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在過去六年,韓迪和他的小夥伴們,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衛科學精神。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們的主要戰場。數理定理、公式是武器。
他們試圖說服那些致力於推翻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甚至達爾文進化論的人;跟醉心於研製永動機的人講能量守恆;勸說鍾情於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們要多學點基礎知識,接受科學訓練。
2016年5月,韓迪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通信會議。受訪者供圖
文|新京報記者張維 編輯|蘇曉明
校對|郭利琴
本文全文共4852字,閱讀全文約需10分鍾
羅姆樓位於清華大學最東邊,是電子工程系所在地。晚上十點多,實驗室里依然燈火通明,理著寸頭、戴眼鏡的理工男們對著電腦,一遍遍建模、演算。
韓迪是其中一位。他今年24歲,是電子工程通信所的一名博二學生。前段時間,在「電荷不存在」事件中,他及時向諾獎得主求證,澄清「民科」鬧劇,被饒毅等科學圈大咖點贊。
當時,一位謊稱自己是某知名高校科學家的人,號稱發現了「電荷不存在」理論,相關論文已經獲得諾獎得主的同行評議,將改寫教科書。
這不是韓迪第一次和「民科」交手。
在過去六年,韓迪和他的小夥伴們,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衛科學精神。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們的主要戰場。數理定理、公式是武器。
他們試圖說服那些致力於推翻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甚至達爾文進化論的人;跟醉心於研製永動機的人講能量守恆;勸說鍾情於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們要多學點基礎知識,接受科學訓練。
戰果,卻遠在意料之外。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敵人
故事始於2011年。
那年,韓迪還是一名高三學生。高考前的寒假,在一檔職場招聘類節目中,他認識了一個叫郭英森的人。
郭英森在一檔電視節目展示自己的理論。視頻截圖
他對郭先生印象深刻——前幾位選手展示的都是生活實用小發明,郭先生一上台,就掏出一張寫滿公式的白紙,稱他的發明是「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和新發現」。
節目中,郭先生進一步解釋,他的這些理論合起來就是新科學,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需要車輪,人的生命可以無限延長,成為活神仙。
這激起了韓迪的好奇心。他很納悶,這些理論為什麼可以得諾貝爾獎。
搜索信息時,他無意間進入了百度「民科吧」。從此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在這個世界裡,郭英森並不孤獨——這個有3萬多名會員的貼吧里,有人號稱自己推翻了牛頓經典力學,創立了全新的運動力理論;也有人說自己可以證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根本就是錯的。還有人終生致力於研究永動機。
有人聲稱自己用三十年時間發明了一個「標誌著能量守恆時代結束」的永動機組。
還有人說,自己用八年時間發明了一種可重複、可驗證的永動機。這個裝置顯示,利用磁鐵、鐵球、磁屏蔽材料就能實現小球的自動運動,永不停歇。有網友指出,幾百年前就有人提出類似的模型,磁場最終會消失,不能算永動。而且,網上10塊錢就能買到,還包郵。
像這種利用磁力、浮力、毛細現象和槓桿原理製作永動機的方式,已經在人類歷史上被試錯無數次了。被永動機吸引到「民科吧」的網友「若月櫻修」覺得納悶,「這群人為什麼要耗費這麼長時間,去否定初中就學過、且後來不斷被驗證的能量守恆定律?」
還有一個龐大的人群,痴迷於數論研究,其中大部分終生致力於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計算機本科畢業、在政府機關工作的網友「不敗少年」在「民科吧」混跡多年,他發現,有一些數學基礎十分薄弱的人,希望用半頁紙就證明出費馬大定理;數學上一些被證明無數次的內容也常受到挑戰,比如有人提出1/n調和級數收斂於400,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韓迪覺得,自己對「民科」的印象徹底崩塌了。「民科」原本應該和大學校園外的書桌、用來自學的微積分課本以及學習筆記聯繫在一起。沒想到,完全不是這樣——這些人缺乏基礎知識儲備,一上來就想解決某個重大科學問題、推翻著名科學理論,建立理論體系。
最讓韓迪們氣憤的是,「民科」們四處宣揚自己的理論和發明,甚至跑到中學生聚集的貼吧。而這個人群的知識體系還沒建立,最怕被人誤導。
網友杜撰的「民科」名言。圖片來源網路
理工男們決定捍衛科學,在網上集結。他們建立了基地「反民科吧」,遊走在「民科吧」和「反民科吧」之間,嘗試用他們掌握的數理知識,幫助「民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兩種世界觀的對決
反「民科」的年輕人與「民科吧」知名網友雷紹武的戰役,無疑是最持久的一個。
雷紹武是一位四川樂山的老人。他自稱是一名退休的中學教師,早年畢業於四川某名校的語言文學專業,曾在初高中教過物理、數學、歷史等課程。退休後,迷上了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運動力理論。
「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有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兩種狀態,這是真正的錯誤。物體不受力只能靜止。」雷紹武一口川普,字正腔圓反駁牛頓。
他認為愛因斯坦也是錯的。「科學家已經證明了超光速是不可能的,光速的平方也不可能存在,因此質能方程E=mc^2,是錯誤的。」
他的理論幾乎可以推翻整個牛頓力學、間接推翻相對論、量子力學、弦理論等幾乎整個物理學。雷紹武說,他提出自己的理論,是因為現在的科學家,利用自己的權威,把人類引領到了錯誤的方向,他「不得不這麼做」。
雷紹武曾發帖稱牛頓第二定律公式中微分運算元d可以約掉。網路截圖
韓迪們絕不允許科學被踐踏。從小,老師就教育他們要熱愛科學,懂事後了解到,古今中外很多科學大家都是經過漫長的調研、學習、實驗,付出心血,不走捷徑,才有了造福人類的發現。
「科學值得被敬畏,我不希望有人去褻瀆科學、誤導公眾。」韓迪說。2012年,他已經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是「反民科吧」的活躍用戶。後來,因為敢於和「民科」正面叫板,被票選為吧主。
最初,「反民科」吧友們試圖用最簡單的模型論證雷紹武的錯誤。一位網友提問,物體自由落體1秒,下落距離是多少。雷紹武回答9.8米。一位北大物理系的博士利用實驗室設備,做了實驗,列出實驗過程和詳細數據——物體自由落體1秒下落4.9米。
雷紹武不承認,「實驗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
實驗不能說服雷紹武,常識也不行。有人出了一道題,關於物體在水中下落的速度。雷紹武的計算結果是,物體在水中下落的速度快於自由落體。這是違背常識的,因為水中有阻力。韓迪列出詳細計算過程,兩人在帖子上爭論三四天。誰也沒說服誰。
「不敗少年」哭笑不得,「他認為我們認識的世界就是錯的,從最高處一棍子把我們打死。」
後來,說服變成了調侃。有一回,雷紹武發帖稱,牛頓第二定律中F=ma=mdv/dt中,分子分母中的d可以約掉。他覺得,d是微分運算元又怎樣,就是一個符號,有或沒有,結果沒差。
網友調侃,同理可證,任意角的正弦與任意一個數的比為6,因為sinx/n=six。
一天,有人提問,如果牛頓、愛因斯坦的理論真的有那麼多的錯誤,它是如何利用百年而無人質疑的。雷紹武搬出他的經典回復:「多動腦筋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韓迪被逼急了:「問你為什麼時,你除了說別人無知和重複『無力不運動』還會說別的嗎?」
雷紹武沒有再回復。
另一個大型戰役發生在生物領域。
生物學專業畢業、「反民科吧」現任吧主「今天開心死了」記得,他剛接觸「民科」群體時,一位網友說,他可以用水、空氣製造出生命。
「是不是在不嚴格的實驗條件下,檢測出了類似於DNA的生命物質?」「今天開心死了」有點驚喜。
誰知道,實驗和他想像中完全不一樣。
在實驗視頻中,這位網友5塊錢買了6斤香瓜,切開、放在密封的玻璃缸中,在室溫18攝氏度的環境下,經過48小時,玻璃缸中出現了類似果蠅的蟲子。網友宣告,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氣體創造生命的人。
氣體變成昆蟲的實驗。視頻截圖
「今天開心死了」質疑,香瓜上原本就有蟲卵。得到的回復卻是,買香瓜時,小販說了,裡面沒蟲。
「為什麼要用香瓜,不試試玻璃、石頭?」 大家進一步質疑。
韓迪提出:「把香瓜煮熟了試試。」
全被懟了回來,「不信你去實驗,說沒用,說得再好都是紙上談兵。」
夏蟲不可語冰
「不敗少年」記得,雙方討論最激烈時,一天能發七八百個帖子,大家樂此不疲。
但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多久。理工男們慢慢發現,試圖說服「民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那種感覺好像拳頭打在棉花上。」
年輕人們遭遇的「民科」,和十多年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從事科學史研究的田松遇到的「民科」一模一樣。
十多年前,互聯網還不發達,「民科」們一般宣傳自己理論的方式就是給科研機構、高校、媒體寫信,或上門拜訪。要不就是去高校里跟學生散發自己的理論,跟學生辯論。據媒體報道,2005年,郭英森就曾在北大、清華、中科院門前擺擂台,展示自己在物理領域的創新理論。
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和高校教授不堪其擾。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鄭永春曾講過一個小故事。國內某知名研究所門口總有「民科」來下戰書、砸場子。一開始還接待,後來發現這些研究無學術價值,當事人也無法溝通——你說他錯,他卻認為你是故意「打壓」。後來大家想了個主意,從保安隊里選拔了一位有高中文化的保安,教會他25道數學難題,凡遇到「民科」來訪,就讓保安大哥出馬,只要挑戰者連續做對5道題,就可以上樓與科學家見面,但至今無一人通過。
北京某知名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曾在其公開的聯繫方式下方註明一行小字:「如果你有幸發明了永動機或推翻了狹義相對論,求求你別告訴我。」
韓迪們遭遇的,不過是當年這些「民科」的線上版。
和「民科」打交道多年,田松深諳「民科」的行為方式,他們和業餘科學愛好者有本質區別。業餘科學愛好者可以愛看星星、收集蝴蝶標本,但絕不會去推翻或顛覆天文學的重大理論。像媒體廣泛關注的鄭曉廷,雖初中肄業,但他花費3.9億元收集化石和礦物,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研究古生物,顯然不是「民科」。
「『民科』不能和學術共同體正常交流,不肯接受學術共同體現有的結論,不肯在現有框架內做一些小工作,只想要一舉做成驚天動地的大事。」田松分析。
沒人估算過到底「民科」這個群體有多龐大。但專家分析,他們的出現,和當年科學主義盛行的風氣有關。
文革結束後不久,全國科學大會召開。1980年代,全國進入了「科學的春天」。「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科學家們一下子被提到了崇高的地位。那時,關於陳景潤在文革中孤身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將陳景潤證明數論難題的過程比喻為攀登珠峰,在社會上掀起了科研熱潮。
而在當時的科普書刊里,到處流傳著科學家鐵杵磨成針和靈機一動的故事,忽略了他們自身的積累。比如,居里夫人支起一口鍋熬瀝青,熬啊熬啊就熬出了鐳;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中腦袋,就發現了萬有引力……
「對科學研究的狂熱和對正規科研訓練的蔑視,造就了『民科』『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的心態。」一篇分析文章曾提到。
田松認為,大學生們試圖說服「民科」毫無意義。韓迪們也是後來才發現這個道理的。這些年,在一輪輪交戰中,他們筋疲力竭,但「民科」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動搖一分一毫。
不談論科學時,「民科」也挺可愛。雷紹武今年74歲,退休後愛上畫畫、作詩,還愛炒股。每天早上股市一開盤,他打開電腦,盯著K線圖,能研究大半天。
一次,他把自己畫的幾幅國畫傳上網,「反民科吧」也有網友跑去點贊。
「和他交流繪畫和詩歌還可以,沒必要和他談科學。」韓迪說,年輕時想在科學方面說服雷紹武們,這個想法挺「中二」。
他聽到一個故事:一天,一個身穿綠衣服的人見到了孔子的弟子,問一年有幾季。弟子說,四季。綠衣人說,三季。兩人爭論不休。碰巧,孔子來了,兩人要孔子評理,孔子毫不猶豫,三季。綠衣人很高興,走了。後來,弟子問為什麼。孔子說,綠衣人是螞蚱變的,螞蚱只能看到春夏秋,冬天它就死了,和一個螞蚱談論冬天,是沒有意義的。
「幹嘛和螞蚱說一年有四季呢。」韓迪說他想通了,「夏蟲不可語冰」,捍衛科學有其他的方式,這個方式簡直是浪費時間。
戰鬥還會繼續
韓迪離開了「反民科吧」。他的吧主身份也在去年10月被收回。
「不敗少年」已經有兩年沒有去過貼吧。他今年29歲,要關心工作、生活,不再關心「民科」。「誰年輕時沒和『民科』講過道理啊。」「不敗少年」覺得,那是年輕氣盛的一段時光。
韓迪離開後,「今天開心死了」當上了「反民科吧」吧主。他發現,以前大家還會討論自己是否掌握某個知識點、反「民科」有沒有反在點子上。現在,留在貼吧里的人,更多是調侃,給「民科」列傳、編故事、寫打油詩、圖個樂子。
「民科」與反「民科」雙方做打油詩互相調侃。網路截圖
有人調侃,「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民科』說,然後知識就可以不要。」
去年2月,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在一萬多公里外的中國,引發軒然大波——有人找出2011年郭英森參加某檔節目的片段,說他曾提到「引力波」,如今被證實,所有人欠他一個道歉。
那時,韓迪已經進入清華大學直博,正在美國交換。看到新聞時,大家一邊倒稱讚郭英森厲害。他一看,這不就是當年把他引入「民科吧」的人嗎?
他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郭英森的理論,還提到,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已經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引力波」,並非郭當年在節目中首次提出。「我引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並不代表這是我寫的。」
回答發表在知乎上,獲得一萬多個「贊同」。
他覺得受到激勵——等「民科」冒頭,進行適時的科普,比在貼吧里和「民科」講道理有用多了。用這種方式,他說服的是圍觀人群,這才是他當初與「民科」作戰的意義。
「就像兩個人打辯論,我們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為了說服觀眾和評委。」韓迪說。
前段時間,「電荷不存在」事件一冒頭,韓迪迅速介入——一邊分析論文中的邏輯錯誤,一邊聯繫文中提及為論文背書的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
一個小時後,諾獎得主回應稱,論文作者曾希望他寫一封推薦信,但他拒絕了。
當晚,韓迪喝著可樂,把論文中的問題,求證經過整理出來,發在網上,澄清了又一「民科」鬧劇。北大教授饒毅公開點贊,「清華韓迪,好樣的。」
韓迪覺得,類似的事,沒有他,還會有別人去做。「我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和韓迪有過交集的一位吧友評價,「韓迪是把懟『民科』當成了一種使命,作為科學工作者,他覺得這個事情很嚴重。」
「大家信了歷史類謠言,對社會可能沒什麼影響;但信了生活類謠言,可能就會改變生活方式,長久以來,對社會的影響就很大。」韓迪說,他有些理想化,希望大家都能對真理有點潔癖。
他常常想起幾年前清華學子捍衛PX詞條事件,覺得感動。
2014年3月30日,廣東茂名街頭爆發反PX遊行,當天,百度百科上PX的屬性在「劇毒」和「低毒」之間搖擺,最激烈時,每半個小時刷新一次。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學生晝夜捍衛PX「低毒」屬性長達120小時。
當年,時任清華校長陳吉寧在2010級畢業典禮上發言,「相信你們在捍衛詞條、追尋中國夢的實踐中,體會的不只是真理的可貴,還有責任和擔當的重要。」
韓迪覺得,與「民科」的戰鬥還會繼續。
洋蔥話題
「民科」的夢想該支持嗎?


※鄉村教師拾荒10年:不在意他人非議,會繼續撿下去
※北川少年的震後青春
TAG:剝洋蔥 |
※內地與香港科學家勉勵年輕人敢於創新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科技戰和未來戰,所以年輕人有不同的意見
※就業季:呵護好年輕人的奮鬥精神
※2個年輕人的擇業與大慶的轉型!
※三星攜手張藝興和年輕人交朋友,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新方向
※郭台銘:要找回國民黨的黨魂、榮譽和失去的年輕人
※Q2綜藝觀察:年輕人綜藝霸屏,新式喜劇綜藝將成為最大驚喜
※馬云:香港的優勢在於包容、創新和年輕人
※詹姆斯:湖人年輕人渴望學習
※施衛東:給年輕人更公平的就業環境
※年輕人対飈!湖人贏的險,國王輸的冤
※中國人的一生:年輕人在養老,老年人在奮鬥
※「年輕人和創新」:街舞、超級網綜以及它們的關鍵詞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發表論文稱遊戲與年輕人的暴力無關
※年輕人的首選:大眾
※刺激又暴力的moto足球,是戰鬥名族年輕人的愛
※弗萊:湖人年輕人是聯盟最有天賦的團隊之一
※丹尼爾·格羅斯:勤奮的中國年輕人v·s美國年輕人,誰會贏?
※跟著大師學國學,寫給年輕人的國學讀本
※大興安嶺新來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