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師能看到孩子的「拖鞋」,卻看不到孩子的「濕鞋」?|教學
點擊上方「中國教育新聞網」訂閱我們
在一次校長案例分享會上,圭峰中學(江西省弋陽縣的一所農村中學)的李慶紅校長和大家分享了三個小故事。這三個故事給了我一些思考。
「校長,最近各班穿拖鞋進教室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班主任多次強調和要求,德育室也加強了管理和考評,可效果不佳。」德育主任反映。
「這是什麼原因呢?」李校長問。
「可能是學生紀律意識淡薄,不好的行為習慣反彈,或者是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德育主任如數家珍地把可能的原因分析得頭頭是道。
李校長聽完後沒有說話。課間他去了一趟學生寢室,看到了很多濕鞋子;然後又和幾名學生交流,才知道因為連日降雨,學生的鞋子濕了,有些學生腳都腫了,都有炎症了……
之後,李校長問其他校級領導、德育主任、班主任:「為什麼我們在強調學生要這樣要那樣的時候沒有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最後,學校決定在這樣的天氣下學生可以穿拖鞋進教室。這是第一個故事。
學校集會時,學生集中站在主席台下,校長、主任們輪番上台苦口婆心地「教導」。可學生要麼垂頭喪氣,要麼交頭接耳,要麼心不在焉。李校長說,這樣的場景在他們學校里頻頻出現(其實在其他學校也經常出現,大家可能都已習以為常了)。「我和很多老師和領導說到這一場景,他們都說學生的『素養』不行。」李校長說,「既然學生的『素養』不行,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提高,可我們只是望洋興嘆,聽之任之,並無作為。」
接下來,他們和學生座談,與學生個別交流,向學生髮放調查問卷,結果學生的回答令我們目瞪口呆。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這樣的集會「訓話」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影響他們的情緒,根本達不到老師預想的教育目標。學生認為有什麼要求完全可以分開提出,提出的方式也可以多樣化,沒有必要每次都將大家集中到一塊兒;有些問題是部分學生的,如違規違紀、某個年級要做什麼、某些同學要幹什麼,等等,不應該讓大家都在那兒「陪聽」;有些老師(尤其是領導)每次集會時都老生常談,他說前一句他們就知道下一句要講什麼了,他們好不容易有幾分鐘課間時間可以玩,結果就這樣被耽誤了;更重要的是,有時候不管你講什麼、講的是不是對他們有利,他們就是不想聽,也聽不進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我和老師們感到十分意外。我們原先認為學生只會提一些集會組織方面的建議,沒想到我們用了這麼多年、讓我們『沾沾自喜』的『好方法』在學生面前是這麼蒼白和無效,學生內心對它不歡迎甚至抵觸。」李慶紅校長無奈地講述了第二個故事。
「上午第四節課後,我校有一道『靚麗』的風景——同學們『搶』鈴聲、『逼』下課、『賽』速度,目的就是早點兒吃到午飯。」李校長開始講述第三個故事。
「是什麼原因讓學生有這樣的『行為』呢?」他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做了一個調查。
「老師,就是肚子餓……」
「老師,看到別人跑也就跟著跑了。」
「早餐的包子、饅頭老是很少……」
…………
「其實,主要原因是食堂早餐供應不充足。學校調整了食堂早餐供應後,這道『靚麗』的風景再也沒有重現過。」
聽了李校長的三個小故事,我的腦海中縈繞著一個問題:「我們的學校給學生的到底應該是教育還是管理呢?」
為什麼這麼多領導和老師能看到孩子的「拖鞋」,卻看不到孩子的「濕鞋」呢?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要教給孩子「真知灼見」,卻沒有人問問孩子他們需要什麼呢?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要求孩子怎麼做,卻沒有人問問孩子他們想怎麼做,或者和他們商量商量還可以怎麼做呢?我想起李希貴校長的一句話:「管理過度而教育不足。」
學校教育是群體教育,教育秩序的優劣影響著教育質量的良莠。因此,良好的教育秩序就必然成為學校的追求,教育管理也就應運而生。但目前學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多是「精細化管理」,我們很難看到教育的「真容」,甚至連教育的痕迹也很難察覺。
教育需要管理,管理是為了教育。這三個故事(其實很多學校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故事)反映出教育管理者和老師們誤把教育路徑(管理)當成了教育目標(學生教育)。他們的關注點在管理上,而忽視了管理背後的教育目標。綜觀一些學校的特色與亮點,比如整齊劃一、名目繁多的校園活動,准軍事化管理,聲勢浩大的集體活動,「乖、齊、靜、直」的課堂,標準化答題模式和標準答案,社團活動(非學生自主自願選擇的),等等,我們覺得這些是管理,而不是教育。
教育看不到,摸不著,但的確存在,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有形而又沒有統一的形式。教育很難物化,更難以固化,所以很難在較短時間裡展示出「功力」。而管理不但看得到也摸得著,既有模式又有程序,可學可用,且有鮮明的外顯形象,很容易得到認可。其實,管理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有時通過學校的管理能夠了解學校的教育狀態。但不要因為教育需要管理,就用管理替代教育,更不要忽視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目標。
教育的核心是人。在前面三則小故事中,教育者把教育過程中的事作為關注目標,眼中只有事,而沒有人。
學校的責任和功能正在日益擴大,教育認識還有待統一,教育評價還在摸索,教育資源仍然貧乏,家庭教育經常缺失,這一系列問題讓學校不得不關注教育以外的事。但也不可否認,學校在履行教育職能時有所欠缺,在教育過程中有點兒乏味,在面對問題時思考管理性緣由過多,在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時過於重視形而缺少對神的重視,校長、教師大多看重事而較少關注人。
教育的路被擋住了,大家應該側個身給教育讓一下路。
本文摘自《做有溫度的教育》,方華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源創圖書策劃,摘錄已獲授權。


※研學旅行要規劃先行
※山谷迴音
※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浙江經驗」
※走出課程改革的「青春期」
※師德建設重在「知行合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幼兒園老師神總結,看孩子穿什麼來上學,就知道孩子媽在不在家!
※熨斗燙頭髮,謝霆鋒你也是沒誰了,你不怕孩子看了跟著學嗎?
※那些看到我跑掉的孩子
※岳母和媽媽,到底該給誰帶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是熊孩子,不,你是沒看到他!
※孩子,你若不學醫,將來拿什麼救你的孩子?
※為什麼不讓父母幫著帶孩子?看完我笑了!
※只能偷偷過來看孩子的法斗爸爸,寵溺的盯著孩子睡覺看,好捨不得走
※孩子是給誰生的?上班的媽媽,孩子誰帶最科學?
※孩子練了半年羽毛球,感覺什麼都沒學到 是真的嗎?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待見」你?這是做父母的遇到的最大挑戰
※孩子老磨蹭,到底該不該催?
※孩子最愛的黃金雞塊,學會了它的做法,孩子再也不扭著去快餐店了!
※婆婆沒幫你帶孩子?那是極好的
※我的孩子怎麼了?
※「你怎麼能拿我的錢養你的老婆孩子呢!」
※婆婆到底應不應該帶孫子?老人委屈,不帶孩子真的是她做錯了嗎?
※老師說,孩子,你沒救了!
※婆婆不伺候月子、不帶孩子,等她老了,媳婦該不該管她?
※可憐的孩子,你的父母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