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聊齋志異》看清初的物質文明

從《聊齋志異》看清初的物質文明

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以下簡稱《聊齋》)是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文學作品是反映社會生活的,《聊齋》是蒲松齡在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的,也就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通讀細閱此書,可以從中了解清初物質文明和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

清初玻璃仍很稀罕

《聊齋》中《噴水》云:「聞院內撲撲有聲,如縫工之噴衣者……太夫人亦驚起,兩婢扶窗下聚觀之。嫗忽逼窗,直噴欞內。窗紙破裂,三人俱仆,而家人不知之也。」此為官宦之家,而其窗戶仍糊紙,並沒有安裝玻璃。蒲松齡在《農婦》中的點評也印證了當時仍用銅鏡:「異史氏(蒲松齡的自稱)曰:『……其豪爽自快,於古劍仙何以少殊,毋亦其夫亦即磨鏡者流耶!』」在近代工業化以前,玻璃除了做杯盞器皿和玻璃窗外,就是在其一面塗上水銀來做玻璃鏡。中國傳統銅鏡沒有玻璃鏡清晰,且日久會生鏽,要定期磨鏡才能正常使用。

雖然中國文獻和考古文物中也有玻璃的零星記載和發現,但不像西方那樣普及。《聊齋》中也偶爾提到玻璃。《道士》云:「比入其室,陳設華麗,世家所無……珍果多不可名,貯以水晶、玉石之器,光照几榻。酌以玻璃盞,圍尺許。」這裡的玻璃盞並不是普通的玻璃器皿,而是「世家所無」的奇珍異寶。它們也不是國內生產銷售的手工業產品,顯然系遠渡重洋而來的舶來品,所以才如此名貴。直到鴉片戰爭後,玻璃才逐漸在國內普及。

傳統獵具彈弓仍在使用

《王蘭》載:「向戲園中,見一少年郎攜彈彈雀,數人牽駿馬,從諸其後。急欲奔避,橫被阻止。少年以弓授兒,教兒彈。方羞訶之,便攜兒馬上,累騎而行……」這裡所說的「弓」,其形狀很像弓箭之弓,只稍小一點,發射的是小石子等彈丸,而非箭矢。《聊齋》中的《竹青》也提道:「一日,有滿兵過,彈之中胸。」這種彈弓古代較普及,白居易有詩:「……主人憎慈烏,命子削彈弓……數粒米入口,一丸已中胸。」當時中國尚無橡膠,彈弓主要用弓桿(部分也用弓弦)作彈力。直到鴉片戰爭後,洋槍及其製造術傳入,傳統彈弓才慢慢被淘汰。民國以後新型彈力彈弓流行起來,即用一「Y」形小樹杈作弓桿,以橡皮筋作彈力,傳統彈弓被徹底取代。

大型火器火炮使用漸廣

清初小型火器槍支等發展滯後,但大型火器火炮等的使用卻漸漸普及,這在《聊齋》中也有反映。《遵化署狐》記:「次日,閱兵已,戒勿散,使盡扛諸營巨炮驟入,環樓千座並發;數仞之樓,頃刻摧為平地。革肉毛血,自天雨而下。」《龍》也有類似記載:「登樓嘩噪,銃炮轟然,龍乃出。」嘉道間評論家但明倫批曰:「嘩噪而銃炮之固宜。」意思是說,用銃炮轟擊那條嘩噪的龍很適宜。《崔猛》中,村民為防土匪來襲,「遣人四齣,各假弓矢火銃,又詣邑借巨炮二。日暮,率壯士至隘口,置炮當其沖……賊果大至,絡繹不絕,俟盡入谷,乃推墮樹木以斷歸途。俄而炮發,喧騰號叫之聲,震動山谷。賊驟退,自相踐踏……兩岸銃矢夾攻,勢如風雨。斷頭折足,枕藉溝中。」

文化學術界長期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中國發明的火藥長期以來只用於煙花爆竹。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說:「他們(指中國人)致力於化學,發明了火藥。不過他們只拿火藥來製造煙火,用於節日……中國人沒有致力於發明這些毀滅性的工具(指火炮)。」魯迅也批評道:「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麼用處么?」「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其實,宋元以後,中國的火藥武器就一直在發展,雖然明後期開始漸漸落後於西方,不過到清初仍在緩慢發展,且使用漸廣。

對斷肢再植術的嚮往和嘗試

《諸城某甲》載:「其邑中某甲者,值流寇之亂被殺,首墮胸前。寇退,家人得屍。將舁葬之,聞其氣縷縷然。審視之,咽不斷者盈指。遂扶其頭,荷之以歸。經一晝夜始呻,以匕箸稍稍哺飲食,半年竟愈。又十餘年,與二三人聚談;或作一解頤語,眾為鬨堂,甲亦鼓掌。一俯仰間,刀痕暴裂,頭墮血流,共視之,氣已絕矣。」

《聊齋》中的一些篇章,是作者搜集採訪民間傳說故事,加以整理後修飾潤色而成。「至謂作者搜采異聞,乃設煙茗於門前,邀田夫野老,強之談說以為粉本,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斷頸再植的訴求:脖子基本被砍斷了,只剩下比手指粗點的咽管沒斷,經過調養居然痊癒了,十多年後不小心,舊傷複發而死。但在醫學上,斷頸再植目前尚未實現。

《聊齋》中亦談到了斷肢再植:「生急捉虎耳,極力伸臂入虎口,以代錦瑟。虎怒,釋女,嚼生臂。脆然有聲。臂斷落地,虎亦徑去……生忙遽未知痛楚,但覺血溢如水,使婢裂襟裹斷處。女止之,俯覓斷臂,自為續之;乃裹之……解裹,則臂骨已續;又出葯糝其創,始去……臂愈,女置酒內室,以勞之。」可能清初已有醫家嘗試著進行斷臂再植,但限於當時的醫學水平,說再植成功也僅僅屬於美好願望和文學創作。不過,斷肢再植今天已逐步變成現實了。1963年,我國醫生陳中偉施行前臂再植手術成功,被國際醫學界譽為斷肢再植奠基人。

《聊齋》既為我們留下許多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文學故事,也留下了反映清初物質文明和社會生活的一些重要歷史資料,正如同毛澤東所說:「《聊齋志異》可以當成清朝的史料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清末中國人的澳洲想像
近代以來日本文明觀的變遷
李維明:跟鄒衡先生學習考古
傅斯年與「古史辨運動」
淺議元朝的「四等人」政策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聊齋志異》:挖掘古代經典文言小說的現代價值
同為清代文言短篇小說集 這本書被《聊齋志異》的光芒所「遮蔽」
《聊齋志異》里的清奇女子
《聊齋志異·種梨》
閱讀與欣賞 談談《聊齋志異》里的《黃英》
《聊齋志異》之斫蟒
經典聊齋志異連環畫《王者》
種梨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 譯文白話文
聊齋志異圖畫文-王桂庵 多圖精彩耐看
《聊齋志異》之小翠
《聊齋志異》解讀:三百字的《靈官》是大明朝的「亡國史」?
為什麼《聊齋志異》挺好看的?
《聊齋志異》之畫壁
歷史上的今天,《聊齋志異》作品蒲松齡誕辰
聊齋志異卷二十三2——《石清虛》奇石亦有情
俞樾是如何評價《聊齋志異》的?
《聊齋志異》的俠女形象
話《聊齋志異》序
「聊齋志異嫦娥」聊齋鬼狐傳精美小人書連環畫,百看不厭的圖畫文
異想大師愛寫《聊齋志異》,反被編進《神探蒲松齡》自己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