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魯迅的最大論敵,魯迅去世後,他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能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梁實秋卻至少有三件事,足以載入史冊。其一,與魯迅的論戰;其二,寫作雅舍小品;其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先說第一件。
大陸的人認識梁實秋,大多是從魯迅那裡知道的,這位魯迅筆下的最大論敵,作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跟魯迅論戰整整八年(相當於八年抗戰),論戰內容涉及文學、教育、人性、階級性、翻譯理念、文藝政策等等各方面,高潮迭起,堪稱近代史上第一論戰。
兩人論戰的起源在1927年,梁實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應《復旦旬刊》編輯的約稿,發表了一篇《盧梭論女子教育》,認為文學最重要的就是體現人性,對盧梭進行了批判。
文章發表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魯迅對盧梭很敬仰,就寫了一篇《盧梭與胃口》,對梁實秋的觀點進行了反駁。過了兩天,可能覺得還沒過癮,就又寫了《文學和出汗》一文,繼續對梁實秋的文學觀點進行批判。
梁實秋年輕氣盛,對當時已名滿天下的魯迅毫不畏懼,回擊道:「有一種人,只是一味的『不滿於現狀』,今天說這裡有毛病,明天說那裡有毛病,於是也有無窮無盡的雜感,等到有些人開了藥方,他格外的不滿:這一服藥太冷,那一服藥太熱,這一服藥太猛,那一服藥太慢。把所有藥方都貶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餘地,好像惟恐一旦現狀令他滿意起來,他就沒有雜感所作的樣子。」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交鋒。兩人的論戰趨於高潮是在1929年。那年,魯迅翻譯了《文藝批評》一書,梁實秋看後,認為魯迅的翻譯文風不合適,發表了一篇《論魯迅先生的「硬譯」》,進行了批評。而魯迅則以《「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進行了反擊。
當時的魯迅是左翼作家的精神領袖,因此很多左翼作家也都加入了論戰,尤其是馮乃超,在《拓荒者》發表文章稱:「然而,梁實秋卻來說教……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梁實秋也不甘示弱,回敬道:「《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
據說,魯迅知道後,冷笑道:「乃超還嫩一些,這回還得我來。」於是親自上陣,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對梁實秋諷刺道:「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的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
從此,兩人的論戰越來越激烈,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儼然成了民國文壇最具戰鬥性、觀賞性的場面。
然而,魯迅去世後,梁實秋卻選擇了沉默,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連對自己的女兒都絕口不提。後來他的女兒去了美國,才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曾跟魯迅有過那麼驚天動地的論戰。有一次她問父親:「你和魯迅為什麼互相看不慣?」梁實秋沉默良久,才說:「我跟魯迅並沒有仇恨,只是對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已。」
梁實秋的第二件大貢獻,是他的《雅舍小品》。
「雅舍」這個詞聽起來很清幽靜雅,是每個文人都很嚮往的清靜之地,然而實際上呢?梁實秋曾專門描寫過這間「雅舍」:「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台,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這下該知道「雅舍」是個什麼地方了吧?其實就是一所簡陋的合租房而已,而且房客還包括老鼠。那麼梁實秋為什麼要叫它「雅舍」呢?
那時候跟外界交流主要靠寫信,為了方便收信,梁實秋就在門口裝了個信箱,用什麼名字好呢?因為對門是社會學家吳景超和夫人龔業雅,梁實秋一時性起,就用龔業雅的名字,給信箱起了個「雅舍」的代號。起初「雅舍」只是指收信的信箱,後來名氣越來越大,梁實秋索性就用來代指自己的房子了。
在「雅舍」,經常有文化名流來參加聚會,比如老舍、聞一多、吳祖光、冰心等等。有一次聚會時,冰心一時心血來潮,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眾人起鬨道:「光實秋是一朵花,我們都是狗尾巴草?」冰心笑道:「我還沒說完呢,實秋其實是一朵雞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實秋仍需努力!」眾人大笑,梁實秋也弄得滿臉通紅。
說起來,梁實秋與冰心也算是異性知己,感情極為深厚。上世紀80年代初,兩岸通航,梁實秋的二女兒文薔去北京。梁實秋特地讓文薔去看望冰心,並帶口信說:「我沒有變。」冰心也非常感動,托文薔帶回來的口信是:「你告訴他,我也沒有變。」兩位老人雖然已隔了三十多年,但其赤子之心仍然毫無阻隔。
梁實秋的第三件事,也是對近現代文學史貢獻最大的,是耗盡畢生精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1930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成立編譯委員會,胡適專門成立了一個翻譯莎士比亞委員會,由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陳源、梁實秋五人組成。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陳源都對莎士比亞了解頗多,翻譯起來不在話下,而梁實秋卻對莎士比亞知之甚少。然而,了解頗多的四人都因種種原因相繼放棄了,唯獨這位知之甚少的梁實秋堅持了下來,這一堅持,就是整整36年。
對於這件中國文學史上的重大貢獻,梁實秋本人卻覺得微不足道,曾謙虛地說:「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須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寫小說、詩和戲劇等創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很僥倖,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才完成了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
梁實秋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提倡「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身體自由」,認為人的自由高於一切,甚至在抗戰時,也發表文章稱:「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
在舉國抗戰的大環境下,梁實秋的這番言論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也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圍攻。但梁實秋毫不妥協,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至死不渝。
剛到台灣時,梁實秋生計無著,教育部部長杭立武邀請他擔任編譯館館長。梁實秋以文人的心態,以為編譯館館長就是主持編譯工作,就毫不猶疑地答應了。
等到上任後卻發現,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參加各種宴會,陪吃陪喝陪笑臉,讓他不勝其煩。終於有一次,在一個宴會上,一個官僚皮笑肉不笑地對他說:「你現在是杭立武的人了。」梁實秋一聽這話,頓時如一盆冷水兜頭潑下,當天晚上回到家就跟夫人提出要辭職。夫人程季淑看著丈夫說:「你忘記在四川時你的一位朋友蔣子奇給你相面,說你『一身傲骨,斷難仕進』?」梁實秋頓時醒悟。
程季淑曾跟梁實秋說:「我願省吃儉用和你過一生寧靜的日子,我不羨慕那一些有辦法的人之昂首上驤。」梁實秋也深為有這樣一位妻子而感到驕傲,曾對女兒說:「一個男人能不能抵抗得住金錢的誘惑,很大一部分要看他妻子的德行。你媽媽比我強,她支持我,鼓勵我,使我向上,我感激她。」


※戴笠有一個龐大的計劃,如果能實現,足以跟蔣介石分庭抗禮
※南宋五位頂級大名人同一科考試,卻被秦檜的孫子攪了局
※我軍死得最可惜的名將,斯大林給他報仇,如果不死必是大將
※他是文天祥的後人,毛主席的「帶刀侍衛」,1955年官拜中將
※他本可授銜開國上將,但殺害懷孕妻子,被毛主席下令槍決
TAG:歷史客棧 |
※此人是魯迅的最大論敵,魯迅去世後,他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梁實秋和魯迅持續了九年論戰,但魯迅死後,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郭沫若拋妻棄子卻抨擊魯迅,魯迅只回了他一句話,就讓他啞口無言
※魯迅原配妻子的悲慘一生,魯迅去世,她說了這句話,讓人心塞!
※她是魯迅的學生,魯迅死後,卻罵魯迅是二十四史里都找不到的小人
※面對魯迅她自謙是「學生」,魯迅去世後,她卻用後半生去罵魯迅!
※民國時他與魯迅論戰長達九年,魯迅死後沒說過他一句壞話
※她是魯迅妻子,卻被魯迅冷落終生,就連去世後也無法與丈夫在一起
※此人拋妻棄子,始亂終棄,卻指責魯迅是禽獸,魯迅一句話他閉嘴
※她被魯迅娶回家,魯迅只說了這一句話,讓她一輩子都沒有快樂過!
※郭沫若稱魯迅是「封建殘留的餘孽」,更是多次登報痛罵,魯迅一句話噎的對方無話可說
※他是魯迅的迷弟,卻對魯迅惡語相向,稱魯迅誘騙了他的心上人
※她是魯迅原配,卻幫小妾帶孩子,魯迅死後,她一句話聽哭無數人
※在魯迅面前她謙稱「學生」,魯迅逝世後,她竟用半輩子訓斥魯迅
※此人自稱魯迅女弟子,為何魯迅去世後,她半生寫文章怒罵魯迅
※魯迅髮妻守了一輩子活寡,魯迅去世後,她才說出深藏已久的怨言!
※她曾經崇拜魯迅,突然轉向罵魯迅不是人,魯迅對手胡適都看不下去
※魯迅生母:一生最大愛好看小說,魯迅死後她說「還好,死得不冤」
※她是魯迅的女粉絲,卻罵了魯迅大半輩子,只因他做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