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監管大年下,第三方財富管理路向何方?

監管大年下,第三方財富管理路向何方?

21世紀經濟報道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可謂一體兩面,如影隨形。今年監管趨嚴和統一大背景下,整個行業發展面臨著「洗牌」和「新生」的危與機,討論多年的「老問題」和競合格局下的「新問題」,值得聚焦。

截至2016年末,國內大資管規模破百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規模突破29萬億元,信託資產超20萬億,公募基金及其專戶16萬億,券商資管18萬億,以及私募8萬億。

就三方理財市場而言,以諾亞財富為例,其2016年報顯示,去年總募集1014億元,累計募資超3800億元。旗下資管平台歌斐資產的管理規模為1209億元,同比增長39.6%。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諾亞累積為客戶配置資產超過4000億元。此外,甚至還有三方理財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在以接近200%的增速發展。

資管行業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背後是資金和資產兩端的強力驅動。從資金角度,隨著國民財富增加,居民理財需求不斷增長,存款轉化率可觀;從資產角度,企業融資需求從銀行表內的貸款逐漸向銀行表外轉移,且伴隨著債市和股市的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擴容,資管可投的底層資產品種不斷豐富。

不過,不得不指出,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也掩蓋了行業潛藏的許多風險和問題。

今年初,央行內部起草文件已經清晰地指出了這種風險:資管業務涉及鏈條長,包括資金募集、投資運作、資產託管、宣傳推廣等多個環節,而資管業務的參與主體,一方是以管理人、託管人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另一方是技術和信息處於相對弱勢的投資者,金融機構容易藉助優勢地位,通過資金池、多層嵌套等複雜交易進行跨市場套利、操縱利益輸送,實踐中不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解釋風險等行為損害投資者利益。由於資管產品不具有法人資格、缺乏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發生風險時投資者無法向管理人、託管人追索損失。

以上也是今年監管趨嚴,央行正式提出資管統一監管規制的現實出發點所在。

今年2月,央行協同三會及有關部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中,就打破剛性兌付、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資管產品分類等問題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表態和要求。儘管並非首次提出,但監管思路框架之清晰,前所未有。

剛性兌付的問題重回視野中心。《指導意見》指出,當前資管行業普遍存在剛性兌付問題,導致投資者道德風險嚴重,扭曲了資金價格,影響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在實際情況中,以純股權類產品為例,當前投資人已經比較能接受收益的波動,甚至是虧損本金的情況,這與公募基金對投資人的培育不無關係。但對於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類固收產品,打破剛兌仍需要一個較長過程。無論實際進程快與慢,從投資人的角度,都需要「火眼金睛」穿透來看底層資產和識別增信措施的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融資方式的不斷豐富,理財和資管產品結構也日趨複雜,稍不留心合同條款,投資人可能根本就沒弄清楚產品中具體投資的是債權還是股權,抑或是疊加,或具體條件下可轉化。對於投資人來說,這意味著完全不同的風險。本專欄之後將先後就如何識別類固收產品風險和如何看債性和股性投資產品具體展開討論。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投資亦然。

投資要了解產品,了解資產,更要了解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指導意見》強調了投資者適當性問題。這不僅僅需要財富管理機構和資產管理機構了解客戶的真實風險承受能力,其實首先需要的是投資人的自我認識。

《指導意見》明確,未來資管產品按募集方式來分類,分成公募和私募,投資人分為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人,需綜合考慮投資者的資金實力、投資經驗、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等,而不同機構資管產品的合格投資人具體門檻有所差異。

《指導意見》還要求,對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的,未經許可非金融機構不得自主發行銷售或代銷資管產品。這也就意味著,財富管理公司要想向資產端推進,必須持牌(金融牌照)。不過目前指導意見未正式出台,相關規定還可能有變。

不過,在做好「財富管理」本源的路上,就第三方財富管理的「獨立性」問題,無疑還需要機構和投資人達成更多共識。第三方財富管理向誰收費,對誰負責,中外模式有何差異?發展方向在何方?值得討論。

未來大資管行業可能分化出四類資產管理機構,分別是平台型、精品型、服務型和全能型。

其中,平台型機構以良好客戶體驗和渠道優勢為核心,是資管機構的銷售平台;精品型往往專註於投研領域的某類資產類別或某類投資策略或投資風格;服務型是指主要為其他資產管理機構提供託管、後台外包、數據及模型、交易執行、績效分析、科技諮詢和輸出等服務。

在專業化分工背景下,另一種趨勢逐漸顯現:大型機構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綜合化。事實上,目前國內規模靠前的幾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已經在理財諮詢和銷售基礎上,逐漸向資產管理轉型。

從合規到創新,從投資者教育到綜合化經營,財富管理任重道遠。

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面臨轉型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由於私募專業化經營要求日益明確,原來跨市場、跨品類做配置的混合型產品已不符合監管要求,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現已停發相關產品。在新的市場形勢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開始謀求轉型,登記證券、股權等類型的私募管理人主體。

「我們之前有類FOF產品,一部分投向中低風險的對沖基金,一部分投股票產品,還有一半投股權產品。今年3、4月份,監管明確私募管理人不能多類兼營,我們就不再做這類產品了。因為不太合規,備案可能通不過。」北京某中型第三方財富公司理財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所謂混合型資產配置產品,是第三方財富機構的一種「創新」。據該理財師介紹,這類產品主要做跨市場、跨品類的配置,既投二級市場也投一級市場,在固定收益的基礎上博取浮動收益。「去年我們發了不少這樣的產品,很受歡迎。一般產品有一定封閉期,結束後客戶可以先贖回證券部分的收益,但股權的鎖定期比較長,要七八年。」

然而,在專業化經營要求下,混合類產品面臨困局。「原來這類產品一般會做成資產包,類固收是基礎,加上二級市場、股權等作為賣點。但是現在這種賣點不存在了。」北京一位私募產品經理介紹,現在一些第三方機構正在整改,要麼調整產品結構,做單項,要麼調整公司、管理人的類型。

前述理財師也表示,一、二級市場的產品不能混在一起。一個管理人備案的是證券類型就只能發證券市場的產品;如果備案的是股權類型,就只能發股權的產品。「我們現在索性不做了,老產品也不能再申購了。」

事實上,私募專業經營的規定由來已久。2014年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專業化營業原則。2016年9月上線的新系統也要求私募只能選擇證券、股權及其他一項,作為自己的業務類型。今年3月底,基金業協會明確,私募機構不得「多類兼營」,一家私募只能經營一類業務,落實專業化管理原則。

一些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面臨考驗,原先為迎合客戶多元配置需求,他們往往會做多市場、多品類的資產配置,包括固定收益、股權投資、二級市場投資、海外投資、另類投資等。但現在他們需要備案登記多個不同類型的私募管理人主體,才能滿足開展多種業務的需求。記者了解到,一些第三方公司從去年開始整改,備案登記了三個及以上的私募管理主體,包括證券類、股權及創投類,還有其他類。

同時,第三方財富公司以前在非標債權類資產上配置較多,如今監管收緊,他們也需要進行轉型。一位華東財富公司人士表示,現在公司地產類項目已經不做了,主要做消費信貸等。

據前述北京私募產品經理介紹,現在對於備案登記其他類的私募管理人,審核非常嚴格,因為其他類的包括債權、放貸等,是主要的監管對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與中國基金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證券經紀人協作網 的精彩文章:

「高收益」再難「亂忽悠」 私募、代銷機構整改迎新規
從事金融行業以來,你所遇到的最艱難的事情是什麼?
如何打板賺錢?這簡直是範本!證監會披露漲停板陷阱案例
如何通過微信開發高凈值客戶?
高盛合伙人制度和激勵機制

TAG:中國證券經紀人協作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區塊鏈投資是否是財富管理的新方向?
大智慧、同花順、東方財富,誰才是「江湖一哥」?
八字命理看財運的方法,十斷九驗,第三種財富級別極高
五路接財神,財富五路通
大金羊:四面八方有進財,財富堆成山
四月份財氣衝天能收穫八方財富的四大生肖
招商銀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王洪棟: 制度化和智能化是 第三支柱建設兩大路徑
下半年被貴人眷顧能收穫八方財富的四大生肖
《財富》:這是贏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四種方式
我的私人財富管理之路
四海財源進家門,3大生肖走上百年難遇的橫財運,八方攬財財富多
財神學:財神爺掌管天下財富的神祗
紅八財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選擇正確的理財方式至關重要
五大風水財富路
四大生肖福緣深厚,財富榜上有名,將八方之財帶回家
風水中的五大財富之路您可知道?
這個生肖財源廣進、八方來財富貴命!
再熬3天,這三個生肖聚八方財富,躍過龍門變財主!
互金早報:鹽湖警方打掉信和財富網路科技等「套路貸」;區塊鏈技術國家標準將制定
八字教你如何與財富結下「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