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各族愛國將領之四:回族抗日將領左寶貴

大清各族愛國將領之四:回族抗日將領左寶貴




(左寶貴戎裝圖)

大清各族愛國將領之四:回族抗日將領左寶貴

尹侖

左寶貴(1837-1894),清末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東費城縣地方鎮人,甲午三英之一。1837年10月18日,左寶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回族農民家庭。1856年,左寶貴挈其兩弟左寶賢、左寶清應募從軍,投效江南軍營,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1856年,隸江南大營,參加平定太平天國,一次戰鬥中,旗兵中炮死,他持旗幟衝鋒,戰鬥大勝,從此知名。1865年,從僧格林沁討伐捻軍起義。1868年,補天津鎮游擊,留山東儘先補用。捻軍失敗,以功晉參將,並賞加副將銜。1872年,奉檄往熱河朝陽剿辦「馬賊」,積功以副將儘先補用,並賞加總兵銜。1875年,率部從刑部尚書崇實赴奉、吉兩省查辦案件,詔以總兵記名簡放,賜「鏹色巴圖魯」。自是以客軍駐防奉天。1880年,奉命統領奉軍,並總理營務翼張。因治軍嚴肅,先後經崇實等以「營務嚴肅、謀勇兼全」,將軍慶裕、大學士李鴻章以「勤明忠實,驍果耐勞,曉暢軍事,謀勇兼優」入奏,得旨封建武將軍、以提督總兵記名。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駐奉天。1891年秋,因參加鎮壓熱河朝陽金丹道教起義有功,賞穿黃馬褂,並賞給頭品頂戴。1894年,因慈禧太后60壽典,賞戴雙眼花翎。

左寶貴「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致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清政府先後獎給其六品軍功,頒賞黃馬褂、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封建威將軍,賜「鏹色巴圖魯」。




(左寶貴照片)

強軍備戰

左寶貴對採礦非常重視,曾參與奉天省的古山子、熱水、金廠、溝梁、格力各等多處礦產開採,並投巨資獨立建礦或入股辦礦提煉黃金後按股分紅,選派得力部將負責礦務局事務,搜羅「歷辦湘省厘金局務」的王聲駿等一批懂技術的專業人才,並且使用機器,參用洋法生產。左寶貴開採金礦收益很大,黃金「出產日見起色」。以其與他人合股開辦的格力各金礦為例,按其部下主持該金礦事務的傅廷臣寫給左寶貴的信,該礦自「開辦起日出金二三兩,刻己(傅給左寫信時)日出20餘兩」。即使該礦以後日開採黃金數量不再增加,保持日出20餘兩,每月產量就達600餘兩,全年高達7200餘兩。該礦總投資白銀30000兩,分30股,其中左寶貴投資15000兩,合15股,占股金的一半,全年分紅數量相當可觀。左寶貴開辦礦業的目的很明確,用傅廷臣信中的話說,就是「募兵籌餉」。

左寶貴一生戎馬倥傯,從軍39年,長期的戰爭實踐和親眼目睹中國邊境危急,口岸開放,使他較早認識到當時舊式中國軍隊,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尚可應付,而抵抗外國侵略者軍艦大炮的進攻則無能為力。為改變落後狀況,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左寶貴對所屬部隊的武器裝備、人員挑選訓練、組織紀律等始終非常重視,採取了許多具體可行的「強兵」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作為奉軍將領,左寶貴將大部軍費和採金收入用於購置當時世界上先進的13響毛瑟槍和速射炮,對軍隊嚴格訓練。他本人「與兵勇同甘苦」,「每臨敵,輒衣士卒衣,身先犯陣,部下有傷戰歿者,皆以私財豢養其家屬」。不僅治軍嚴肅,而且「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致麾下。功不吝賞,罪不私刑,士樂為用」,所以他所率領的軍隊不像清政府其他軍隊那樣怯弱腐敗,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左寶貴一位做醫生的英國朋友所說,「他已盡他所知去訓練他的軍隊,盡他所能去充實軍隊的設備,而且士卒也非常忠心,願為他效死。」這一切,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得到了驗證。

抗倭援朝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向中國軍隊挑釁。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鮮事急。清廷令左寶貴率兵入朝,進駐平壤。7月20日,左寶貴率軍由奉天出發,29日到達九連城,他以平壤米價較廉,將餉銀全行解去,想用錢在當地購入米糧,保證軍糧供應。又派人回奉天取回冬季衣物,以安定軍心,並作持久戰的準備。1894年8月6日到平壤。與左寶貴同時奉檄到平壤的還有毅軍馬玉昆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奉天練軍盛字營、吉林練軍等四支部隊,計29營13000餘人。史稱四大軍入朝。

四大軍入朝後,清朝中國中央政府的帝後兩黨在攻守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光緒帝諭令入朝各軍「星夜前進,直抵漢城」,「迅圖進剿,先發制人」;李鴻章卻主張「先定守局,再圖進取」,若進攻漢城,「必須添卒3萬人,步步穩慎,乃可圖功」。在攻守問題上,左寶貴堅決主張主動進攻。8月初,他曾與眾將商議南下進剿,以便與先期進駐牙山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南北配合,夾擊日軍。旋接盛宣懷電,知牙山葉志超部已於成歡戰敗,北退平壤。由於南北夾擊之勢已失,南進之議遂止。8月下旬,葉志超率殘部到達平壤,他飾敗為勝,虛報戰功,被任命為駐平壤諸軍總統。敗將陞官,「一軍皆驚」。葉志超為人庸劣無能,怯懦畏敵,毫無抗敵決心,對平壤戰守漫無布置,諸將不服調遣。這樣,夙伏威望的左寶貴成為了實際上的平壤諸軍總統。

1894年9月4日,左寶貴向距平壤東北約40公里的成川派出騎探,偵知日軍已分路向平壤圍攻,兵力分散,每路日軍兵力均較單薄。7日,左寶貴集合馬步15營計7000餘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平壤南中和、黃州方向出擊,以3000人北進向元山方向出擊,準備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軍一路,以收各個擊破之效。這一主張得到諸將贊同。「各統領奮勇爭先,均挑八成隊,前赴中和」。7日晚,向元山方向出擊的部隊已達江東縣,8日晨,南進部隊也已出發。這時葉志超突探聞另路日軍已進入成川,平壤後路吃緊,急將南北出擊部隊調回,放棄了主動進攻敵人的有利戰機。關於這一點,日本軍事評論家譽田甚八曾認為:清軍集中兵力出擊的「計劃果能成功否,不能斷定,但若實施之,則使當時分離日軍之行動,不能在同一時期出現在平壤城下,因是至少可緩平壤陷落之期。當時日軍包圍攻擊運動,殊為危險,若清軍正當行動,拒止一方,向他方舉首力轉取攻勢,則可得逐次各個擊破之機會。然清將不能取如斯果敢之策及其軍隊缺乏移動性,遂唯見其實施之端緒,未見遂行。其南下邀擊之頓挫,實清軍之不幸也」。從這些評論可以看出,連日本軍人也為中國軍人未能實現主動出擊,喪失對日軍各個擊破的有利戰機表示惋惜。

進攻平壤的日軍前後到達平壤外圍。14日完成了對平壤的合圍。少數貪生怕死的清軍將領,見日軍來勢洶洶,主張棄城逃走。左寶貴十分氣憤,怒罵道:你們這些人要是怕死的話可以自行離去,此城就是我的墓冢」,堅決表示了與平壤共存亡的決心。當晚,葉志超召集諸將會議,想要退守璦州。當時諸將依違參半,唯左寶貴力言:「敵人懸軍長驅,正宜出奇痛擊,使只輪弗返,不敢窺覦中原。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每歲靡金錢數十萬,正為今日耳,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哉?大丈夫建業立功,在此一舉!至成敗利鈍,不遑計也」。左寶貴慷慨陳詞,怒色形面,懇望葉志超「同心合力,共濟時艱」,堅決反對棄城逃跑,並密令親兵監視葉志超以防其逃遁。

為表示死守平壤決心,在戰鬥打響前,左寶貴遵守回族禮儀,先期沐浴,誓臨陣死節。

平壤殉國

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平壤保衛戰開始打響,左寶貴率奉軍防守平壤北面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日軍雖然從南、西南、北等幾個方面同時向平壤發起進攻,但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是其主攻方向。其他方面僅是佯攻,目的為吸引清軍注意,以便於北面的進攻。進攻平壤北面一線的日軍是第五師團的朔寧支隊和第三師團的元山支隊,兵力占進攻平壤日軍的三分之一以上,因而是平壤保衛戰最激烈的戰場。

守衛平壤的清軍在玄武門外築壘五處,分兩重。內重牡丹台,牡丹台外重自東北向西北方向沿丘陵構築外壘四處。1894年9月15日凌晨5時5分開始,日本元山支隊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側西北方兩個堡壘開始了猛烈炮擊,以掩護步兵衝鋒。守衛堡壘的清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左寶貴親自到城上指揮,清軍奮力抵抗,日軍死傷無數。日軍在軍官的督戰下,拚死突進。6時20分左右,戰鬥益趨激烈。元山支隊為了打開突破口,集中全部炮火向西北最外一壘猛轟。堡壘被毀,守壘清軍被迫於6時50分撤退。不久,第二壘也在日軍炮火環攻下失守。7時15分元山支隊佔領玄武門外西北外側二壘後,按既定部署直抵牡丹台下。

在元山支隊進攻西北二壘的同時,朔寧支隊也向牡丹台外東北方向的兩個清軍堡壘發起進攻。日軍首先以兩個中隊的兵力在旅團副官桂大尉的指揮下,向最東北方外側的堡壘發起猛衝。清軍憑壘拒守,以連發毛瑟槍進行還擊。擊傷敵指揮官桂大尉和兩個中隊長小倉中尉和本間中尉。但日軍在炮火支援下連續發起猛衝,戰至7時半左右,清軍不支,終於棄守東北方的外一壘。這樣餘下的外重最後一個堡壘,便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日軍集中全部炮火向外重最後一個堡壘傾瀉,山炮榴霰彈頻頻在壘上爆炸。但清軍「仍堅陣應戰」,一直堅持到8時才最後撤出堡壘。至此,從外側掩護牡丹台的清軍四處堡壘,全部落於日軍之手。日軍元山支隊與朔寧支隊會合,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包抄牡丹台,開始對牡丹台守軍「三面合擊」。

牡丹台是平壤玄武門外的一個制高點,據全城形勝。牡丹台失守全城將遭到威脅。日軍早已注目此地,企圖一舉攻佔。因此,在佔領外圍堡壘後,立即立炮於壘上,用排炮集中向牡丹台守軍轟發。守軍在左寶貴指揮下,憑險據守,「以全力持之」,用速射炮向進攻之敵步兵迅猛還擊,日軍步兵在清軍強大炮火攻擊下,傷亡慘重,無法前進,「戰鬥頗為困難」。為了援助步兵衝鋒,日軍集中元山、朔寧兩個支隊的全部炮火專註牡丹台壘排轟。牡丹台外城連中數發榴霰彈,堡壘胸牆被毀,速射炮也被擊壞,士兵傷亡甚重。日軍乘勢發起衝鋒,蟻附而上。在日軍步炮夾攻下,牡丹台壘最終陷落。

正在玄武門指揮作戰的左寶貴,見牡丹台失守,「知勢已瓦解,志必死」。往日,他「每臨敵,輒衣士卒衣,身先犯陣。至是,乃衣御賜衣冠,登陴督戰。」部下勸他換掉翎頂和黃馬褂,以免敵人注目。左寶貴回答說:「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於是穿上御賜衣冠,登陴督戰,往來觀察指揮。營官楊某見城上危險,欲挽左寶貴下城躲避,左寶貴將其推開,並親燃大炮向敵軍轟擊,先後「手發榴彈巨炮三十六顆」。激戰中,左寶貴已受槍傷,猶裹創指揮,誓死抵禦。部下將士見狀,無不英勇搏敵,拚死防戰,「日兵三突之,清兵三退之」,直至城牆崩碎。

正酣戰間,忽一炮彈飛來,將清軍火炮擊碎,彈片擊穿左寶貴肋下。左寶貴負傷不退,裹創再戰,血染征衣。不久,又一彈飛至,左寶貴中彈撲地,將士趕去看時,左寶貴的身體已被炮彈擊穿。當時尚能說話,下城後隕歿。左寶貴是甲午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血戰沙場,壯烈殉國的第一人。

左寶貴犧牲後,奉軍失去主帥,無人指揮,日軍乘勢佔領了玄武門。營官楊建勝挾左寶貴屍體欲自玄武門衝出,可是日軍已進城,「塞滿街巷,楊某亦死亂軍中。」兩人忠骸,均不知下落。




(左寶貴衣冠冢遺迹)

朝廷褒揚

左寶貴犧牲的噩耗傳到北京,朝野震驚!光緒帝給予他「太子少保,謚忠壯,予騎都尉兼一等雲騎尉」等封號,將其事迹交付國史館立傳,讓其生前立功省份建立專祠,以褒揚忠烈。清廷降旨:「……左寶貴著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加恩予謚,入祀昭忠祠。所有戰跡及死事情形,付國史館立傳。准於立功省分建立專祠。」並責令李鴻章查明左寶貴子嗣,准其來京候旨施恩。」據鄉里耆老傳說,當時老太后慈禧在金鑾殿召見了左國楫兄弟三人,見他弟兄三人年紀尚少,憐憫之心頓生,竟老淚縱橫,把弟兄三個攬在懷裡,撫慰說:「你的爺老子為我大清出了力,不能忘了他的孩子!」遂一一封賜。

左寶貴在平壤戰死後,屍骨無存,清軍將士冒著炮火硝煙,只覓得他的一領血衣和一隻朝靴,從平壤護送回故里。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清廷撥款在其故里地方集修建了衣冠冢。左夫人陶氏及其親屬,遵奉朝廷旌表和按照回族葬禮,在河下墓地為他舉行衣物下葬儀式,並建造了「左忠壯公祠」。全城老幼婦孺,人人掩面慟哭,對這位抗日民族英雄表示深切的哀悼。




(左寶貴雕像)

清史記功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列傳二百四十七載:「左寶貴……(光緒)二十年,朝鮮亂起,日本進兵。朝議既決戰,衛汝貴、馬玉昆、豐紳阿各率所部往御之,寶貴自奉天來會,是為四大軍。慮海道梗,乃繞道自遼東行,渡鴨綠江入平壤。是時葉志超虛飾戰勝狀,電李鴻章入告,遂拜總統諸軍命。於是汝貴、玉昆軍南門外大同江,志超部將江自康軍北門外小山,寶貴任城守。未止舍,日軍猝至,寶貴與豐紳阿擊卻之。敵退龍岡,分道來攻,又敗之。志超乃聚全軍為嬰城計。時寶貴扼玄武門,日軍大隊至。志超將潰圍北歸,寶貴不從,以兵守志超勿令逸。寶貴狃於捕馬賊之功,頗輕敵。日軍轝炮散置山巔,諜者以告,若弗聞。登城指麾,中炮踣,猶能言,及城下,始殞。其部將負屍開城走,遇日軍,又棄之,於是諸軍皆潰。事聞,贈太子少保,謚忠壯,予騎都尉兼一等雲騎尉世職,子國楫襲。」「中東之戰,陸軍皆遁,寶貴獨死平壤;海軍皆降,世昌獨死東溝。中外傳其壯節,並稱「雙忠」。及日兵入奉,永山獨死鳳城,敵遂長驅進矣。旅、大既失,威海勢孤,步蟾、宗騫皆先後誓死。士氣如此,豈遂不可一戰?此主兵者之責。五人雖敗,猶有榮焉!」

日軍立碑

左寶貴,日軍為之立碑的唯一一位中國將領。左寶貴在平壤戰死後,因為戰亂遺體不知所終,日本人欽佩他死守玄武門的忠勇之舉,在他戰死的附近,用木柵立了一塊碑,上面寫「奉天師團總司令官左寶貴戰死於此」。此木碑後世散落,在英國著名女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也曾在平壤看見日軍為左寶貴立的紀念碑,在她的《朝鮮紀行》里還專門提及這塊碑,記載為「奉軍統領左寶貴戰歿之地」。給敵國名將立碑,這是無比藐視清軍的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中的唯一一次。

朝鮮懷念

在朝鮮平壤,還流傳著一個「雨夜七星門外左將軍顯聖」的故事。傳說平壤戰役三年後的1897年9月15日,同樣是一個雨夜,住在平壤七星門內的一個叫林善華的朝鮮老人正在七星門外行走,突然聽見馬嘶叫的聲音,又混雜著軍靴和劍的音響,老人走上七星門,看見有個軍人跨著白馬,高揮著在暗淡中發著白光的軍刀,向北方走去。他想起了這騎白馬的將軍就是大清將領左寶貴,認為是他的英靈顯聖,並說給眾人聽,此後每當9月15日夜晚下雨的話,平壤七星門就會出現左寶貴騎馬的身姿。這一傳說雖然蒙上一層神話色彩,但反映了朝鮮人民對左寶貴的懷念。




國人紀念

左寶貴衣冠冢位於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西約一公里處。左寶貴陣亡的消息傳到他的家鄉今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1895年在其祖瑩地為他營建一座衣冠冢,埋葬了他生前穿過的一隻靴子。左寶貴衣冠冢為一方形圓頂墳,規模宏大,墓前建築有石牌坊、石獅、華表、御制碑等。華表南北兩面刻有輓聯,南面是時任兵部左侍郎楊頤的輓聯:「孤軍支柱窮邊,傷哉為國捐軀,萬里未能收戰骨;幾輩逍遙海上,恨不藁街懸首,中原何以謝忠魂。」北面是時任駐藏幫辦大臣、內閣大學士、禮部侍郎銜尚賢的輓聯:「經百戰勇冠諸軍,常開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張睢陽古之烈丈夫」。但衣冠冢在文革期間被破壞,其石料成了建造水利工程的材料。現今在其家鄉有雕塑數座,以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敬仰和紀念。

奉天人民自動捐資在盛京南門外修建一座祠堂,在同善堂內雕鑄一座2米多高的左寶貴銅像。

儒士之風

左寶貴在所部長期駐紮的營口海神廟、瀋陽練軍公所、南北寺設立義學多處,親自為學校物色教師,籌措薪膏。他在練軍講武之暇,常「輕裘緩帶,親臨學校對學生進行考課,溫文爾雅有儒士之風」。又設置賑災粥廠、同善堂、棲流所、育嬰堂、牛痘局等慈善衛生機構。瀋陽縣治四周的津梁道路,左寶貴亦多捐資葺修,並多次為故里捐資建橋、辦學、整修清真寺,故深受民眾愛戴至今當地傳為佳話。

清真傳世

左寶貴是愛國將領,同時也是個回族穆斯林,在做官之後多次捐建清真寺,主要修復地方村清真寺,前後計有700兩銀子。東北、江南等地清真寺也得到他熱情捐助,受到父老鄉親讚揚。

地方鎮清真寺有碑文稱頌左寶貴,「從來天下事非誠好焉不欲為,非有力焉亦決不能為。當今之世,誠於好義而力足有為者,其惟吾左冠廷軍門乎?」又曰:「惟其為人也,貴不忘本,富而好施」。




(左寶貴照片)

紀念建威將軍、「鏹色巴圖魯」、太子少保、騎都尉兼一等雲騎尉、回族抗日將領左寶貴將軍

—— 尹侖

呼喚安拉和穆聖

沐浴最後一次清真

遙拜社稷與皇恩

等待馬革不歸的成仁

風吹花翎,平壤夜冷

月照頂戴,鐵騎刀橫

龍旗飄揚,誓滅倭人

血染征衣,甲午長恨

屹立在玄武門

烽煙渲染旭日的一輪

讓身軀在炮火中剎那繽紛

凝鍊成不死的戰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東北方言集錦「不」字頭(一)
哈爾濱市雙城區滿族文化聯誼會將舉辦大型《柳祭》活動
滿族網路媒體如何走的更遠?
康熙爺首創互聯網(續)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革命家、著名彝族抗日愛國將領黑虎將軍張沖
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外號涪陵王,抗擊日軍最狠的愛國將領
抗日愛國將領 于學忠
愛國將領蔣光鼎的八字解析
中國第一位女部長,曾任八年副國級,丈夫是著名愛國將領
十四年抗戰史東北軍抗日陣亡的23個愛國將領
申鴻升--磁縣陶泉鄉人 愛國將領
獨家:日軍圍剿反滿抗日救國義勇軍 愛國將士的頭顱遭砍下邀功
帶你去旅遊之原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和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張氏帥府
劉步蟾:甲午戰爭中被嚴重抹黑的愛國將領
愛國將領張學良為國家統一做出巨大貢獻
愛國將領程潛的夫人和子女
民國四大美男 有愛國將領有藝術大師竟然還有一位漢奸
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簡介
他被稱為基督將軍,也是七七事變後第一位殉國的愛國將領
他是國民黨熱河守備總司令,土匪省長臭名昭著,竟成愛國將領
抗日戰爭故事:愛國將領陳儀為什麼被自己深信之人出賣?
他是唐朝歷史上,唯一戰敗後剖腹自殺的愛國將領
民國大軍閥,打嘴仗攪得全國雞犬不寧,老百姓封他愛國將軍
千戶公後裔愛國將領丁廉少將師長事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