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豆瓣日記:回家的路永遠不變

豆瓣日記:回家的路永遠不變

本文作者「木衛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由戴夫·帕特爾、魯妮·瑪拉、妮可·基德曼主演,正在上映的《雄獅》是國產片保護月之前,為數不多的「硬」片。

電影同此前大熱的《摔跤吧!爸爸》一樣,改編自發生在印度的真實事件。 我認為這部現象級電影的成功因素,演員居功至偉。除了阿米爾汗,飾演不同年齡段的女兒也是成功秘訣。演員的表演,不僅是來自外形本身,更是它要讓角色信服——她不是一個有名字的演員,而是從排斥到信任父親的女兒,是一個屢敗屢戰的摔跤運動員。這才是完美的表演。

小演員桑尼·帕沃

《雄獅》也有一個出色的小朋友演員,桑尼·帕沃(Sunny Pawar)。外形可愛,生動真實,極其出彩。他出演一個在印度走失的小孩,後來被人領養。長大後在異國他鄉,他希望找回血緣關係,同過去有個了結。

這個題材在中國電影里也有表現,但《雄獅》能在IMDb拿下 8.1 高分,拿下六項奧斯卡提名,顯然還是戳中了西方世界常見的家庭領養(譬如之前的皮特和朱莉)。通過這部電影,我們還能重見谷歌。

同樣立足於真實事件的走失(被拐)兒童題材,國內有拍出了《親愛的》和《失孤》,電影講述的都是父母尋找失蹤子女的故事,側重尋子的艱辛。

社會與人情的博弈,是電影的煽情重點。故事背後的現實,是個人支點難以撬動社會惡疾,沉重到如鯁在喉。

同樣以走失兒童為題材的奧斯卡六項提名電影《雄獅》,它改編於真實故事,則採取了不同敘事視角,催人淚下卻並不沉重壓抑,更突出親情羈絆,從母女情到兄弟情,從思鄉情到高科技引出的人文關懷,都是難以割捨的溫情脈脈。

Saroo與生母在印度團聚

故事講述一個印度小孩薩羅(Saroo)在走丟後,被遙遠的澳大利亞家庭收養。過了25年,他通過Google Earth找回印度家庭的故事。相比較父母尋子大海撈針式的艱難險阻,高科技的尋親,倒像是一個在在瀏覽器的方寸之間誕生的奇蹟,是一個科技拯救世界的微觀映射。

如同蘋果、Google、Airbnb和Uber們走上街頭,參與舊金山的同志驕傲大遊行,為邊緣人群撐腰,呼籲愛、自由與平等。這種知名大企業主動承擔起改變社會文化,弘揚道德文明的行動,從《雄獅》也可見一筆——高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靈感,同時提供前所未有的貼心溫暖幫助。

圖片來自微博「美術報社」

前不久,一條關於谷歌的黑科技,同樣刷爆了朋友圈。現在用他家地圖街景功能,居然可以足不出戶,逛各種博物館了!(這全景虛擬博物館,實在太適合我這種喜歡逛博物館的文化(懶)人了- -!)。

通過地圖,不僅可以看到博物館內部實景,還有超高像素拍攝的每一件藏品詳細介紹。你可以躺在床上,隨時隨地,瀏覽起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也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入到另一個時空。

片頭從澳大利亞到印度的航拍鏡頭

《雄獅》的開頭,是一組壯麗的航拍俯視鏡頭,從澳大利亞層疊森林,到塔斯馬尼亞碧藍海岸,穿越蔚藍色的大洋,再到印度連綿起伏的紅黃平原,最後停留在中央邦的坎德瓦(Khandwa),渺小的男孩薩羅,在蝴蝶叢中與哥哥古度(Guddu)奔跑嬉戲,這組鏡頭也暗示著薩羅長大後,將從谷歌地球的衛星之眼,探索他離開家鄉所途徑的路線,尋找自己的母親和哥哥。

年幼的Saroo與哥哥Guddu在一起

1986年,年僅5歲的薩羅和哥哥在火車上當清潔工養家,卻因為太累在火車上睡著。醒來後,薩羅發現自己已被火車帶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加爾各答,不通當地語言又人生地不熟的他,只好在露宿街頭,最後被好心人送去孤兒院收容。一年後被澳大利亞夫婦收養,帶他展開新人生。

Saroo被澳洲夫婦收養

薩羅被澳洲夫婦收養年紀漸長,一塊傳統印度小吃「炸糖圈」(Jalebis)勾起他對兒時的記憶,關於家鄉的片段不斷閃回於他的腦海中。雖然此時家庭美滿、女友相伴,不久還即將開展自己的事業,「尋根」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但走失時仍不識字的他完全不知道家鄉的正確名稱,只好用谷歌衛星地圖盲目搜尋。

勾起兒時記憶的「炸糖圈」(Jalebis)

最終他想出一個更有效率的策略,他大約估算印度火車14小時的車程距離後,以加爾各答為圓心畫出一個半徑為1200公里的範圍。不久之後,他驚訝地發現哥哥工作的火車站旁的水塔出現在衛星地圖上。

在谷歌地球上定位到家鄉位置

電影的前半段藉助薩羅的兒童視角講述故事,就好像引領觀眾一起體驗那段走失回憶。母親在採石場上的辛勞背影、哥哥在列車上上靈活勇敢的身手、油鍋上「嗞嗞」作響卻饞而不得的炸糖圈,那個平窮困苦卻溫馨的家庭,在他孤身一人在火車上醒來時突然消失。

從最開始撕心裂肺的哭喊,到他流落街頭的孤苦伶仃,再到小夥伴分他一席紙板箱的相濡以沫,從他奔走逃離時的衣衫襤褸再到乞討時模仿喝湯時那忍俊不禁的辛酸。導演從細膩天真的兒童視角展開這段經歷,即使見多了電影中煽情伎倆的成年人,也很難不被幼小薩羅的遭遇觸動到內心柔軟的地方。

如果在電影院看到這部分孤苦無援的童年,相信觀眾很容易會被打動。因為這不僅是走失兒童最危險可怖的遭遇,也是最容易讓旁觀者動容的地方。他們本該有家庭與親人,卻過早被斬斷了一切。

流浪中的小Saroo

當薩羅成年後,在互聯網上按圖索驥找到家鄉時,這段幼年走失的經歷被遙遠地叩響。這時,鏡頭對小小薩羅地流浪和奔跑的注視切換成緊緊跟隨的俯瞰,正是薩羅內心深處難以割捨的思鄉之情和對母親哥哥的羈絆,喚起了他對於家鄉路線的回憶,正是這段記憶的復現,引領著他跨越時空和地域在幾千里之外的澳洲,找到通往印度的回家之路。

互聯網尋親的方式,在中國觀眾看來絕對有些不可思議(你們懂的)。中國式的尋親,依賴政府和行政力量,甚至兒童走失事件,也與體制本身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近十年,隨著互聯網的強勢介入,尋親成功率反而有了突破。《雄獅》的高科技介入,在許多人看來有些飄在半空中,其實反倒是一個真實的亮點。

不過,電子化的簡單利落卻不適合在劇情中展開,於是電影濃墨重彩的抒情段落,更多是在薩羅流浪的階段進行渲染。

成年Saroo回鄉尋親

相比較電影前半部分的印度風土人情和波瀾壯闊,還有薩羅流落街頭的緊張不安與扣人心弦,電影后半部分似乎在探討西方領養家庭的重重問題。

而在谷歌地圖上,通過圈圈點點找到家的過程,與走丟的過程相比,看起來實在太太太太簡單啦,以至於觀眾覺得,應該有一個更強大的阻礙,引發更大的麻煩。於是成年的薩羅,莫名奇妙地意志消沉,沉浸在尋找家鄉的執念中,拒絕與外界交流。這其實是電影不得以為之的人設,畢竟,真實的故事已經如此戲劇,令人無法相信它的千萬里路和奇蹟發生。同理,魯尼瑪拉扮演的貼心女友角色也是。

魯尼·瑪拉在《雄獅》中

電影后半段,飾演成年薩羅的戴夫· 帕特爾,與飾演養母蘇的妮可·基德曼,他們對手戲表演出色,稍稍挽回了後半段的平淡。尤其是妮可,將這個母親小心翼翼又滿懷期待,視薩羅和另一個患病養子為上帝恩賜,她把溫柔和心碎,演繹得淋漓盡致。從機場接到薩羅時,她在車上小聲驚嘆:「It』s amazing!」,眼神中滿溢出喜悅和難以置信的光亮。

或許,這種不同於東方社會的西方領養文化,才是強調以情制勝,強調養兒防老甚至傳宗接代的中國失散兒童題材所缺乏的。

妮可的演繹自然流露

在薩羅陷入尋找家鄉的愁苦,對養母的不能生育表示遺憾時,蘇卻平靜的告知,她可以生育,但他們選擇了收養他們兄弟二人,此時在妮可身上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美貌女子、一個需要用演技和扮相證明自己的演員,而是一個完全融入角色的母親,一個用偉大的愛包容接受孩子們的不完美和痛苦回憶的母親。

千萬不要錯過《雄獅》的結尾,它會告訴你,這部電影的力量來自真實。

現實生活中的Saroo與澳洲養父母的家庭記錄

作者:大衛鹿、木衛二 首發 MOViE木衛

截圖掃碼,關註:MOViE木衛(movie432)

(全文完)

本文作者「木衛二」,現居北京,目前已發表了236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木衛二」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聖方濟各,喬托和阿西西
豆瓣日記:繪畫與現實:藝術方式與風格分析
豆瓣日記:人類食用帝王蟹的歷史
白先勇(下):只要真正愛過,便是永恆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還記得回家的路嗎?
記住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你還記得嗎?
回家的路很長
回家的路,是最漫長的路
隨筆│回家的路幸福的路
回家的路,最美的路
世上最美的路:回家的路
回家路的「變」與「不變」
春節將至,不要忘記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最美!
春運,回家的路再遠都是甜的
歸途,回家的路!
哈哈忘記了回家的路,也記得你最愛的那個味道
回家的路很暖
照亮您回家的路—記自豪的路燈人羅強
回家的路遠 不如先來句問候
張永現 回家的路
春運的那些日子 再遠也要回家……
回家的路,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