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二七廣場到紫荊山,鄭州的中心到底在哪裡?

從二七廣場到紫荊山,鄭州的中心到底在哪裡?

關於鄭州的中心到底是哪裡,曾經有過很多的爭論。

現在大家提到鄭州東南西北各個方位時,一般會以紫荊山為基準點。有人會不服氣,說好的二七廣場為中心呢?

本文就為大家解析一下,鄭州的城市中心是如何變遷的。

01

二七廣場如何成為了鄭州市中心?

幾乎人人心裡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二七廣場是鄭州的市中心。那麼這個印象從何而來呢?

大家都知道在京漢鐵路未開通以前,鄭州的轄區範圍就是個小小的縣城。

最早的這個縣城在哪裡呢?就在今天的管城老城區。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就是鄭縣的四條主幹道。這時的鄭縣,大小也就不到3平方公里。

1906年,連接北京和漢口的京漢鐵路開通,1909年,連接開封和洛陽的汴洛鐵路(即隴海鐵路的前身)開通,鄭州成為了鐵路樞紐,人口商業開始在火車站周邊彙集。

在此期間,鄭州火車站和老縣城之間的空白地帶就發展成了新城。我們所熟知的德化街、大同路、福壽街就是在這段時間發展興盛起來的。也就是說,鄭州現在最混亂的批發市場一帶,就是鄭州最早的新城區。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心兩翼」的提法,那麼當時的鄭州一定是以火車站和老縣城為「兩翼」,而中間的二七廣場(當然,那時還不叫二七廣場)一帶就是「一心」。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官方規劃正式確立了二七廣場為市中心。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政治意義來說,這個中心都是當之無愧的。

在這次規劃中,所有的道路都圍繞二七廣場為中心向外放射,北邊的二七路、東邊的西大街、東北邊的人民路、西南邊的正興街、西邊的解放路等等。(現在二七廣場附近經常堵成一鍋粥,就跟這次的規劃有莫大關係。)

圍繞著二七廣場這個中心,金水路、大學路、隴海路、紫荊山路構成的閉合圈,就是鄭州最早的一環。

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鄭州這個最早的一環,現今的居住價值並不算太高。

這個所謂的金一環,無論是道路規劃,還是功能布局,都堪稱是鄭州最混亂的存在。

除了道路,50年代的區域規劃也是圍繞著二七廣場這個中心進行的。因為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的阻隔,整個城市主要是朝著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發展。

東北邊是行政文化區(現在的金水區),西南邊是工業區(現在的中原區),中間還是商業區,原來的老縣城則定位為居民區。

在50年代,除了原來的老縣城和二七廣場周邊,整個鄭州基本都是荒蕪一片。而距離原來的老城區較遠的棉紡廠一帶,更被認為是荒郊野地,因此被稱為西郊。

02

西部崛起,城市中心裂變成三個

每個城市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個完全平衡的過程,鄭州也不例外。

從省會遷到鄭州的1954年開始算起,一直到90年代初期,鄭州各個方向的發展是非常不同步的。在這三四十年里,西區的發展是最為迅猛的。

當時的鄭州西區就跟現在的鄭東新區一樣,聚集了政府最重視也是最賺錢的行業。

根據媒體報道,「鄭州西部從南到北,電纜廠、第二砂輪廠、煤礦機械廠、火力發電廠一字排開;建設路一帶,五大國棉廠、印染廠、紡織機械廠依次就緒;鄭州工程機械廠、鄭州勘察機械廠、熱電廠等也各就各位。」

據說,當時幾個紡織廠的平均工資比機關幹部的工資還高,再加上棉紡職工里年輕漂亮又時髦的女孩兒多,不少省直機關的年輕幹部找女朋友都首選西區國營工廠的職工。

中原區的工廠發展得如火如荼,為了進一步促進西區的發展,1964年,鄭州市委市政府就從原來的縣城(現在的管城老區)搬到了西郊的中原路新址,原址成了管城區政府所在地。

由於產業和人口的聚集,再加上市委市政府的加持,西邊的碧沙崗商圈也初步形成。這可以說是鄭州第一個脫離了二七廣場市中心而單獨興盛的商圈。

在鄭州,西邊獨大的形勢一直持續到八九十年代。如果這時候我們依然以二七廣場為中心的話,就會發現整個城市的發展已經嚴重失衡了。

這時候,西邊已經發展到了西三環,而花園路以西、省委所在的西行政區,擴張速度也不錯,到了農業路、儉學街附近,花園路以東、省政府所在的東行政區就慢了一些,北邊還只發展到黃河路一帶,東邊則大概到了東明路一帶。

如果說北邊和東邊勉強算是發展到了二環,那麼東南邊的老縣城,也就是現在的管城老區,幾乎是停滯不前,一直在一環的隴海路附近打轉,連二環的邊還沒摸著。

八九十年代的鄭州地圖,這就是很多老鄭州人的城市記憶,北邊的農業路,東邊的燕庄都還屬於郊區

從上面的地圖我們也能看出,整個城市的發展重心是朝著西北方向偏移的。如果這時為整個城市找一個地理中心的話,應該是大石橋附近。當然,這估計大部分人都不會同意的。大石橋附近都是工廠,憑什麼成為市中心?

於是,在1985年的鄭州城市規劃中,出現了三個中心:京廣鐵路以西為一塊,以碧沙崗市場為中心;京廣鐵路東、金水河北為一塊,以花園路口為中心;京廣鐵路東、金水河南為一塊,以二七廣場為中心。

這三個中心的設置,基本是代表了當時整個城市的發展狀況,也算是「一心兩翼」的又一個翻版——以二七廣場為中心,以西邊的市政府、工業區和東北邊的行政文化區為兩翼。

不過,這三個中心的提法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西區在進入90年代之後就開始衰落了。

03

紫荊山是如何成為新的城市中心的?

到了90年代中後期,由於國企改制,西區急劇衰落。工廠職工也開始紛紛下崗。曾經輝煌的棉紡路,成為了眾人口中的「下崗一條街」。

與此同時,鄭州市提出了「北移東擴」的城市發展戰略。在1998年國務院批覆的鄭州最新城市規劃中,鄭州市區北邊的邊界一下子推到了連霍高速附近,而東邊的邊界則到了107輔道附近。

如果說西區的崛起依靠的是產業,那麼北區的發展靠的就是大學。

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大量的本科及專科院校都沿著文化路和花園路在農業路以北布局,比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廣播電視大學等等。可以說,金水區的農業路和北環之間,都是由學校撐起來的。

與國營工廠衰落同步進行的,還有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大學擴招為金水區引入了更多的年輕人。這些以二本院校為主的大學畢業生,幾乎都是留守和建設鄭州的主力軍。

陳寨為什麼能成為鄭州最大的城中村?為什麼北邊的城中村一直比南邊、西邊要更加人聲鼎沸?因為地緣優勢,年輕人畢業之後的第一住所一般都會選在學校附近。

除了大學以外,依託於行政區龐大的政府機構形成的教育、金融等第三產業,也開始代替原來西區的工業,成為了鄭州重要的產業力量。

經三路、農業路開始成為鄭州的寫字樓聚集地,人口也開始進一步往金水區聚集。大約在2000年之後,整個城市的發展重心都開始向金水區傾斜。

2003年,鄭東新區的CBD也正式投入建設,雖然這時還沒什麼人看好它。

在北區和東區開始發力時,鄭州的二環和三環路網也基本形成。農業路、航海路、未來路和桐柏路組成了城市的二環,中州大道和北三環、四三環、南三環共同形成三環。(現在,東三環又被移到了107輔道。)

而這時的二環、三環依然是以二七廣場為中心建立的。

在百度地圖上測量一下,你就會發現,從二七廣場向外放射,到東、南、北三個方向的二環和三環的距離是基本是等同的。由於早期西邊發展得最快,所以西邊的二環桐柏路和西三環是距離二七廣場最遠的。

隨後,由於西區的持續衰落以及南部一直以來的持續不給力,在加上「北移東擴」戰略的實施,鄭州一路朝著東北方向瘋狂發展。

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二七廣場作為中心就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了,原來的一環、二環、甚至三環的劃分標準也跟不上城市的發展步伐了。

(從河南商報繪製出的這個從一環到四環的環線圖,就能看出來鄭州的北邊和東邊擴張得有多厲害,也能看出來原來的一二三環劃分標準已經落伍了。)

從上圖也能看出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南邊的擴張速度都是最慢的,因為南邊的幾條環線之間的間隙是最密的。

以目前鄭州四環的框架來看,城市中心肯定是要向著東北方向移動的。但是到底誰能承擔這個重任呢?有人認為是紫荊山,還有人認為是現在的花園路農業路附近。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沒有太大問題。

因為,如果嚴格按照到四環的距離來劃定中心的話,現在城市的中心應該是花園路黃河路。但是花園路黃河路沒有地標,不夠有說服力。所以紫荊山和花園路農業路都可以進入備選。

而在官方說法里,鄭州現在是雙中心,即二七廣場和鄭東CBD。而這兩個中心,都是極具政治代表意義的。

綜合官方和民間的兩種說法,再加上知名度、地標以及地鐵等各種因素考量,鄭州現在的地理中心應該是紫荊山。所以,如果再有人以紫荊山為圓心畫圈的話,請不要再問「說好的二七廣場為中心呢?」

鄭州近些年的飛速發展,讓我們以為城市往外推進一環就跟鬧著玩兒似的。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之所以要關注市中心這個概念,是因為城市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城市框架可以急速拉大,但是資源的累積,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像現在,不管城市框架如何拉大,真正的城市中心其實一直還在最早的一環範圍內搖擺。

城市的發展就像植物的生長,有清晰的脈絡可循。雖然城市中心變動不大,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概念,在城市發展和市中心變遷的過程中,被生動地詮釋了一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房東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TAG:房東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一個鄭州人,也太不容易了吧!
方便了!鄭州不動產上線首登查詢 買房後何時拿證一掃就知道
鄭州發現唐碑 碑主是大唐名相房玄齡女婿
想辦不動產證?先交千元代辦費!華潤地產鄭州項目被指制定「霸王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