飄搖。為謀求民族的振興和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他嘔心瀝血,身體力行。他開創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創辦新式學堂,為喀喇沁右翼旗培養了大批先進人才。他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接受民主啟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舉措,創造了振清代蒙族經濟、文化的十項第一,令喀喇沁成為塞外蒙古諸部翹楚:

(1) 1902年建立了內蒙古第一所官辦新式學校——崇正學堂。

(2) 1903年建立了內蒙古第一所女子學校——毓正女子學堂。

(3) 1902年建立了內蒙古第一所軍事學校——守正武學堂。

(4) 1902年建立了內蒙古第一所圖書館。

(5) 內蒙古第一個成批派遣留學生數十人。

(6) 創辦內蒙古第一份報紙——《嬰報》。刊登國內外重要新聞、科技常識、各盟旗動態以及針對時局的短評。

(7) 第一個在內蒙古辦郵電,傳遞郵件,發收有線電報。

(8) 第一個在內蒙古南桑北移辦苗圃,廣植桑苗。

(9) 第一個在內蒙古創辦綜合性工廠,內設織布、印染、百貨商店,造絨氈、肥皂、洋蠟,開創了內蒙古民族地區辦工廠、辦實業的先河,其絲織品銷往俄羅斯。

(10) 在內蒙古創建警察局,維護地方社會治安。貢王此舉為各盟旗推崇備至,爭相仿效。

他還頻繁接觸同盟會,積極贊同共和主張,毅然加入國民黨,作為唯一少數民族代表成為該黨初期中央首批九人理事之一。辛亥革命後,他毅然贊成共和革命,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表現出高度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1912年,他出任民國政府蒙藏院總裁,成為蒙古王公中的領袖人物,長達十六年之久。

縱觀貢桑諾爾布的一生,遭逢亂世卻能激流勇進,奮鬥不息。其人生成就足以彪炳青史,足以使後人敬仰,也足以激勵千千萬萬了解其生平事迹的後來者立足當下創造生命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渝帆 的精彩文章:

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價值千萬的藝術瑰寶
中原之外的赤峰,竟然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
誤入一個西部無名山谷,竟然發現滿山的桫欏和遍地的還魂草
三面環水的古堡,不通公路的古鎮,竟然沒有一棟現代建築
不走尋常路,徒步赤水古鹽道,終尋得令人驚艷的瀑布奇觀

TAG:渝帆 |

您可能感興趣

法絲亞·福阿德:伊朗末代國王得首任王后,被譽為亞洲維納斯
香港鬼後王小鳳、最美女鬼王祖賢、鬼婆羅蘭、他被譽為一代鬼王
中國最大最豪華的四合院,是著名貪官的府邸,被譽為「小故宮」
它是被譽為「中華的水塔」,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匈籍華裔劉少林與克里斯蒂異國姐弟戀:都被譽為冰上「摔韓英雄」
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氣候宜人的山中天堂,被譽為「寺廟之城」
中國最美的城市,曾經「南詔國」的古都,被譽為十大魅力城市之首
內蒙古自治區面積最小的地級市,被譽為「黃河明珠」
中國最牛的豪宅,被譽為「民間皇宮」,名字都是皇家給的
被明成祖朱棣譽為「我朝王羲之」,台閣體鼻祖小楷《心經》
美國被稱為山姆大叔,俄羅斯民族被譽為戰鬥民族,那中國呢?
它被世人譽為最純粹的古城,始建於西周,是漢民族文化精粹代表
洛克王國:他被譽為王國的控制之皇,版本更迭後卻成為墊腳石
他被譽為「中國最帥男人」,周潤發,劉德華都甘拜下風
乾隆皇帝最愛的妃嬪畫像曝光,其中一位被譽為清朝最美賢后
李白杜甫被譽為詩仙、詩聖,為什麼卻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呢
海中屹立的的小島,被譽為「中國夏威夷」,藍天白雲和沙灘全都有
聖菲波哥大:哥倫比亞首都也是最大城市,被譽為「南美洲的雅典」
《唐人街探案2》中的黑客小太妹,被譽為「黑馬女王」的尚語賢!
此女輔佐大明3代帝王,創中興盛世,被譽為「女中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