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一種死,叫「福盡而亡」!

有一種死,叫「福盡而亡」!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己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定會受到法律制裁。在福報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應享的福,享完之後,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係,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的環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實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順著生死去造業,修道人是逆著生死來消業。無論在什麼境界上,處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覺得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至理名言。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他雖有皇帝的智慧,可沒有皇帝的福報。因為他的苦沒有受盡。他前生是個沙彌,因為未到受具足戒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還是個小沙彌而已。他做沙彌的時候,凡是搬柴運水的苦工,都由他來做,任勞任怨。天天做苦工,來護持道場。


有一天,他到房頂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墜地而死。師兄弟就去報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後果,想成就小沙彌,替他了苦。於是對大家宣布:這個小沙彌,做事不小心跌死,對道場有很大的損失。因為他犯了侵損常住的過錯,要懲罰他。你們用馬來把他的屍體拖散為止,免得買棺材埋葬。

大家一聽方丈的話,不以為然。師兄弟們發惻隱之心,不忍心這樣去做。於是共議:我們是師兄弟,同修一場,應該把他安葬,不可用馬拖屍。乃出錢買棺材安葬於荒山中。


這個小沙彌,因為替廟做苦工,積有功德,來生為人,做了皇帝,身為崇禎。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窮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沒有過一天好日子,都是在憂患煎迫中度日。這事是被好心的師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盡。如果他們當時聽方丈的話,用馬拖屍,苦便了了,不會害得崇禎在煤山自縊,而為國殉難。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


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裡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 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大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從因果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弘一大師在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你要知道! 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古時候,雪峰禪師和欽山禪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雪峰禪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為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係。身為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和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人生的意義在於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於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還要教育子女、學生惜福,為他們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裡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問她:家裡有絲棉,為什麼要換成棉絮? 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樣做就不愁孩子將來沒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古時候有戶富人在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為他算命很准,為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沒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為貪官,就是成為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應當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舍給眾生。自己的生活可以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眾生。心中應常常記掛天下苦難的眾生,常以福報迴向。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恆時成為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免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素雲 的精彩文章:

TAG:劉素雲 |

您可能感興趣

有一種死,叫.福盡而亡
有一種愛,叫忍耐,還有一種愛,叫克制!
無知的玩樂也是一種死亡
有一種愛,叫「見光死」
有一種豁達叫坦然,有一種追求叫淡然,有一種心態叫順其自然!
女生的痛,不只胖這一種!還有一種叫痛經……
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
有一種動作片叫敢死隊,但有一個人你知道嗎?
無欲則不苦,無負則不累,有一種豁然,叫「傻」人有傻福
猝死已經夠嚇人了,但這種死法比它更可怕!有的人卻覺得這是一種「安樂死」
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半途而廢
有一種痛,叫無處寄託
有一種悲傷叫,我不在大理!
有一種愛,叫做不打擾!
有一種成熟,叫沉默。
有一種幸福,叫回家!
被這幾個星座男愛上,不僅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
有一種酒,叫「醉生夢死」
生命中有一種愛,有一種懂你,是安靜的,是無求的
有一種躲貓貓叫做狙擊手,讓你知道什麼叫打死也找不著,最後一張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