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麼辨別無良商家的「貼皮」紅木傢具?

怎麼辨別無良商家的「貼皮」紅木傢具?

因為買到貼皮傢具冒充的實木傢具、紅木傢具而維權的消費者不在少數。甚至於連越南紅木木材市場的一些奸商都學會了,把貼皮技術用在了紅木大板上,讓不少買原材的中國人因此上當受騙。

越南市場上露出馬腳的紅酸枝貼皮大板(原為全包圍貼皮)

表層和底部都是由一塊薄薄的真料板細心地粘貼摭蓋起來,前後左右都是如此,但包裹在裡面的卻不是紅木而是雜木或者其它木料,有的甚至是水泥板塊。。。

這些賣家還會在這些木頭上作一些偽裝,並且大多是把買家帶到昏暗的倉庫里驗貨,同時會用各種方法讓驗貨的時間非常倉促,讓買家無法認真查驗。

對於紅木原材的貼皮只要有心提防,認真細看總會看出一些端倪,並且原木市場還可以動刀動斧的驗成色,留心查驗的話不至於中招。因此,上當受騙往往是因為落到了奸商布的「局」里了,而不是因為存在驗貨技術上的問題。

在此,我們重點關注一下傢具貼皮。傢具貼皮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一種木器裝飾工藝,針對市面上不少貼皮傢具的亂象,總結幾招如何識別貼皮傢具的方法。

那何為貼皮傢具呢?

貼皮傢具的製作方法是將較珍貴、美觀的木材用熱水浸泡軟化後,用大型木工機械將其旋切或刨切成1毫米左右厚的薄型木板,即所謂的「皮子」,再按木紋走向拼成各種圖案,貼於家具表面,俗稱「貼皮子」。

清早期 紫檀包鑲屏風底座

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包鑲傢具與貼皮傢具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包鑲的工藝自清朝便已有之,它的誕生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不乏優點。

首先,包鑲傢具能節省大量的珍貴木料,尤其是在國力衰退的晚清,對名貴木材的進口已經力不從心,在普通的木材外麵包覆名貴木材對維護統治者的「面子」來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清末的傳世傢具里有為數不少的包鑲傢具,原因就在這裡。

其次,包鑲傢具堅實穩固。珍貴的硬木材質,在北方乾燥的氣候條件下,極易開裂變形。試驗證明,用鬆軟的楠木、松木做胎骨,外表再包覆珍貴硬質木材,只要環境不是過度潮濕,製成的傢具會十分堅固耐用。

再次,便攜。眾所周知,硬木密度大,較沉重,不利於搬運,而用楠木、榆木等輕軟的木材做胎骨,上面再包覆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既輕便易攜,又不失華貴。據清宮檔案載,皇家的車船轎輦等交通器具常用此法。

包鑲的手法在清中後期的傢具製作中尤為常見,從清代工程文獻屢有記載和大量運用於宮廷的情況可見,包鑲並非一種低劣的作偽工藝,反而是一種傢具藝術發展至清代的必然現象。

其一,清代中後期,國內優質的紅木用材數量銳減,甚至清中期以後用黃花梨做包鑲的傢具也變得極為罕見。

其二,國力日趨衰退,無力大量進口紫檀等名貴木材,這種情況下,包鑲無疑是一種節省木材的有效方法。

其三,中西方文化交流,受到西洋古建築「土胎貼石材」的裝飾傳統和覆面傢具裝飾手法的影響,清宮廷的裝修風格和傢具都出現了很多變化。

清朝的包鑲技術所使用的粘接材料是「大鰾」(魚鰾膠或豬膘膠),從傳世的一些包鑲傢具看,很多仍十分牢固精細,有的介面細如毫髮,甚難察覺。而包鑲更有不容忽視的裝飾功能,一些清代傢具上的「格角貼」、「騎縫貼」、「委角貼」、掛漆以及包銅套腳工藝都隸屬於包鑲工藝。

由此可以將包鑲傢具和現代的「貼皮傢具」的區別概括如下:

一、包鑲是一種始於清代的傢具藝術手法,是一種美的藝術。而「貼皮」是一種現代傢具的造假手段,它經常被包裝成「全XXX傢具」進行出售,是一種商業語境中的違法行為。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故不可相提並論。

二、傳統的包鑲傢具使用魚鰾膠粘接,而貼皮傢具往往使用工業膠水。

三、包鑲傢具的條件是包覆的名貴木材不少於6mm,倘若少於6mm就有貼皮傢具的嫌疑。

五招識別貼皮傢具

前兩年,有新聞報導一位陳姓消費者花高價購買了一套紫檀傢具,使用了6個月後,發現櫥櫃的櫃門上有一道裂縫,且裂口處的邊緣翹起,經過化驗得知,這套傢具除了個別部位和表皮的一層厚約2毫米的紫檀料外,裡面包裹的只是亞花梨木。後陳姓消費者在要求退貨無果的情況下,將這家廠商告上法庭。

像這樣的現象,在魚龍混雜的傢具市場上並非個例,假如那位陳姓消費者具備一定識別貼皮傢具的知識,類似情況就很可能免於發生了。

識別貼皮傢具,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貼皮傢具的特點。這裡分享五招識別貼皮傢具的方法,以供消費者借鑒。

第一招:看顏色與紋理

正常的紅木傢具各部件正反面的紋理和顏色應該是有些許差異。眾所周知,由於同一塊厚木板需按照同一規格厚度或不同規格厚度進行切割,每一塊板材的正反紋理會有所差異,且弦切與徑切所獲得的花紋效果也不一樣,很少或者不可能正反兩面的紋理和顏色完全一致。如果傢具出現正反面花紋、顏色完全一致的情況,則需要仔細甄別。

一些大型傢具是貼皮的主要使用對象。一般情況下,一件床或者長案的大邊厚度要在5cm以上,加工成成品料之前,一般會留有一定的加工餘量,故正反兩面的紋理和顏色應該是有所差別的。但如果差別過大,甚至基本特徵毫無關聯,則也值得懷疑。購買傢具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部位,大櫃側板、面心板、膛板、抽屜板等用料較薄的部分。

第二招:聞味道

為傢具貼皮,必然要用到膠。上面提到,傳統的包鑲傢具使用的是大鰾。之所以用大鰾,是因為傢具包鑲時容易起泡出皺,用大鰾方便把其中的空氣排出,用烙鐵一熨就十分平坦,而很多化工膠都做不到這一點。辨認大鰾的方法是用手使勁摩擦傢具的表面,摩熱後,聞起來有一股酸腥味。倘若用的不是大鰾而是化工膠水,用此方法可聞到的化學製品的氣味。對於上漆傢具,這一方法顯然不再奏效,但可在傢具反面或內裡面進行試驗,因為這些地方絕大部分傢具是不上漆的。

第三招:觀察部件轉接接縫和榫卯介面處

由於貼皮工藝的局限性,傢具的榫卯處不可能進行貼皮處理。如明式曲尺羅漢床,三面圍子與床體的連接處可進行拆卸,如果連接處木材內外的顏色不一致,則一定是貼皮傢具無疑。此外,在傢具部件的轉折處,用肉眼也可以觀察到接縫,如果花紋整體流轉自然,沒有突然斷開,則為一木連做。如果花紋斷開,則或為木材拼接或採用了貼皮工藝。

磨損的貼皮

第四招:聽聲音

紅木貼皮傢具,包覆其中的一般都不是名貴木材,其木材密度低於貼皮部分的表面材,由於密度不同,在敲擊時貼皮傢具與正常傢具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正常的紅木傢具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回聲,有如鐘磬不拖泥帶水,尤其是面心板等部位,而貼皮傢具發聲沉悶,拖沓含混。但聽聲音辨別貼皮傢具這一招,需長期的經驗積累,要反覆實踐,多多練習才可。

第五招:掂手感

對於中小型傢具,可手提傢具感知傢具的重量,過輕或者過重都值得懷疑。曾有這樣的案例:一些造假者在床的四條腿子中放置鐵塊等重物以增加傢具的整體重量,遇到這種情況,可隨身攜帶一塊吸鐵石,在用料厚重的部位試探,如果有吸附力,則要當心。

對於大型傢具,可用手感知傢具表面溫度的變化,這也是辨認木材密度的一種方法。密度較大的木材,在觸摸的一剎那手感較涼,而密度較小的木材手感的溫度也就相對較高。

除了上述五招,還要了解一點,貼皮傢具不能燙蠟,因為燙蠟會使「皮子」起泡。所以貼皮傢具只能打蠟或者擦一層薄薄的核桃油,再或者直接上漆。前面舉的那個例子中,陳姓消費者是通過傢具開裂這一契機發現的貼皮問題。而傢具開裂在北方地區很常見,貼皮傢具更是易在開裂的情況下暴露原形。

倘若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貼皮傢具的問題,那麼,怎樣維權就顯得非常重要。處理這種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按照最新出台的《紅木傢具通用技術條件》擬定合同,尤其是產品用材一定要書寫規範,是否是包覆傢具應予以註明。

其實,這不但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對廠家而言更是一種誠信經營的商業道德。從長遠看,制假販假於人於己都毫無益處,任何缺乏道德的商業行為,必有為此買單的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木 的精彩文章:

警惕!木材原材料將進入藍變高峰期
紅木傢具雖然貴,但購買它絕不是浪費
越南關稅再漲25%,紅木該何去何從?

TAG:紅木 |

您可能感興趣

鑒別區分:「包鑲傢具」和「貼皮傢具」,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紅木造假,防不勝防!灌水泥、貼皮與拼補等無所不用
柜子封口,卡扣好還是貼皮好?朋友家選這種,輕輕一拉,櫃門脫落
包鑲傢具自古就有,清初黃花梨貼皮衣架也上百萬
馬未都曾買過黃花梨貼皮大案,他是如何發現?
可穿戴設備的操作門檻太高?日本研發出了一款緊貼皮膚的超薄彈性顯示器
包鑲&貼皮:傳統技法與造假手法
老漢教您一招嫁接技術,嫁接出高成活率果樹之貼皮嫁接
揭開越南維和部隊裝甲車發現,竟是二戰主力戰車,貼皮後沿用至今
八字足墩造型新穎,黃花梨貼皮衣架拍出13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