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讀詩詞,只是為了審美嗎?

讀詩詞,只是為了審美嗎?

詩詞固然展現文辭之美,但它更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美好的道德人格。知識內涵,是詩詞的肌骨;人格之美與文辭之美,是詩詞的靈魂。

讀詩詞,只是為了審美嗎?

文|謝琰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從生產生活中誕生的。而詩詞,就是文化嬰兒誕生時的第一聲啼哭。魯迅先生說,中國最早的文學創作可能就是「杭育杭育」(即哼唷哼唷)的勞動號子。這短短四個字,有節奏,有韻律,有復沓的技巧,有情感的抒發,便湊齊了詩詞的要素。

在傳世文獻中,《吳越春秋》卷九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被認為是最古老的詩詞,其實它是獵人對弓箭施加的咒語。而在出土文獻中,也有歌謠性質的段落,比如甲骨卜辭:「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郭沫若《卜辭通纂》)這會讓人想起漢樂府里的名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相隔兩千年、情境迥異的占卜師和採蓮人,卻都在寫詩。我們常說中國是詩國,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表徵就是,中國古代似乎每種人都在背詩、談詩、念詩、作詩。我們翻開《禮記》、《左傳》,會發現如果不會引用幾句《詩經》,簡直講不清楚道理;如果不會現場「賦」詩,巧妙應答,簡直要在諸侯外交的大場面中丟盡顏面。我們再翻開《全唐詩》,從皇帝到宰相,從文臣到武將,從名詩人到無名氏,從道士到僧侶,從閨閣到市井,無處不在讀詩,無人不在寫詩。甚至還有單獨的一卷叫做「鬼詩」,記載了神秘莫測而又凄婉動人的作品。而一生愛好鬼狐花妖的蒲松齡,也有「愛聽秋墳鬼唱詩」的詩句。

在古代中國,詩詞傳播與應用的範圍之廣,罕有其他民族可相匹敵。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唇舌與食糧。詩詞是語言產品,也是文化載體。《論語》里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規矩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學詩,絕不僅僅是接受審美的熏陶。在大多數時代,在大多數人群中,審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詩的本質,是人生活動,來源於人生,又指導著人生。《論語》里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裡的「詩」,雖然特指《詩經》,但放在歷代詩詞身上也完全恰當——詩詞,會激發人的情感,會教給人知識,會提供社交的機會和能力,甚至成為表達怨刺、干預政治、兼濟天下的工具與媒介。往小了說,詩會讓你成為孝子、賢孫,往大了說,詩又能使你成為忠臣、棟樑。即便你渾渾噩噩什麼也沒學到,好歹知道了一些花花草草、蟲魚鳥獸的名字,認識了一堆漢字與概念,可能比你背誦字典來得快、記得牢。這就是學詩的意義。在孔子看來,學詩,學禮,學仁,是三位一體的。

到了科舉時代,詩詞又成了中國人的命。寫一手漂亮的五言詩,是入仕進階的敲門磚。而在登堂入室之後,還要靠詩詞來與上級下級、左鄰右舍打交道,於是敲門磚又搖身變為護身符。等到壽終正寢、彌留之際,很多人還要寫《示兒詩》,寫《絕筆詩》,還要叮囑子孫生徒,為其編纂遺文並求名公巨卿作序,以傳不朽,這最後的文集里,也往往包含很多的詩詞,彷彿一部散碎的自傳。而這時的詩詞,又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墓志銘、紀德碑。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寫詩最多的人,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也不是陸遊、楊萬里,而是乾隆皇帝。他的四萬多首詩,是要和文武百官探討各式各樣的重大或無聊的問題,同時也不斷地書寫自己的日常生活。日理萬機的帝王,尚且如此,遑論普通士大夫。所以,要想了解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只看歷史材料是不夠的,只讀冠冕堂皇的文章也是不足的,而是要讀他的詩集。拼湊了很多部詩集來看,就能看出一個時代的「詩史」。

譬如把杜甫、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的詩集合而觀之,就能理出一個盛唐由盛轉衰的脈絡來。這脈絡,不是延伸在冰冷的制度與軍隊之中,而是貫穿於眾多生靈的經歷與眾多心靈的吶喊沉思之中。再如將元稹、白居易、韓愈、張籍、李賀的詩集瀏覽一過,又可以知道中唐社會諸多風俗的細節,可能比史書的記載還要精確。白居易有一首《時世妝》寫當時長安婦女的妝扮:「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蚩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這是多麼精確的描摹,而「赭面」、「椎髻」、「烏膏」的化妝方式,又是多麼時尚、驚艷,簡直可以拿到米蘭時裝周上展覽了!

再比如,若想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我們固然可以去讀《東京夢華錄》,去欣賞《清明上河圖》,但同樣可以翻看柳永的詞集,那裡有更優美的記載,更為親切的描繪。比如《迎新春》寫元宵節觀燈:「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嘉節、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燃絳樹,鰲山聳,喧天簫鼓。」這是何等繁華!又如《望海潮》寫杭州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這又是何等美景、何等人民!無怪「金主(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羅大經《鶴林玉露》)。千載而下,我們現在用柳永這首詞來作為杭州的城市宣傳片的解說詞,又何嘗不可?

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即《千家詩》。這裡面收錄的都是最簡單淺顯的詩,但是仔細考量一下,會發現編者的匠心:學習這些詩,可以學到四季景物、地域風情、時令節俗、人物故事。比如讀「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可了解成都的地理與交通;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能了解金陵城,也能了解六朝貴族人物;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便知道古人如何過春節;讀「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便知道古人如何體察聖人心境、如何享受道義學問的快樂。以上這些詩,原本就是有豐富意蘊的,而編者又將它們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編輯起來,讓孩子們跟隨季節變化而調整學習內容與學習狀態,自然而然就學到了很多文化知識。

所以說,詩詞不僅僅是文人墨客吟風弄月的奢侈藝術,它更重要的價值,在於用一種優美易懂的形式,用一種親切自然的態度,用一種無孔不入的眼光和筆觸,來記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詩詞就是認知、學習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種捷徑。

然而,若只將詩詞視作有韻律的青史、有修辭的百科全書,那也是歪曲了詩詞的本來面目,縮水了它的豐富意義。如果沒有文化內涵,詩詞會像一個精瘦、矯情的女子;如果沒有審美內涵,那詩詞又會變成一條失魂落魄的胖大漢子。文化是詩詞的營養與肌骨,而審美,則是詩詞的靈魂。

正如「文化」的定義有幾百種,「美」的內涵也是千差萬別。西方唯美主義思潮會認為美是不實用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對於古典詩詞而言,美既是實用的,也應該是道德的。王國維先生《文學小言》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他的意思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這四個詩人哪怕一首詩都不寫,他們的人格本身也足以不朽,足以成為最偉大的「詩」。這樣的評價,不是王國維先生故作危言聳聽,而是源自中國詩學的「言志」傳統。

《尚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漢代人寫的《毛詩序》也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兩段話,依託於《尚書》、《詩經》的絕對經典地位,塑造了中國詩學中的一條金科玉律,即「詩言志」。什麼是「志」?它固然有情感的一面,但還有道德的一面。《論語》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就是正。思正,就是觀念雅正,道德恰當。《論語》又說《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後來《禮記·經解》又說「溫柔敦厚,詩教也」,這些和《尚書》所說的「神人以和」,事實上都是在談經過道德洗禮之後的情感及美感。到了晉代陸機《文賦》,又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見解,這恰恰說明「詩言志」的「志」,的確在歷代闡釋中偏向於道德涵義,所以陸機才會再提出「詩緣情」的見解,從而展現出魏晉「文學自覺」的新風貌。然而,魏晉以降,儘管倡導「緣情」、抒發「性靈」的聲音不絕如縷,但始終不能蓋過「詩言志」、「思無邪」的傳統,後者始終是詩學批評的首要標準。無論從官方評價來看,還是從士林詩壇的選錄、評點來看,還是從世俗社會的接受來看,歷代最重要、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幾乎都是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與人格魅力的「豪傑」、「士范」,而絕不僅僅是文思泉湧、才高八斗的詞客妙人。因此,《詩經》里的詩人,以及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四位大詩人,之所以被推舉為古典詩詞的最高代表,正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具備精緻的文辭之美,而且包含崇高的人格之美。

中國古代最好的詩詞作品,往往兼具人格之美與文辭之美,而又以人格之美為根本。比如《詩經·小雅·採薇》,很多人都喜歡結尾一段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句固然文辭優美,但其背後的醇厚道德與崇高心靈,則更為動人。我們且看這位戍邊戰士的心緒:一方面,他不斷哀嘆自己「靡室靡家」、「靡使歸聘」、「我行不來」,就是回不了家,哀嘆自己「不遑啟居」、「不遑啟處」、「我戍未定」、「載飢載渴」,就是不但回不了家,連打仗都不是在一個地方打,而總是遷徙、轉戰,正所謂「萬里長徵人未還」啊,所以他「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一直到詩的最後,還是在哀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然而另一方面,他又不斷訴說,之所以如此辛苦,是因為「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也就是不斷以國家存亡、民族大節砥礪自己,繼而他又不斷提醒自己「豈敢定居」、「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也就是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警戒,完成任務。更可貴的是,在這樣一場漫長浩大的戰爭中,將軍與戰士的關係,卻是如此融洽、團結。戰士把將軍比作「維常之華」,把將軍的車馬讚美為「業業」、「騤騤」、「翼翼」,也就是高壯迅猛。為什麼關係融洽呢?因為這些車馬,是「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也就是說,將軍既帶領戰士衝鋒陷陣,又保護著戰士、維持著兵陣,上級和下級,都為了同一個崇高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勤勉不已。因此,《採薇》這首詩,既真實地揭示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與傷悲,同時也展現了人類在戰爭中所爆發出的堅強、責任、團結、愛國等種種優秀的道德品質。它既是悲傷的,又是慰藉的,既是批判的,又是溫情的,既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又展現了理想的境界。最好的詩,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當我們理解了《採薇》中所包含的醇厚道德、崇高心靈,再回過頭吟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也許就會流下別樣的感動的淚水,而不僅是沉迷於文辭的美妙、意境的清麗。同樣道理,我們讀《詩經·國風》里的諷刺篇章與愛情詠嘆,讀屈原的「上下求索」與「受命不遷」,讀杜甫的紀亂史詩與夔州心跡,讀蘇軾的貶謫酸楚與超邁氣象,都應該透過表層的文辭之美,去追索背後的道德堅守、人生感慨、處世智慧,學習他們的人格,完善自己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向來有個特點,叫做「秘響旁通」,也就是說,各種文化門類之間都有極為緊密且豐富的聯繫。從任何一個門類深入進去,都可以旁通其餘,從而獲得對於傳統文化的比較全面、深刻的把握。詩詞也是如此。詩詞固然展現文辭之美,但它更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美好的道德人格。知識內涵,是詩詞的肌骨;人格之美與文辭之美,是詩詞的靈魂。在詩詞的文辭之美普遍受重視、被追捧的今天,我要特彆強調詩詞中的知識內涵與人格之美。惟其如此,我們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欄目主持&作者:謝琰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責任編輯:畢錚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假如不是周公,而是周姥來制禮?
古人如何預測下雨?
夏至數九,羽扇在手
父親節:你知不知道「爸爸」這個詞的來歷?
語言文字是中學國學教育的基礎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詞?這是我聽過最美的答案!
詩詞名家眼中的惆悵是什麼樣的?讀詩詞揣摩箇中滋味
詩詞文化:夏天讀詩詞怎麼能錯過荷花呢?
徐讀詩詞:何時再見炊煙?
夜讀詩詞一句
首最美的勸酒詩,在酒香中品讀詩詞!
陪你讀詩詞,八首「虞美人」,你喜歡哪一首?請收藏
趣讀詩詞 | 誰是詩詞中臉皮最厚和眼神最差的人?
中國詩詞大會,第4季冠軍陳更,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詩詞?
夏天讀詩詞怎麼能錯過荷花呢?
聽說你熟讀詩詞三百首:一年好景君須記
讀詩詞,賞美景,品味人生!
原來這些流行歌曲,都是在教我們讀詩詞
你可以不讀詩詞,但這十六首古典詩詞里的人生智慧,不可不知
讀詩詞首先遇到的攔路虎是什麼?
看哭了!酈波等學者和董卿解讀詩詞中的凄美愛情故事
古典詩詞怎麼寫?復旦名師用四節課,帶你解讀詩詞密碼
垣城踏雪:讓我們一起去讀詩詞吧
陪你讀詩詞,六首「鵲橋仙」,你喜歡哪一首?請收藏
賞梅花,讀詩詞,且把快樂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