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子說——降逆為何不用麻黃用桂枝
降逆為何不用麻黃?
為何這樣提問,先回到《神農本草經》看看桂枝與麻黃解:
桂枝: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寒熱頭痛,溫瘧,發表汗出,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都可發汗解表,都可降逆,奧妙在不同之處:桂枝發汗是補泄同施,強調微汗,因為自汗出胃氣津液已虛,脈亦緩,補可伍姜棗草芍調和營衛,泄可抗邪外出;麻黃髮汗屬於強汗,其證為正邪相持於表不相上下,脈則表現為緊,兩軍交戰的緊張狀態,患者發熱甚,無汗胃氣津液還沒虛,故補的意思少,成王敗寇的最終時刻,強汗驅邪外出,雖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但實屬無奈之計,再僵持下去,不汗則衄,權益之下,發汗較穩妥。
為何會衄?
外不通則內不透也,第47條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不僅會衄,還會嘔,桂枝也有嘔,在第12條中有「鼻鳴乾嘔者」之說,不論是衄還是嘔,都是一個原因:表實外不通,裡面左右走不了,只能上下走,只能是向上走,邪在外、在上、在表嘛,積聚多了,則嘔、衄(鼻部較脆弱),但表之正邪不是靜止的,互相的對抗一定是有損失的。
這下不僅有外患,亦有內憂,怎麼降逆?降逆的機理是什麼?
默子認為有兩條路:
1.解外,外通則內透,上下內外通透,邪去病安,這是桂枝、麻黃的降逆功能機理,歸根到底,還是解外。
2.針對有水飲的水逆,則需培土治水,水來土掩嘛,不要給默子扣帽子,說是臟腑時方派或者學院派,誰說五行理論不能用於經方了,臨床有效即可。所以治水逆的大多是水中土葯白朮和土中水葯茯苓等。
綜觀符合這兩條降逆機理,當然是選桂枝,不選麻黃了,桂枝能補中益氣啊,還是表證(太陽中風證和少陰中風證)的寵兒,哈哈,也有意思,麻黃一般被稱為賊,遇桂枝則強汗、遇石膏則止汗,不僅泄表,還泄里,因其能「破癥堅積聚」,可憐的麻黃,和大黃僅一字之差,而人家成了將軍,自己成了賊,看來姓氏很重要,哈哈。
其實,降逆還有一個辦法,簡單粗暴——強降!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過多,中焦胃氣虛,不能制約下焦而上逆,癥狀也不輕,屬於救急,服藥方法也是頓服,可謂簡單粗暴,葯少量多功效強。當然這種重證也不常見,一般的用桂枝加桂湯。
如此長篇大論,就是思量一個問題:桂枝加桂湯可否改為桂枝加麻黃湯?
經方用藥一兩為10~15g,那麼三兩到五兩都是有一個降逆的作用在裡面的。先看證吧,奔豚氣從少腹(下焦)上沖,中上焦已虛,麻黃呢,是對實證的,不僅表實之太陽傷寒證,在里也是實證(「破癥瘕積聚」),不相符的,不論是氣逆,還是水逆,前提都是虛證。
解釋至此,算是真正了解麻黃了吧,轉了一圈,挺有感悟的,把細節性的悟懂了,也就融會貫通,有疑惑的時候起碼能運用推導。
還有,這個問題就是沒有用六經來推導,而是用八綱和葯證來推導,所以大的原則、框架性的規則不犯錯誤,就不用拘泥於太多。


※《傷寒論》條辯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
※從經典古方到中藥國際化開拓者——桂枝茯苓膠囊科技影響力分析
※不可不知的桂枝湯煎服法、調護法和應用禁忌法!
※桂枝巷五層歪樓找「靠山」
※桂枝龍骨牡蠣 還是 小建中?-岐黃群友聊天記錄
TAG:桂枝 |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葯?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經方學習,麻黃湯中的麻黃用法和作用何在?一起來看看吧
※張錫純解讀熟地黃用藥經驗,熟地黃如何用才能發揮最大藥用價值
※兒童頭髮發黃用什麼洗髮水好?
※皮膚乾燥暗黃用什麼化妝水能美白補水效果好?這些讓你擁有好顏值
※膚色黃用什麼顏色口紅好 這幾種讓你變得白暫迷人
※「枕套」發黃用水洗沒效果?滴一點它,黃漬除乾淨,潔白如新!
※膚色暗黃用什麼顏色口紅 這樣選擇不會出錯
※皮膚暗黃用什麼護膚產品能提亮膚色美白淡斑?如何才是正確美白?
※皮膚乾燥又暗黃用什麼護膚品好 推薦3款去暗黃面膜
※黃皮膚牙黃用什麼口紅最顯白?我最愛的6支口紅,今天統統告訴你們
※每日一葯麻黃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
※適合春天3款口紅:皮膚白用前2個,皮膚黃用後1個,用上都顯白
※生活百科:四個清理小妙招,耳機發黃用牙膏可輕鬆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