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新茶經 白茶碎碎念

新茶經 白茶碎碎念

氣味的神奇之處在於,當它不在時,你似乎從未與它遇見;當它出現時,你能瞬間回到與它初遇的場景,細緻到周遭的圍牆上幾塊殘破的紅磚、那天小巷中傳來的小販的叫賣聲,還有那一年不可複製的心境。

煮水,泡一壺白茶,幾分鐘過後,時光便在寧靜的晨光里氤氳出它的芬芳。這幾乎成為日常的香氣,總讓我想起當初。

政和茶山

我兩年前接觸白茶,在這之前,幾乎只喝綠茶,甚至以為這就是茶的全部世界。那年春天,我在政和白茶非遺傳承人楊豐先生的隆合茶廠住了半月,白天跟他逛茶山、採茶、制茶,晚上聽他將自己與白茶的故事,著實將白茶讀了個天翻地覆。

白茶,應該是人們嘗到的最原始的茶味。農人摘下茶青,是不炒不揉的,沒有繁複的加工技術,通過萎凋使鮮葉失去水分,再通過乾燥使其成為一個不局限於四季並可時時取用的「標本」,對抗季節,隨時可用。這種純樸的工藝同人類對待中藥、食物的原始方法如出一轍。

楊豐

茶葉子最早本就是中藥一味,人們對茶最初的味覺感受,來自於白茶,可能是順理成章的。這種原始的味道,穿過時間的雲霧,依然能夠在今時今日被品嘗,並從一杯清亮的茶湯里問出自然之道,應該就是人與茶由相識到相知的見證吧。

楊豐先生的茶廠像是老茶博物館,他收集50年代開始中茶公司出口到國外的樣罐以及各種老茶。60年代的老白茶,現在喝來竟然有種葯香。時光的味道無需用好或者壞去評價,畢竟所剩無己,就當是一場緣分。只是好奇,當年發生了什麼?它究竟是從某座大山深處走來?從清冽到柔和的生命變化是如何完成?

楊先生給出的科學解釋是,隨著白茶貯藏年份的延長,由於茶多酚類的氧化,其中具有澀味和收斂性的酯型兒茶素含量大幅降低,生成茶黃素,茶湯色澤因此發生了變化。主導茶葉香氣的氨基酸在茶葉存放過程中發生轉化、聚合或降解,轉化成揮發性的醛等物質,氨基酸含量下降,讓香氣得表現出成熟的果香、棗香。

楊豐先生的隆合茶廠

白茶沒有綠茶那般嬌貴,可隨意沖泡,還能長期存放。楊豐會告訴我,新茶存放3、4年之後就有很好的品飲體驗了。從滋味上來說,它會越來越醇和,這樣的變化,你大概可以想像成一杯水和一杯糖漿水的區別,是一種黏稠度的增加。

白茶的類別很簡單,一個芽頭的是白毫銀針,一芽1、2葉的是白牡丹,一芽3、4葉的是壽眉或貢眉。口味依次從清甜到濃厚。新下來的白茶是甜的,從舌尖一直到喉底,從唇齒一直到心間。有的白茶有明顯的水果香氣,乾淨自然的茶湯彷彿山林間的純凈空氣就在鼻息之間。

夏天,我尤其喜歡用白茶冷泡,一瓶礦泉水,丟進去4、5片茶葉,放冰箱幾個小時,就可以喝到有淡淡香甜的水了。若再進一步,用冰滴咖啡壺去冷萃白茶,茶葉的精髓被逐漸釋放,低溫鎖住了白茶極易揮發的獨特芬芳。在炎炎夏日,當焦躁的舌尖觸碰到冰涼的冷萃白茶,那富有層次若隱若現的香氣蕩漾於唇齒之間,透過味蕾令人愉悅起來。

這跳脫了傳統沖泡的方式,我是從楊豐先生的好友劉姝瀅那裡學來。作為「茶產區分級」的推動者,她和楊豐一起,將咖啡器皿應用到茶的沖泡上去,又將不同味道的茶湯,應用到茶點和西式糕點中去。他們甚至專門為此設置了一個空間,讓每年來到這裡的人們,去體驗不同器皿呈現的不同味道。茶是飲品,何必要去拘泥於蓋碗小壺公道杯呢?

我一直覺得,白茶未來會成為與綠茶並駕齊驅的茶類,它隨便沖泡也不會苦,無需去理會是否去學習那些「妖嬈」的沖泡方法,玻璃杯、礦泉水裡扔幾片,保溫壺裡悶一悶,煮水壺裡煮一煮,干茶還可以長期存放,茶水還可以洗臉保濕,敏感肌膚也無需擔心。關鍵它價格親民,是極具生活氣息的茶。

鼎白茶業的茶山

白茶的版圖其實並不大,從政和驅車一路往東,車程3個多小時,便能抵達白茶最大的產區福鼎。白茶聲名鵲起不過近十幾年的時間,福鼎白茶是主力軍。每個地域都有一個專屬自己的茶葉密碼,它們關乎生活習慣、地域性格、歷史記憶。就像烏龍之於閩南,綠茶之於江南,普洱之於廣東,紅茶之於大不列顛。而人們認識福鼎,怕很多都是因為白茶,這種代表了城市味蕾的味道更像是一座城市的私藏。

茶是嗜好品,適口者珍,看似很難有統一的好壞標準,自然也難以從政和與福鼎兩地中去確認孰優孰劣。茶最大的屬性是農產品,決定品質好壞的第一門檻必然是環境:海拔、光照、生物多樣性、溫差、濕度、土壤等一系列幫助茶樹參與物競天擇的因素。

一杯茶,呈現的是一部迷你地方風物誌。這個時候,擅長制茶的人,手藝,就顯得同樣重要。福鼎的鼎白茶業掌門人、福鼎白茶的非遺傳承人王傳意,也是堅守傳統工藝,在與自然與氣候的對抗中做白茶。

王傳意

他做茶時一定是享受的,茶廠大概就是他們的桃花源,悠悠地編織著生活。在茶廠的日子裡,一縷縷清風吹來,帶來茶的清香,也帶走茶葉的水分。他背著手在車間、曬場走動,自然是愜意的;天氣一定要特別留意,這種通過室外生曬讓茶葉失水的方式,是極易受天氣左右的。每一年茶季的濕度、溫度、氣候皆不同,為不同茶青做出最佳決定,有在味覺國度稱王的快感。

白茶說起來簡單,大量的細節需要通過手藝人的經驗去控制,萎凋過程中如果失水太快,萎凋過程太短,理化變化不足,成茶色澤枯黃,口感偏澀;如果失水速度太慢,歷時過長,成茶色澤暗黑,香味不良。一切都要在70個小時左右完成。在追求效率的時代,在幾乎任何商品都工業化了的時代,這種考驗慢工細活的傳統做法日漸式微,有多少人願意持續關注那逐漸乾燥的茶葉的微妙變化?在市井間也越來越不易找尋。

鼎白茶業的曬場

作為手藝人,王傳意和楊豐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傳統手藝若得不到珍視,總會有消失的一天。小農生產的根基來自這樣一個觀念:地育萬物,量力而出。農民通過勞動「幫助」土地孕育物產,手藝人通過技藝將樹葉創造成嗜好品。

在中國茶的生產價值體系中,許多部分無法用市場的方式顯現出來。比如生態條件、可持續的土壤,甚至是一年只採一次的「自我犧牲」,他們的產量要比密植栽種要低很多。再比如可循環的生產方式,茶農在投入新一輪生產時,使用的是上一輪生產的副產品:有機肥料、自然的代謝、榨油的菜籽等,這不僅涵養資源,也保證了持續發展。市場卻無法體現這些勞動的價值,更多消費者在用工業商品茶的視角在審視傳統工藝的茶。

生產越來越現代,品飲越來越古代,我們好像有些本末倒置了。茶,究竟是什麼?我始終說不清楚。它至少蘊積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其中有土地的芬芳、綠草的青澀、晨風的清爽、暮雨的滋潤、夜露的甘甜、山泉的清涼。這些所投射的日常,我想,應該來源於一杯有溫度的茶湯,而非一份產品使用說明書。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靠著茶葉蛋走向全世界的劉強東,公然叫囂拍馬還趕不上的馬雲
綠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慾,幫你減肥加速
「網紅」喜茶7月底北京開店 創始人稱堅決不做加盟
喜茶進京在即,IDG一億融資原來都幹了這些
農村不起眼的一片「葉子」,用它泡茶喝,降血糖改善糖尿病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椰果奶茶碎碎念
又碎碎念
喵咕醬的碎碎念
深夜碎碎碎碎碎念
雜談碎碎念
傻兔子的碎碎念
化妝刷的膠水碎碎念
新手養繡球花的一些碎碎念
溝通課程碎碎念
艾棠的碎碎念
阿十的碎碎念
碎碎念 親愛的素菜
朱老師碎碎念
大靜碎碎念—關於白銀案
碎碎念的開端
讀村上春樹的碎碎念系列
小E的碎碎念
壹捌之使·碎碎念
二寶小陌的睡眠碎碎念
詩歌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