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大秦國」即古埃及詳考
9、且蘭王屬大秦。從思陶國直南渡河,乃直行之且蘭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從且蘭復直西行之汜復國六百里。南道會汜復,乃西南之賢督國。且蘭、汜復直南,乃有積石,積石南乃有大海……賢督王屬大秦,其治東北去汜復六百里。
對照文字從地圖上尋找目標,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最明顯的文字描寫在地圖上進行定位。你只有確定一個定位點之後,其他相關地點才能藉助這個定位點而定。
本人曾經在破譯《山海經》過程中,做得最多的工作之一就是尋找定位點。一條線路,海闊天空,天知道是在哪裡啊。所以通過文本描述的特徵尋找定位點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當然,這種事做多了,也基本可以尋找到一些方法和竅門。而作為破譯了《山海經》的本人來說,尋找定位點還真是駕輕就熟了。
「從思陶國直南渡河,乃直行之且蘭三千里……且蘭、汜復直南,乃有積石,積石南乃有大海。」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我們抓住重點就行,這段話重點就是從思陶國往南渡過一條河,然後西行三千里就達到且蘭國的都城且蘭城了,而且蘭城和鄰國的都城汜復城往南走就是海邊了。這個「大海」毋庸置疑,當然是地中海了。所以,這段話記載的就是地中海北岸的某個區域。
接下來,我將這三千里的數據換算成現在的公里數,結果是1247公里。然後誠如我所願,看那地中海北邊就有一條自西向東流淌的大河。這條河我後來在網上一搜才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多瑙河,還真是眼拙了。
於是,我從多瑙河下游隨便截取一個地點,然後向西量出1247公里,然後一切如我所願,恰好達到義大利半島北邊的某個地點。再然後,一切都變得順暢無比了……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我最開始是按照破譯《山海經》的習慣,兩個地點之中量取直線距離。總體來說,沒有多大的問題,但經過測量之後標註的地點其地理位置看起來有點怪異的感覺。經過好幾天的醞釀之後,我猛然發現,這些數據不是指兩地之間的距離,而是兩地之間的路程。
《山海經》是地理測量,當然是指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而這裡只不過是對這塊區域進行地理描述,所以這些數據自然是指路程。於是,我立馬更改過來,謝天謝地,經過這麼一改之後,各個城市的位置看起來就合理多了。
這一節就很有趣味性了。我們從小接受的歐洲歷史是這麼說的,2000多年前,在亞平寧半島上出現了一個命名為羅馬的國家,這個國家先後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土地,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羅馬帝國。這個帝國被歐洲人引以為驕傲,他們一直以自己是羅馬帝國的後人為榮。
這段歷史被寫入我們乃至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教材中,羅馬的榮光無時無刻不照耀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甚少懷疑過這個帝國的存在。但在今天,在本人解讀了《魏略?西戎傳》中記載大秦國的相關文字的今天,這個偉大的羅馬帝國似乎並不如之前那麼真實了。
從《魏略》的這段文字破譯來看,《魏略》似乎很不給歐洲人面子。用精鍊簡潔的語言告訴大家:亞平寧半島上有眾多小國,這裡只說了三個小國,他們分別是且蘭王、汜復王、賢督王。這三個小國都是地中海對岸一個叫大秦國的附屬國,對岸的大秦國是他們的宗主國。
搞了半天,原來亞平寧半島並不是之前大家所認為的帝國所在地。在《魏略》這本書中,這裡是只不過是一塊被上帝遺棄的土地,並不存在什麼無上的榮光。相反,在西方人所說的被征服的「托勒密王朝」所在地——埃及才是這個帝國的中心。於是,一切變得滑稽可笑了:難道我們看到的是假歷史?
(未完待續)
【附註】文章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


TAG:東方文化號 |
※陝西考古現秦國古酒
※陝西考古發現秦國酒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
※韓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東擊魏國,西抗秦國,南攻楚國!
※秦國趙國有什麼淵源
※魏國第一位君主:東擊齊國,西敗秦國,南壓楚國!
※秦國與晉國為何激烈爭奪河西,河西在哪兒?
※陝西一秦國古墓,考古隊挖出一隻「綠色小狗」,專家:立刻送北京
※秦國國君-嬴駟
※藍田之戰:秦國、韓國、魏國、楚國四國大戰,誰贏了?
※秦國軍隊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秦趙決戰長平之秦國土疆域
※考古專家用核磁探測秦始皇陵,發現地宮內有一座大秦國庫
※齊國第一名將:北滅燕國,南敗楚國,西破秦國!
※地圖上的秦國——從秦獻公到秦始皇時代的秦國地圖變化
※西周春秋十二諸侯國之一,地位比楚國、秦國還高,卻被楚國所滅
※大秦帝國的起源——第六代君主秦襄公,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春秋戰國秦國秦武王贏盪
※趙、魏、韓三國如此強大,為何沒能瓜分秦國
※秦國作為西邊小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兵馬俑中3大寶物揭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