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下馬石前 彰顯教育的尊嚴!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下馬石前 彰顯教育的尊嚴!

在北京國子監街的一旁,樹立著一塊石碑,俗稱「下馬石」。

對現代人而言,這塊石碑與其他古建筑前的石碑似乎沒有任何不同,它是那麼的不起眼,以至於很多人從它身邊走過時,絲毫不會多看一眼,更不用說駐足細看了。

然而,同樣的一塊石碑,在古代卻有著不一一樣的意義。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這是國子監前石碑上的八個大字,「下馬石」之名也由此而來。

而今,下馬石與它所見證的那段歷史都已被埋葬在時間的記憶之中。歲月的滄桑剝蝕了石碑的肌膚,也積澱了民族的文化。

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要立這樣一塊石碑?對於這樣一個問題,只要看一看不遠處的國子監和孔廟便知道了。

眾所周知,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孔廟則是國家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場所。毫無疑問,二者在古代是文化和教育的最高象徵,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所在。

因此,為了表示對文化和教育的尊敬,對孔子偉大人格的景仰,古人便在此立下了這塊下馬石。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顧名思義,就是文武官員到此,一律得步行,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

我們今天去國子監和孔廟參觀,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許壓根想像不到自己所看到的這個像鬧市一般的地方,曾經是多麼的神聖和莊嚴吧!

其實,古代下馬石上的文字,除了「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外,還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等多種形式。

這些文字告訴我們,在知識的崇高尊嚴面前,在聖人的偉大人格面前,無論你的身份是官、是民,你都必須從馬背上下來,以敬畏和仰慕之心,去接近神聖。

看到國子監前的下馬石,不禁讓人想起了今日的學校。

八十多年前的一二·九運動中,學生們曾喊出這樣一個口號:「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

那個時候的大學不得安寧是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如今的大學得不到安靜,卻與我們自己有關。

試問,有多少大學已經成為旅遊景點?又有多少大學已經被商業區包圍?我曾在我的母校中看到打打鬧鬧的遊客在教學樓前拍照,也曾聽到轟轟的跑車從校園中飛馳而過。外賣小哥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握著油門,從東門飛到西門;耍酷的非主流,嘴裡面叼著香煙,騎著戰神從南門飆到北門。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想像,若是大學門口也有一塊下馬石該多好啊!就算攔不住「神魔」,多少也能阻擋一些「鬼怪」吧!

當然,就算今天在每一所大學都立一塊「下馬石」,或許並不會改變什麼。

畢竟,我們缺的並不僅僅是一塊石頭,而是一份對知識和教育的尊重,對精神和靈魂的敬畏。或者,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人間十樂 其樂融融!哪個說到了你的心坎上?
王陽明:「高考」落榜後成功逆襲的「有志青年」
家 是人生最後 最好的庇護所
「居家三樂」:這樣的人生才叫有追求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孔廟下馬碑
武官下馬,文官下轎,國子監霸氣十足的下馬碑
文官飛禽,武官走獸
賈雨村是文官還是武官?
顧廷燁娶明蘭是高攀?宋朝「重文輕武」,武官地位很低下
晚清朝廷官員老照片:文官衣著錦繡,武官英俊!
老照片:清朝的各級武官補子,一品武官為麒麟!
朱祁鎮在瓦剌刀下鎮定自若?文武官員為什麼急著脫掉所有的衣服?
掌握實權後,司馬倫大肆封賞,「文武官封侯者數千人」
她,豐臣秀吉的妻子,武官派的精神領袖,卻暗通德川家康打天下
歷史上的奇葩「王朝」,皇帝以外的朝廷文武官員,一律先辦後用
文官比武官更可怕,明朝末期的文官三言兩語就要人命
清朝重文輕武,滿朝上下僅1武官能「橫著走」,除了皇帝誰都不怕
滿人尚書是尚書,漢人尚書是侍郎,文官可當武官,武官不能做文官
晚清真實老照片:藩國的武官,最後一張頗具官家氣派
太平天國的軍師、丞相、指揮、檢點等職,是文官還是武官?
武官為什麼總是歆羨文官: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武將張曜立志改換門庭的奮鬥史談起
淺談清朝文武官員的「丁憂守制」:滿臣與漢臣的「丁憂」差異巨大
我國駐外武官是什麼級別的軍官?
這位清朝武官,得到了康熙所賜的墨寶,還被雍正立為官員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