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城微課第6期文字實錄

花城微課第6期文字實錄

1

1

馮娜:當植物遇見詩歌

花城微課第6期文字實錄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歡迎大家來到花城微課第6期。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青年詩人馮娜老師,與我們聊一聊古今中外詩歌中的植物,讓我們熱烈歡迎馮老師!

謝謝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詩人馮娜。很高興在愛花城的平台上跟大家一起分享關於植物和詩歌的話題。

身在花城也覺得非常有幸。「花城」,顧名思義,草木蔥蘢,四時有花。在亞熱帶的廣州生活,確實能夠感到「花城」的名副其實以及「花城」的曼妙。我們走在路上隨時可以看到繁花似錦的行道木,比如:木棉,紫荊,黃花風鈴木,三角梅等等。

很多時候我看到那些一棵棵開花的樹,就會想到席慕蓉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一棵開花的樹》。有些時候也會猜想她筆下的那棵開花的樹到底開的是哪一種花,肯定不會是像木棉那樣大大咧咧的花了,我想應該是像宮粉紫荊那樣又浪漫又溫柔的花。

根據植物學上的統計,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上植物已經繁衍並生長了上億年了,目前共有38萬多種植物還在生長和繁衍。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在科學上被描述過的植物約有38萬多種。也就是說我們的科學家們不斷在發現新的物種,也不斷有物種在消亡,當我們發現新的物種的時候就將其命名。

在非自然科學界,我想有一種人也熱衷於為萬物命名,他們就是詩人。在詩歌和文學的傳統當中,植物向來就是被我們書寫、吟詠的重要對象,很多植物也因為走進了詩歌,被詩人賦予了人的想像、人的情思而具有了更多的文學意涵和文化象徵。

在春天,我想在嶺南一帶生活的朋友肯定會被那大朵大朵的木棉花所打動,廣州的市花也是木棉,那麼高大挺拔的樹木矗立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會想到它的一個別稱叫做「英雄樹」。

光緒年間,惠州有一個文人叫做李綺青,他有一闋詞叫做《水龍吟·木棉》,其中有這樣的一些句子:「暖風吹遍蠻花,海天更產英雄樹」。李綺青用的「蠻花」的「蠻」是野蠻的蠻,是用盡蠻力的蠻,我覺得在這裡形容木棉樹特別貼切。我們看到木棉盛開的時候,沒有任何葉子的裝飾,它就那麼使盡蠻力,好像一個孤膽英雄,那樣開遍了全身。

關於木棉,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的是另一句詩: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來炫耀自己;

······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首詩我想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因為它在高中的課本上也曾經被我們學習過,它就是詩人舒婷的《致橡樹》。在詩人的筆下,木棉是具有獨立精神和女性人格的一個象徵,她所書寫的是平等的、並肩而立的愛情。我覺得在那個時代詩人有這樣的自覺,有這樣的女性意識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當然,她選擇了這個意象: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且是開滿了這樣紅艷的花朵的木棉樹,我覺得這是非常貼切的一種植物。說到這裡,我想很多朋友已經腦補了很多關於植物的詩句了,說到植物和詩歌,我們肯定會感覺進入到了一個非常浩瀚的世界,因為植物非常多,詩歌的世界也非常深邃,煙波浩渺,無窮無盡的感覺。

剛才我們講到了木棉,我也發了幾張木棉的圖片給大家看,也有一些朋友在旁邊留言。這裡插播一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在我們生活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其實有很多像木棉這樣顏色明亮、鮮艷的花:紅的、黃的,也許是緯度和氣溫等等的施予,它們也毫不浪費上帝給予它們的陽光,所以呢,它的顏色非常的明亮,而且花朵非常的碩大。

關於詩歌和植物,我想可以從很多方面做很多的研究,甚至都可以做非常多的講座。比如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裡面是專門寫了《紅樓夢》裡面的植物。我想我自己作為一個詩人,無意做過多的植物學上的梳理,也無意在植物詩學上做深入的探討,我只是簡單地談一談植物與詩歌的關係,與大家分享一點我作為一個詩人對植物的理解和感受。

講到這裡,我覺得我們還是有必要做一個簡單的回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出現了大約150多種植物,這些植物當中不僅有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的很多野菜,比如:車前草、馬齒莧、薺菜。還有很多不常見的植物,比如:杞柳、臭椿、貝母等等。

大家知道《詩經》中的詩歌題材非常的豐富,它不僅反映了兩千多年前周王朝由盛而衰的五百年間人們的生活狀態、感情、命運、社會風貌等等,同時它真的是一本非常豐富的植物圖譜。

通過《詩經》中的詩歌記載,我們也知道:在古代,連採摘野菜也是分等級的,比如說有些稀有的、應節的、鮮嫩的、可口的野菜是只有貴族階層的女眷才能夠去採摘的,有些是必須用於祭祀和宴請的野菜;而那些比較粗糙的苦菜,才是窮人的口糧。

人們對植物的態度也不是一視同仁的。在我們眼中,有嘉木、梁花也有莠草、惡木。《詩經》不僅開闢了這種托物起興的手法和傳統,也將植物的這種良莠等級做了一些定義和劃分。人們想到那些植物也並不完全是講述它們的實用、藥用等價值和功用,而是拓展了它們的人文意義,那些植物在詩歌中是作為一種喻體而存在。

接下來我在這裡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詩經中的植物之美。

大家看一下這幾句詩裡面出現的植物,是不是懂得它的讀音,知道它在今天指的是什麼植物?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其實這裡的「芣苡」指的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車前草,是一種可以吃的野菜。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我想今天大家也可以用「顏如舜華」這個詞來形容我們心目中漂亮的女孩子、自己心目中的女神。「舜華」就是指木槿花,朝開暮謝的木槿花,大家知道它的顏色、它的身姿都是非常曼妙的,用來比喻美好的女子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比喻,大家也可以這樣去形容你所心愛的女子。

「苕之華,芸其黃矣」,這裡的 「苕」其實就是剛才舒婷的詩里提到的借高枝去攀緣的凌霄花。其實我第一次看到凌霄花的時候,我覺得它其實還是很美的,它雖然有攀緣之姿,但它的花色確實非常美,在江南一帶這種花比較常見。

大家可以在圖片上看到,那些《詩經》中的植物今天仍然這麼鮮活地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剛才發的兩個詞:一個「萇楚」,一個「唐」,其實它們在《詩經》中是指兩種植物。今天我想有些朋友肯定已經猜不到它們是什麼植物了。

「萇楚」在今天其實就是我們愛吃的獼猴桃,它其實是很有淵源的,在2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已經被描述過了。

而「唐」在我們今天看來呢它是一個朝代的指稱,也是一個姓氏,但是它在《詩經》中所代表的是「菟絲子」這種植物。我們也插播一點植物方面的知識,在讀詩歌的同時能夠科普一下大家,我覺得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古詩確實也給我們拓展了很多植物學方面的認知,比如說「芍藥」,很多人知道它是一種像牡丹的花,但是肯定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做「將離草」,人在離別之時我們贈人的情意,我們可以贈人以芍藥。在《詩經》中,在溱水和洧水一帶,春天三月三的時候那些年輕的男子女子也會互贈「芍藥」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意,古人的生活還是比較有詩意的。

這些植物不僅使我們感受到了它們本身帶給人的美好,也很容易讓我們去想像遠古文明的一個生成場所。我們能夠在詩歌和這些植物中去感受我們曾經的土地山川河流,還有我們的那些先人,他們有過一些什麼樣的心路歷程。

說到《詩經》,我們也會同時提到另一部詩歌集——《楚辭》,《楚辭》中最多的就是關於「香草美人」的譬喻了。我想,這些「香草美人」的譬喻也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力,比如在今天我們講到空谷幽蘭,一定會聯想到君子之志。在文學的世界裡面,比如說:蘭花、柳樹、蓮花、菊花、梅花等等這些植物,歷經時日都已經固化成了一種意象,它們常常用於表達一些特定的情感。

在歷代詩詞詩歌裡面出現的柳樹、梅樹、竹樹這些都通常用來表達人的高潔志趣等等。古人也常常用柳枝來贈別,來表達他們的離愁別緒和留戀之情。因為「柳」和「留」字同音,而且李白也留下過名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這些諸如柳樹、梅樹,還有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些植物都通過這樣的一些詩歌和傳唱,獲得了更新的生命力,也有一些植物變成了我們人類社會的一些特別的指代。比如:杜牧曾經有一句詩叫做「豆蔻梢頭二月初」,這裡的「豆蔻」其實就是指女子十二三歲的那個美好的年華,主要是指少女的這種「豆蔻年華」,那現在我們提到「豆蔻年華」一般也是指這樣的一個年紀和這樣的美好。

這張圖呢就是「豆蔻」,大家也看一看,它非常嬌嫩欲滴,確實是一個非常形象的指代。

很多植物確實因為遇見了詩人而得以名垂千古,因為我們賦予了它們人的情思,植物也具有了自己的人格。

還有就是牡丹,牡丹是富貴之花,也有人把它稱為中國的國花。很多大詩人包括王維、李白都寫過牡丹,其中最有名的詩句可能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大家也知道這是李白讚美楊玉環美麗動人的詩句。

說到楊玉環,我想很多朋友也會想起來一句詩,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一首諷刺的詩,但是在後世使我們的荔枝獲得了一個番名——「妃子笑」。

又有一句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那作為嶺南人在這些詩歌裡面更能夠感受到一種時空穿越似的變遷。古代要跑死馬才能讓貴妃吃上荔枝,但是今天呢我們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這是一種時空的變遷,也是詩歌讓我們超越了時空去感受歷史、感受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剛才我們一直在講古代的詩歌傳統,在中國的詩歌傳統中,植物確實是詩人們用來托物言志的最好載體,這種方式在現代詩歌中其實也是一脈相承的。

這幾天我想很多關注詩歌的朋友都關注到了一部紀錄片正在公映,這部紀錄片是關於詩人余秀華的。詩人余秀華,我想很多朋友都了解,並且知道她是一位什麼樣的詩人,我在這裡想分享她的一首詩,我今天所有分享的詩歌都不是從文本的藝術價值來談論它,而是從植物的角度和為什麼這些植物會進入到我們的詩歌中來討論它們。

這首詩大家可以看到,它裡面出現了非常多的植物,比如說:菊花、茉莉、玫瑰、檸檬,最後還有稻子和稗子。我覺得讀到這首詩最初打動我的是它的最後兩句:「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弔膽的,春天」,其實前面所講的那些花,她認為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但那些美好的事物並不是作者的現實生活,她對自己的認知是覺得「我」是一棵稗子。大家都知道稗子是在稻田裡會被拋棄、摘除的對象。

這首詩餘秀華寫出了她的生活狀態,也寫出了她的生命經驗,她嚮往美好的事物,我們從中也能看到那些美好的事物、那些植物帶給她的安慰以及她內心的那些卑怯和提心弔膽。我覺得這首詩非常樸素,也非常打動人。在余秀華的生活裡面,我想應該有很多植物安慰過她的瞬間,那些美好的事物確實都把她往接近春天的路上帶,我想這個也是植物予人的安慰,也是詩歌予人的安慰。

接下來要分享的這首詩呢是詩人藍藍早期的作品《我喜歡你》,也許就是跟前面的余秀華的詩歌有所對應,所以我選擇了這首詩。

在這首詩裡面,它有非常多的植物的細節和一些微妙的體會,比如說「有穗的蘆薈」,還有「鳥翅捲起的花堆」、「唱歌的樹下」等等。藍藍是一個非常善於寫植物和借物抒情的詩人,但是這首詩是被收集在她的早期詩歌集裡面的,有趣的是,這本詩歌集的名字叫做《內心生活》,那所有植物的存在,不是因為我們看到什麼植物就寫什麼植物,而是因為我們內心生活的需求

詩人對植物的書寫是有選擇的,有些時候是因為植物身上的那種文化積累,比如我們剛才說到的「歲寒三友」這樣的植物;有些時候是那些植物微妙的瞬間觸動了我們;或者就是說像稗子那樣的命運打動了我們。那有些朋友可能會問:書寫植物是不是農耕時代或者說鄉土時代的一些情結和趣味?在書寫現代城市生活的詩歌當中,植物又是怎麼出場的呢?我想我選了兩首西方的詩歌來說明這個問題。

龐德的這首詩只有兩句,但是它流芳百世,我想大家也非常熟悉。「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般閃現,濕漉漉的黑枝條上朵朵花瓣。」這兩句詩呢有非常多的中文譯本,我選擇的是杜運燮先生的翻譯。

我想很多城市生活的人在現代生活中通常都有這樣的體會,比如說你在夜晚歸家的地鐵上,或者是在早晨天還未亮的人群擁擠當中,我覺得這首詩歌很好地呈現了人與城市的隔絕、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但是他們之間相互的這種交流:「我們都是濕漉漉的黑枝條上朵朵的花瓣」,我們遇到的那些人也許面孔跟我們相仿,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她也是一種獨立的花朵。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對每一首詩做過多深入的解讀,我想這些詩歌寫到了植物,這些植物也進入了這些詩歌,我們不是完全地用於佐證這樣的一種互文或者是一種生命體驗的關係,而是讓它們之間的這種橋樑能夠真正達到溝通我們內心的效果。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是艾略特《荒原》裡面的一小段詩:

「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土地上滋生丁香」,這幾句詩其實是來源於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敘詩裡面的靈感,在喬叟那裡四月是生機勃勃的一個季節,但是在艾略特這裡他寫到了大量的死亡、毀滅等意象,他寫到植物,像「丁香」和「球莖」等等,它的出現其實是也是一種生機和復活的意象。

艾略特書寫的是戰後的歐洲文明,在一種失序的、破敗的前提下,人們怎麼樣去尋找新的信仰,怎樣去建立自己的根基,重塑這樣的「生之渴望」,我覺得這就是他想說的,即使是從死了的土地上也要滋生丁香。

丁香是南方不常見的一種花,我在北方的四月確實見過丁香,它是一種非常美的花,在捱過了寒冬之後那種花開放,你看到了之後心裏面湧起的愉悅,跟我們南方人見慣了花卉叢生真的是不一樣的。

我們在城市生活的人肯定更多時候會有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境,那為什麼詩人會親近植物呢?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在這裡也與朋友們一起討論、商榷。

朦朧派的詩人梁小斌曾經在某個詩歌公約中說:「詩人是自然之子,一個詩人必須要認識24種以上的植物。」這個24種怎麼得來的呢我也不知道。當然,這有開玩笑的一種成分,但是我贊同他的話。

「詩人是自然之子」,如海德格爾所言: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人類的原鄉、我們的來路或者說我們精神的來處本身就是來自於自然而非城市,也並非現在的工業科技等等。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種渴望和求索。

我們剛才講到的古典的山水,那它當然不是單純地指山水,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其實是寄託了人的一種情操,一種志趣。那些傳統的山水畫、山水詩都是在傳達我們作為人的志趣、理想和情操。詩人在面對萬物和自然的時候,也不是說展現了一種認知能力和一種指認的能力,而是我們通過植物來連接我們跟自然對話的能力連接我們與自己內心世界交流的能力

詩歌和植物都是作為一種「傳媒」而存在,要表達的是我們人的內心世界對這些客觀外界的一種反應。我們與它們的溝通,所有的山水,最後彙集到我們的內心,我們要表達的是自我的人格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達到了一種什麼樣的志趣。

愛默生曾經說:自然的愛好者是這樣一個人,他外在的和內在的感官仍然還在真誠地相互適應,他把孩提時代的熱情保留到了成年時期。

我想無論是詩人還是單純的詩歌愛好者、大自然的愛好者都是這樣的人,把孩提時代的熱情保持到了成年時期,我們對自然事物,對植物也好,對詩歌也好,還有各種好奇心,還有了解的願望,我們內心的感官和我們外在對事物的認知還能真誠地相互適應,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樂趣和生命力的表徵。

說到詩人為什麼親近植物,我想第二點應該是植物並沒有什麼攻擊性,可能大家聽到這一點會笑,就會舉一些非常極端的例子,比如說:豬籠草呀食人花等等,但是其實大家想大多數植物還是非常溫和的,而且它靜默無語,就是佇立在那裡,它往往代表的是一種和平的宜人的寂靜之美,就像狄金森說過:「蜜蜂對我毫不畏懼。我熟識那些蝴蝶。叢林中美麗的居民,待我都十分親切。」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候,就是你自己一個人在植物中或者是在一個曠野中行走,然後覺得這些萬物、這些自然都與我十分親近,植物呢,同時遵循著這種四季輪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

植物有時候的自我完成之旅,我覺得就是我們詩歌的自我完成之旅。詩歌其實有些時候也像是一棵樹,它要紮根於土壤,就是紮根於我們的現實生活,它有自我的塑造,然後能夠開枝撒葉,然後結果。詩歌有些時候表達的是詩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在一朵花里發現一個世界,一種植物,確實就是一個大千世界,等待著我們去追尋。

有些時候我們對植物的書寫其實是一種單純的對美的關注,因為在詩歌的功用而言呢,在中國的詩歌傳統中,我們一向是強調詩要言志的,但是在很多時候,其實詩歌表達的是一種單純的審美,是一種對美的關注、對美的專註能力。我覺得這是詩歌非常純粹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從藍藍那首《我喜歡你》裡面看到這種純粹的追求。

2004年的時候,有一些學者在瑞典發現了一棵古杉木,在鑒定了那些根系之後,專家們驚訝地發現這棵古杉木已經9555歲了。這棵樹呢就像一個智者一樣站立在那裡,經歷了滄海桑田,人類社會的劇變,它都靜靜地看在眼裡,沉默不語。

我想,一棵植物的旅程就是一首詩的旅程,我們就像博納富瓦所說的一樣,我們也希望「通過寂靜去戰勝時間」,我們也希望詩歌獲得這種穿越時間的定力。

最後呢,我也想跟大家再分享一首我非常喜歡的詩,這首詩里寫的這個植物我想大家應該也非常熟悉。

詩人米沃什的《禮物》是一首非常達觀的詩,也寫於詩人的晚年,大家也可以看出詩人遭遇過非常多的不幸、非常多的磨難,但是他已經什麼都忘記了,已經到達了一種嶄新的境界。

在這裡他提到了一種花——忍冬花,忍冬花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金銀花,大家可以把這裡換一下,如果我們把它翻譯成了金銀花,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

所以我們對植物的命名其實也是非常講究和詩意的。如果我們不把它命名為忍冬的話,它確實就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平凡的花卉,但是我們把它命名成了忍冬的話,我們似乎就可以體會到這個植物如何經歷了風雨,如何長成了今天的樣子,它捱過了寒冬,經歷了歲月的風霜後最終變成了什麼。

植物呢,在自然界裡面遵循的是叢林的法則,也有優勝劣汰,而且有很多植物確實已經是化石了,已經消亡了。我們詩歌和詩人也和它們一樣在接受著時間的檢驗與挑選。

今天我的分享大概就在這裡,謝謝大家,希望接下來我們還有一些互動和交流,謝謝!

主持人:接下來是提問環節,大家可以開始提問,馮老師會選擇一些問題進行解答。我們會從中挑選三位朋友送出最新一期雜誌,歡迎大家踴躍發言。

Q1

問:馮老師講得很好,我想問一下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和植物溝通

答:這位朋友你好,你想問的是怎樣和植物溝通,那其實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因為畢竟植物的語言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是沉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植物它每天的變化,比如說我家裡就種了花,我會看到它如何發芽、如何長葉、如何開花,然後在暴風雨的時候它有可能就一夜之間全部凋零了等等,你能感受到一種生命體的勃發和寂滅,其實你能夠感同身受,這我覺得就是一種溝通和交流。

而且我們也可以選擇一種二手的方式交流,比如說我們在讀詩的時候看到了那些植物,在別人的筆下有了一種新的意涵,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溝通,謝謝!

Q2

問:馮老師,您好!植物的生命歷程跟詩歌創作有頗多相似之處,老師能具體深入地談一下嗎?植物存在於詩歌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這位朋友,你好,我覺得你說得很好。植物的生命歷程跟詩歌的創作確實有頗多的相似之處。從植物的生命歷程來看,我覺得一種植物,它從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也好,長成一朵花,然後結果也好,它都是要經歷很多的風雨,要汲取土壤中的營養,那詩歌創作也是一樣,我們首先要獲得一些營養、才能和靈感,才能迸發詩意。這種創作的土壤也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生命經驗,也許是我們的自我教育等等。

我覺得我們的詩歌最終是否能長成大樹,也是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磨練、各種風雨,包括我們對詩歌本身的認知,對我們所處時代的認識。植物對於詩歌的意義,我想我剛才談到的那一點應該補充強調一下,我覺得植物很大程度上對於詩人而言,它就是一個媒介,其實植物它代表的是自然界,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對自然的關注往往來源於植物。

Q3

問:馮老師您好!想請問一下您:詩歌中關注植物的傳統,從古代到現代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您又是如何看待這種變化的?

答:謝謝這位朋友,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好。詩歌中關注植物的傳統,從古代到現代確實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我覺得這種變化肯定是自然而然,也是不可迴避的。

首先呢,我剛才也講到了植物在農耕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現在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現代科技的社會和時代,很多人對植物的親近、對大自然的親近肯定是削弱的,從感情上或者從我們的這種生存環境上來說,本來我們對自然、對植物都是有所疏遠的。

其次呢,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理解跟古代人是不一樣的。古代的農耕時代,可能人們更多的還是會關注到那些食物的功用,比如說它的藥用價值、實用價值,植物更多的是我們托物言情的一種方式,它們存在於我們的詩歌當中。但是在現代科技的社會當中,我們很多時候好像已經不需要這樣的托物言情了,這種變化我覺得是非常自然的,而且這種變化我覺得沒有所謂的好或者不好,它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的改變。

這個對於詩歌來說,我說不好它到底是不是一種「進步」,所以我剛才回答你的時候猶豫了一下。

其他朋友的問題我也看到了,因為時間關係在這裡我就不一一作答了,非常感謝大家的讚美,也非常感謝大家的傾聽,希望我們以後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和詩歌多多交流。

我覺得網路作為媒介與大家溝通或者是植物作為媒介與自然溝通其實都是一些方式的問題,只要我們保持內心的這種詩意,我覺得生活都應該是美好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馮老師為我們帶來這期精彩的微課,也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今天的課程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愛花城平台,如果您對於我們的課程有任何疑問和建議,歡迎隨時與我們交流(給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留言或私戳愛花城小編的賬號),我們下期再見!

1

END

1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花城 的精彩文章:

躁動不安後的孤獨

TAG:愛花城 |

您可能感興趣

分享課 部份內容文字實錄
3月27早安日簽圖片帶字 周三正能量勵志的文字圖片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里的「掃帚菜」?
【愛文字073期】花開時節
本期壁紙為「宗三左文字」
本期壁紙為「小夜左文字」
無量壽經 第10集(文字檔+字幕視頻)
無量壽經 第11集(文字檔+字幕視頻)
2019年四大旗艦下篇文字版
星期三早安日簽勵志文字圖片
7月14日早安日簽圖片文字 星期天陽光的帶字圖片
2018七月圖片帶字七月唯美勵志 七月你好唯美文字圖片壁紙
《食戟之靈》漫畫第259話文字情報 大小姐徹底發飆
星期五早安日簽最新 勵志正能量文字圖片
周五早安日簽圖加文字 勵志正能量帶文字的圖片
3月14正能量早安語錄圖片 勵志奮鬥的句子文字
《文字牧場》No.236期
3月早安日簽圖片帶字 三月正能量勵志帶文字的圖片
星期三早安日簽勵志正能量帶字的圖片文字
2018年5月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文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