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了解得那麼透徹 因為他曾是記者
以「主席影展」形式展映當年金爵獎評委會主席的代表佳作,是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慣例。今年上影節金爵獎的評審工作由羅馬尼亞當代電影人、「羅馬尼亞新浪潮」旗幟人物克里斯蒂安·蒙吉坐鎮主持。他執導的四部劇情長片《幸福在西方》、《四月三周兩天》、《山之外》、《畢業會考》,自然逐一在滬亮相。
蒙吉
算上1998年開啟他導演之路的畢業短片《帕烏利什塔的手》、2009年聯合羅馬尼亞同行執導的《黃金時代的故事》等作品,踏進電影行業近20年的蒙吉創作的長長短短的影片數量,少得可憐。好在他是「量少質優」的代言人,連編帶導的每部電影除了會被影迷視為心水之作,也一再得到戛納電影節、歐洲電影節的寵愛。單在用金棕櫚象徵榮譽的戛納電影節,他2002年憑《幸福在西方》入圍「一種關注」單元,2007年因《四月三周兩天》拿到最佳影片大獎,2012年用《山之外》斬獲最佳編劇獎,2016年以《畢業會考》摘得最佳導演獎。
《畢業會考》
這些影片無一例外都是蒙吉對熟稔生活的冷靜捕捉,手持攝像機製造的長鏡頭裡,鮮有渲染情緒的配樂,只見他們緊張關係的不斷變化升級,既有紀錄片的真實質感,又具劇情片的嚴謹邏輯,見證經歷1989年東歐劇變的羅馬尼亞民眾,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的生存實況、道德悖論與未來焦慮。而鑒於前社會主義國家羅馬尼亞昔日的國情與中國也有相似之處,蒙吉電影中的角色也常讓國內觀眾覺得有點「眼熟」。
懸在半空二十餘年的民主形態
得益於恰好趕上國家頒發電影新政,1968年出生的蒙吉剛從羅馬尼亞唯一培養電影人才的院校布加勒斯特電影學院畢業,就順利成為職業影人,這點與他後來的創作屢屢拿腳下的土地開刀相比,頗為戲謔。2000年,為了挽救陷入低谷的電影產業,羅馬尼亞政府啟動國家電影基金著力扶植青年電影人才,學生時代曾隨在羅馬尼亞國內拍片的美國、法國等國外劇組輾轉學習的蒙吉因此受惠,兩年時間交出處女長片《幸福在西方》。
《幸福在西方》
《幸福在西方》中的「西方」並非慣常概念下的「西方社會」,特指相對羅馬尼亞所在的東歐來說,以德國、義大利、英國、荷蘭等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影片的英文片名,是通常譯作西歐諸國的「occident」。該片用三段交叉的情節,描述羅馬尼亞搖身變作年輕的民主國家之後,民眾對未來更為困惑,無論低收入者還是中產家庭子女,都無力於身邊糟糕的現狀,寄希望於逃離國門,走向西方。正如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2011年拍攝的電影《一次別離》,潛意識裡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伊朗的圓的西敏,把移民國外視作新生的起點。出國對《幸福在西方》中的一眾年輕角色而言,意味著一切都會隨之改天換地,被收養的孤兒自此擁有健康的教育和成長環境,遠嫁的姑娘可以衣食無憂甚或實現某些不切實際的夢想,打工的男孩則能夠掙下娶妻買房的鈔票。
出國的執念及其背後的社會問題,比如人情買賣司空見慣、各類犯罪事件頻發、丈夫出軌尋找慰藉等等,充當紐帶將蒙吉的最新作品《畢業會考》與《幸福在西方》連接,羅馬尼亞改變政體雖然已有二十餘載,但民主形態依舊只是懸在半空,人們的行為模式與二十多年前比,本質上並無變化。只是出國的途徑,已從齊奧塞斯庫獨裁統治時期的偷渡,慢慢變成現在的正大光明。
隨之改變的,還有蒙吉打量國土的目光,看似與過去一樣冷靜凝視,不動聲色里其實已滲入一抹溫情。《畢業會考》中的父親對女兒留學英國才能出人頭地的偏執態度,遠甚於《幸福在西方》里渴望自己或者家人能與西方親密接觸的諸君,可是他漸漸明白國家由外至內煥然一新是否需要時日不再重要,關鍵是女兒和同齡人一樣,已經學會做主自己的前程,不像他們的父輩,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在或主動或被動製造的人工漩渦里打轉。
定格不同年代的社會景象
在情節和主旨上與《幸福在西方》觀照的蒙吉作品,不止《畢業會考》。《幸福在西方》除了描繪羅馬尼亞的年輕人無奈之下急於出國淘金的浪潮,亦借對昔日的偷渡客「置之死地求後生」心態的講述,間接質疑、批判齊奧塞斯庫政權。關於這種政權的荒誕與可怖,《黃金時代的故事》與《四月三周兩天》分別從喜與悲的角度,正面說明。
《四月三周兩天》
蒙吉編劇的《黃金時代的故事》包含六部短片,涉及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後期的多個階層。其中《飛天椅》、《高帽子》、《掃盲運動》、《肥豬炸彈》四個篇章,聯袂道出羅馬尼亞民眾如何用天生的樂觀精神,應對習以為常的領導檢查、全民學習、物資短缺,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個個意外,皆由當時僵硬的官僚制度引發。與愛情有關的《瓶裝愛情》、《雞蛋外遇》,一老一少兩個男人分別利用體制漏洞,試圖與他們心儀的女性玩轉愛情冒險遊戲,結果以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犧牲愛情、葬送自由,帶出殘酷。
《四月三周兩天》放大了這種殘酷性。東歐劇變之前的1987年,羅馬尼亞的法律明文禁止墮胎,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在校女大學生幫助室友秘密墮胎的過程,精神和肉體的接連受辱——看似由謊話不斷的室友、階層有別的男友、坐地起價的齷齪醫生等一系列行為導致,實則與山雨欲來前的人人自危與人心惶惶脫不開干係。這部影片原本是《黃金時代的故事》里的一則,因為二十幾分鐘的時長難以承載沉重的主題,蒙吉先行將之發展為長片。
民主世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換了天地的羅馬尼亞,「靈與欲」的悲劇事件當然也不會就此停止發生,只不過由過去的舉國如此,演變為現在的局部如是。《山之外》的故事設定在2005年前後的某個偏遠山區的修道院,面對從德國打工歸來一臉興奮的女友,將靈魂交由上帝的修女決定單方面終止兩人一起在孤兒院長大時結下的曖昧情誼,連同神父一道試圖說服女友也皈依上帝。女友將上帝與神父等同看作「奴役」修女和自己的男性強權奮起反抗,神父驅魔,最終釀就慘劇。
比起《四月三周兩天》,《山之外》中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壞人,只有使人心寒的愚昧,法律制裁抑或道德審判,都難以找到參照標準。但影片結尾濺到車前擋風玻璃上的一團髒水,與《四月三周兩天》尾聲時女大學生默然看向觀眾的眼神的含義近似,都是對某個時期羅馬尼亞社會景象的定格。
「電影應該受到生活的影響」
蒙吉善於捕獲小人物的愛恨情仇,敏銳折射大時代,或許是因為他正式從影之前做過記者。他迄今保有閱讀報紙,翻看新聞,街頭隨耳聽聞,從中找尋創作靈感的習慣。《山之外》的故事真有其型,蒙吉最初獲取「羅馬尼亞某修道院修女的女性朋友被綁在十字架上直到死亡」的新聞,正是通過羅馬尼亞報紙鋪天蓋地的報道。事件經BBC的新聞發酵,蒙吉了解到更多真相,包括死去女孩的身世、與修女的關係、被綁在十字架上的原因、為何沒被及時救助等等,最終他拿起攝影機用鏡頭直指冰冷的事實:盛行東正教的羅馬尼亞,其時的教堂數量有4000多個,然而整個國家的醫院加起來不足450個,學校則隨時隨地都在被關停。女孩的死亡不僅僅是宗教鉗制人心的結果,條件單薄的教育和醫療體系,也要共同擔責。
《山之外》
《畢業會考》的創作源起,同樣是拜媒體的報道所賜。蒙吉注意到越來越多有關制度與教育腐敗的新聞見諸報端,加上在公園長椅上聽聞一些家長對他們年紀尚小的孩子的將來的憂慮談話,萌生拍攝一部用父輩對子女所受教育的焦灼,揭示羅馬尼亞蔚為壯觀的關係攀附網路的電影。
這樣的創作方式,自然而然地降低電影與生具備的欺騙性,屬「羅馬尼亞新浪潮」某些共同理念下的產物。儘管「羅馬尼亞新浪潮」沒有形成步調統一的美學流派,但大體準則是大量運用長鏡頭拍攝,並用較為簡單的剪輯方式保留畫面內容,以期儘可能地減少創作者對影像的操控,呈現羅馬尼亞的「此時此地」。
「電影應該受到生活的影響,或者說生活是電影的規則和源泉」,蒙吉的電影,是對他這句話的如實反映。
文|梅生
本文刊載於20170623《北京青年報》B6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點擊展開全文


※他們的信仰就是手板聲
※安迪·沃霍爾在藝術界做的事,其實和馬雲差不多
※以一無所有的假 創造一場人間悲歡的真
※他和她,或者都是大時代里的聾鳥
※《異形·契約》:一個偽神的僭越之路
TAG:北青藝評 |
※佛常說因果,你知道因果到底是什麼嗎?必須了解透徹!
※這才是對婚姻最透徹的解讀
※俞敏洪淺談女性引起共鳴,誰對是錯,難以持平,有人能解析透徹嗎
※釣魚想爆護,透徹了解散炮餌是關鍵,掌握這些讓你受用一生
※「從來沒有一首歌,能將愛情唱得如此透徹」
※雍正王朝佟國維和鄔思道對刑部一案誰看得透徹?其實他倆都錯了!
※很難捉摸,這四大星座不是你隨便就能了解透徹的
※有些星座不是你隨便就能了解透徹的
※謝霆鋒既然看得王菲和張柏芝這麼透徹,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網友:好老婆都是別人的
※這就是人性,太透徹了!
※俗話說「上趕著不是買賣」,俄羅斯現在透徹地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與佛一樣嗎?這兩句話,說得透徹!
※愛迪生說成功的秘訣很簡單,他用一段語錄便透露了,說得很透徹!
※從來沒有這樣一部電影,把愛情說得如此透徹
※男人記住這三點,會讓你們更透徹的了解女人!
※如果你也很愛錢,一定要讀一下畢淑敏的語錄,將錢寫得太透徹了!
※現代作家張愛玲為什麼對愛情看得這麼透徹,曾經被渣男傷害?
※南懷瑾老師:這兩句話透徹了解後,做人處事可應用無窮!
※讓你欣然感悟的句子:沒什麼比看得透徹卻放不下還讓人疲憊了
※女人為何要離開你,這四句話太透徹了!是什麼讓你決定分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