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翻華裔移民「黃禍」舊賬?這60分鐘每一秒都在自黑…
移民問題,最近幾年一直都是英國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
上周四(22日),梅姨宣布將為在英國居住滿5年的歐盟公民賦予「定居身份」,就再次引發熱烈討論,還被歐盟各成員國領導人和公民指責政策細節模糊不清、「太小氣」……
梅姨向歐盟公民喊話:「我們希望你們留下來。」(原圖截取自天空新聞)
每次無論梅姨任內政大臣還是首相期間,每次內政部一有關於簽證、留學生、移民政策的相關改變,都會引發又一大波來自中國小夥伴們的吐槽:梅姨真·移民殺手 + 留學生噩夢!
更別提去年的脫歐公投中有多少英國人為了阻止東歐移民繼續前來英國而投「脫」了……要說英國在整個歐洲對移民態度算是最為保守、謹慎的國家之一,完全不誇張。
GIF/892K
但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的是,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早期,英國其實對移民以及難民都秉承著「完全開放」的態度,甚至以此為豪……
60分鐘BBC紀錄片:英國人移民態度的百年之變
在周日(25日)晚上BBC Two播出的最新紀錄片《我們該讓誰進來?伊恩·希洛普講解第一次移民大論戰》(Who Should We Let In? Ian Hislop on the First Great Immigration Row)中,開頭就有這麼一段:
《泰晤士報》曾經刊印過英國對它敞開的大門的自豪,強勢宣告:「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文明人,都應當完全明白這個國度是所有國度的避難所,並且它為了保護這間避難所,即使花光最後一盎司財產、流盡最後一滴血也在所不辭。」
刊登這些語句的那期《泰晤士報》,出版於1853年,正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早期,尚且處於當時還沒丟掉航海霸權的「日不落帝國」鼎盛時期。紀錄片解釋說,那時候的英國不僅國力強盛,並且相當以「自由世界領導者」的人設自居,所以才覺得有那個義務去「拯救並保護所有遭受壓迫和災難的人」……
簡單來講,在20世紀到來前的英國人心目中,「敞開的大門」就是「英式價值觀」的完美體現。
但在鏡頭前被問到「是否覺得這是個好主意」的時候,來自100多年後的現在、被隨機街采英國路人們,回答卻是
- 「呃……」
- 「不啊,完全不覺得。」
- 「如果你說是要完全不設限制的誰都能進,這行不通啊。」
(以上2圖截取自BBC iPlayer)
最後兩行藍字里的觀點,其實並不激進,但側面說明英國人在100多年間對移民和難民的態度確實從開放走到了排斥。
從數據角度來講,2015年全英國移民數量達到870萬,超過總人口的1/8。而在超過一個半世紀以前的1851年,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的外來人口卻僅僅只有0.3%,這對整個英國社會造成的影響自然是無法比較的。
而根據作為該紀錄片主講人的希洛普講解,英國人對移民 / 難民態度發生改變的關鍵節點,其實並不是簡單出於這一群體人口的「膨脹」,而是在維多利亞時期末期到一戰結束後的幾十年間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甚至奠定了今天這一系列爭議的基礎。
在這期間,來自猶太民族、印度、中國甚至比利時的移民 / 難民潮,多多少少都引發甚至激化了英國人同外來族裔之間的矛盾,而這些不同族裔的移民也都受到了影響……
先說明,這次BBC不僅沒有黑華裔移民,還幫忙澄清來著!
在iPlayer的播放頁面上,標題底下有這麼一行字:「含有部分語句,可能會冒犯部分觀眾」(contains language which may offend)。所以小夥伴們大概能看出這整整60分鐘,其實內容還是相當嚴肅並且尖銳的……
(原圖截取自BBC iPlayer)
不過可能是為了緩解這種氣氛,加上主要內容其實都是史料,所以《我們該讓誰進來?伊恩·希洛普講解第一次移民大論戰》用到了相當多詼諧的重新演繹、搞笑配樂甚至動畫橋段,所以可看性還是不錯的。
當然貼心的圈哥把全片精華先整理了一下,先簡單講解給大家。當然文章內容順序在紀錄片基礎上做了些調整和梳理~
GIF/305K
從「吸血鬼」到「黃禍」:渾水摸魚的政客與記者
難民和移民的定義並不同,而最先讓英國人開始萌生「不歡迎」情緒的,還是移民群體。
要說英國早期移民的主力軍,從人數上來看還是猶太裔和印度裔最多。而中國人在20世紀開篇時期也被推上英國移民問題大論戰的風口浪尖,甚至被冠上「黃禍」(yellow peril)的蔑稱,卻是因為本身的「神秘性」而遭遇天外來鍋……
在英國人看來,從19世紀中期開始就逐漸移民英國的猶太人,不僅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社區,而且由於他們聚居在固定區域。本地人開始感受到居住空間被擠壓,並且工作機會被猶太人以低價格勞力搶走。
肯定有小夥伴想問,不是前面才說過1850s英國移民人口比例低於1%么,怎麼就擠壓居住空間、搶奪工作機會了?這是因為猶太人已經開始了聚居啊!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東倫敦East End部分地區猶太人密度甚至超過了95%……
1899年東倫敦East End猶太人密度圖:藍色越深、猶太人比例越高。
當地人對猶太人「鄰居」的不滿雖然越來越明顯,但還是局限在相對較小的社區內。
但是一個叫做威廉·埃文斯-戈登(William Evans-Gordon)的前英屬殖民地官員,從中看到了回國後從政生涯的起步「契機」,開始煽動東倫敦英國人的「反猶」情緒,並順利以這樣的方式在1900年當上了Stepney選區的保守黨議員!
記錄片給這位埃文斯-戈登議員畫了個小漫畫,傲嬌的精英主義形象躍然紙上
可別小看這個小小的地區議員!進入下議院後,埃文斯-戈登繼續靠反移民話題混得風生水起,並且直接推動了1905年《外僑法》(Aliens Act 1905)的投票通過。
1906年1月1日,這項法案正式生效,意味著所有來到英國各大口岸的歪國人都無法再隨便入關,而需要通過審核,定性為「好移民」才能入內。諷刺的是,就在1月2日,10個被英國船隻從大西洋上搭救回來的美國大兵,本來只是希望取道英國回家,結果因為這項法案而被攔在南安普頓的關外……
美國人:說好的相親相愛呢?
然而埃文斯-戈登和他的《外僑法》,催生了一大批以「反移民」作為從政籌碼的政客。
其中最有名、也最具有諷刺性之一的,是一個叫做Mancherjee Bhownagree的印度移民。印度移民在英國的人數也是不容小覷,Bhownagree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30多歲的時候才來到英國。居住了七八年之後,他搖身一變成了個自詡的「地道英國人」,並且靠反移民政治訴求參選Bethnal Green地區的議員!
你猜結局如何?5000多人的大選區,Bhownagree還真勝選了,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亞裔保守黨議員!而搞笑的是,Bethnal Green當時已經成為了印度裔移民聚居區,他卻完全是靠著吸引「反移民」白人選民支持而獲勝的……
紀錄片里的小動畫直接把Bhownagree定義為了一個狂熱的「親英派」……(以上4圖均截取自BBC iPlayer)
梅姨見了這幫人都得喊一聲前輩……
(原圖來自每日快報)
靠移民問題渾水摸魚的不止政客,還有搶新聞、甚至「生造新聞」的記者,華裔移民的「鍋」就是這麼來的,不過這裡英國人把責任推到了一個美國記者身上。
按照當時英國新聞業標準,好賣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無論是真實還是造假的新聞。中國人由於「異域風情,神秘感」,成為了最佳的「假新聞」寫作材料,幾個回合下來莫名其妙就被冠上了「黃禍」(yellow peril)的惡名。
那時候英國的華裔移民數量,其實連400個都不到。
1906年,6名中國移民想要遷到利物浦那個全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城。一開始他們由於《外僑法》而被拒絕進入英國,不過在利物浦當地中國商家老闆承諾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後,這幾個移民被複審允許入了關。
就因為這個導火索,一名叫做克勞德·貝克(Claude Baker)的美國記者嗅到了「大新聞」的機會,借著利物浦本地本來就已經很明顯的「反移民」情緒,杜撰了一篇叫做《英格蘭的中國污穢》(Chinese Vice in England)的所謂「爆料」,把利物浦中國城寫成了一個「貧民窟,犯罪區,賭窩,非法性交易,鴉片區」的綜合體……
愛看故事的利物浦英國人哪管得著真假,當時這份報紙一搶而空,換到今天那就是「英媒刷屏」的節奏。
紀錄片主持人希洛普專門走訪了那一帶華裔移民的後代陳安娜Anna Chan。她告訴希洛普,當時連利物浦市政廳都被這篇文章給嚇到,趕緊成立了調查小組深入當地中國移民社區,結果發現……中國人簡直就是「公共秩序的化身」。
可以說是非常呵呵了……
從比利時到敘利亞:「聖母」與「弗蘭肯斯坦的怪物」
相對移民,英國人反而對難民的接受度更高,甚至可以說高到了一些小夥伴常常掛在嘴邊「聖母」的地步。
最典型的「引狼入室」事件,就是下面這位叫做西蒙·伯納德(Simon Bernard)的法國人。他在19世紀來到英國,在英國居住地附近的鄰居們都覺得他不過是個寡言鮮語的法語老師,直到1858年1月14日巴黎發生恐怖襲擊,炸彈殺死了8名路人,他們才知道炸彈竟然都是「好鄰居」伯納德在倫敦家裡製成的……
就因為這樣,英國被法國政客吐槽是「刺客們的實驗室」,卻依然最後判定伯納德無罪,理由只是因為他是個「政治難民」……
(以上4圖均截取自BBC iPlayer)
而後英國人接收難民的腳步,其實也沒有停止過。最大規模的一次就是1914年來到英國的25萬比利時一戰難民,不過戰陣結束後幾乎全都離開了英國,2014年的時候BBC還重新深扒過這事
(圖片截取自BBC News)
雖然這給了「心善」的英國人一種「我們這樣做沒錯」的感覺,但從這時候開始,比利時難民和接收他們到家裡居住的英國人,其實已經出現了來自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上的各種摩擦。
到一戰結束,雖然比利時難民全數離開,但返鄉的戰士在1919年進行了各種抗議,並且直接導致議會起草了全新的反移民提案,將不受1905年《外僑法》影響的難民也加入到移民控制的對象之中,進行嚴格的審核。
自此,英國人對移民和難民的態度,幾十年間完成了質的改變。
紀錄片稱在戰後這樣的「絕望時期」,英國人、尤其是剛從戰場回來的士兵們,終於不願意再為難民買單了。
全片雖然儘可能詼諧幽默,但其中也有這麼一段針鋒相對、火花四濺的對話。
2015年4月,《太陽報》專欄作家凱蒂·霍普金斯(Katie Hopkins)發表了一篇處處針對移民的惡意文章,引發巨大的爭議。她在文中表示要用「武裝直升機」來阻止移民進入英國,並把移民和難民統稱為「蟑螂」。
作為主持人的希洛普當面採訪了現在的霍普金斯,尖銳地追問她是否還認為當時自己的說法沒錯、是否還認為移民是「禍害」。而霍普金斯從一開始的顧左右而言他,到最後直言承認,她依然認為非英國本土族裔的外來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野蠻人類」(feral humans)和「潰爛的酸痛」(a festering sore)。
她並不認為民族保護主義的言論是一種錯,並且當面懟希洛普,認為是他們這些「自由民主主義者」造就了右派的誕生。
「如果有人花了大概12年時間說出他們心中的事實,並且到現在有了這麼多讀者,那麼獲得這麼多支持總是有原因的。」
「因為有你這樣的人,才有了我這樣的人。我一直都這麼說——你們這些生活在倫敦的民主精英們造就了我,你們是弗蘭肯斯坦博士,而我是你們造出的怪物。」
到最後,顯然表現出對移民、尤其是難民要「包容和歡迎」態度的希洛普,在用了整整60分鐘把英國100多年來各個時期移民態度黑了個遍之後,卻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也許我們應該像對待移民本身一樣,對待這些關於移民的討論。讓我們保持謹慎,用事實來對論據進行過濾,做好背景調查,在有益和有害的言論之間進行分辨。」
(以上4圖均截取自BBC iPlayer)
也許對這個年代的英國乃至整個世界,移民和難民,都暫時還是一個無法爭論出結果的議題。
點擊展開全文


※Dior墨鏡,Beats耳機,全新古箏,8成新電子琴!
※看完刷屏的2017高考狀元,才知道什麼叫開掛人生
※歐洲最古老的中國城,竟然在這座英國城市!
※時尚到劈叉!素人演繹潮牌全新系列,扎到你的心了嗎?
※急!駐英使領館為啥聯繫不上?你可能在錯誤的時間撥了錯誤的號碼…
TAG:英倫圈 |
※「黃禍」:一場死亡2億人的真實古代戰爭
※20世紀初的西方漫畫:西方列強紛紛製造「黃禍論」企圖瓜分中國
※中國有個事件下場多慘?歐洲人說這是黃禍,還有部分人說是什麼?
※歐洲史上,為什麼會出現極端的黃禍論?這位中國學者一語道破天機
※傅滿洲是誰?誰創造了傅滿洲?為什麼他成了「黃禍」的代言人?
※經歷過三次「黃禍」之後,歐洲人將恐懼全加到此人身上,邪惡至極
※到底是黃禍還是革命者?俄國內戰雙方視角下的旅俄華工!
※為什麼很少人反對「黃禍論」?
※七個西方「天使」大戰東方佛陀巨龍,西方人為何如此恐懼「黃禍」
※中國人的小發明,騎兵威力大增,西方驚恐黃禍來臨
※孫中山怎樣對待「黃禍」論?
※為何西方人總是仇視黃種人,更有黃禍的活法?原因是蒙古人引起的
※為什麼很少人反對「黃禍論」?對付它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