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徽日報》策劃特別報道:不讓遺產變遺憾

《安徽日報》策劃特別報道:不讓遺產變遺憾

在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安徽日報》經過精心策劃和組織,於6月6日—21日期間,大手筆連續推出整版報道、融合報道和評論文章,通過講故事的手法、通過與受眾的互動、通過全媒體呈現的方式,深挖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探索徽文化保護傳承路徑,反思文物保護共性問題,分享經驗、總結不足、倡導創新,體現了主流媒體致力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自覺意識,體現了《安徽日報》作為黨報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的責任擔當。

採訪深入

權威發布調研報告

綜觀這組報道,給受眾的感受是,這不僅是一組有故事、有看點的新聞報道,更是一組有觀點、有思想的權威調查報告,體現了採訪的紮實、資料的翔實,體現了梳理的客觀、分析的嚴謹。

權威性首先表現為用數據說話,報道里引用了大量經過調查得來的第一手數據。如對古村落、古民居保護,該報記者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黃山市從2009年開始實施「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以來,「5年共投入60餘億元,對101個古村落和1325幢古民居進行了搶救性保護」。2014年後,「百村千幢」提質擴面,「保護範圍擴大到對古祠堂、古牌坊、古書院、古戲台、古水口、古橋、古塔、古井、古亭、古道……」可謂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對文化保護傳承中的問題,也盡量通過數據來反映,如對徽劇傳承接班人的培養,引用了國家級非遺徽劇傳習基地近70歲老藝人邵新溪的感慨:「現在比我們再年輕的伴奏師傅已經找不到了。而且一個學校就100多個孩子,從中挑出幾個好苗子也很難。」

「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徽州文化的精髓,是古徽州的文化基因。」黃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說,「囿於資金、人才方面的緊缺,仍有不少文化遺珠散落在古徽州各地,亟待『採擷』」。以數據說話,既客觀反映成就,也據實報道了問題,令人信服。

報道的權威性還體現在邏輯的嚴密性、架構的完整性、分析的嚴謹性上,大量地用當事人、被採訪人的表述,來說明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緊迫性、必要性和方法路徑、困惑難題,更顯得客觀透徹。對採訪中得來的感悟、思考,作為主流媒體,則通過評論《莫讓文化遺產「魂不守舍」》直接發聲、亮明觀點,提出保護文化遺產「既要守住筋骨肉,又要留住精氣神」,可謂高屋建瓴、力透紙背。

深挖素材

生動講述傳承故事

就傳統文化而言,可以說只有傳承好才能保護好,只有傳承好才能發展好、創新好。《安徽日報》在這組報道中,緊緊把握這個關鍵點組織策劃和采編,但並沒有一味通過講法律法規、通過喊口號講大道理來呼籲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打動人、感染人。

在6月9日推出的《文化徽州 如何留住最美鄉愁》整版報道中,列舉了一大批傳承者。他們中雖然有商人、有教師、有官員,有「古來稀」也有「90後」,但有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對徽文化的熱愛,有個共同的心愿就是保護傳承好徽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因而,報道著力從中挖掘整理一個個生動故事。

「年近七旬的龐煥泰是一位上海投資商」,他去年年初來到休寧啟動「夢鄉村」精品民宿開發項目,但他不拆遷、不新建,只是修舊如舊,還鼓勵村裡的手藝人「把閑了多年的老手藝再撿起來」。龐煥泰說:「徽州的鄉村還是應當保持徽州的味道、生活的味道。」這種傳承保護已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再闡釋、再回歸。

「鄉賢文化似有一股傳導力」,「沒有鄉賢的村莊只是一個空殼」,從事多年徽文化保護傳承的新一代「鄉賢」許琦,不遺餘力地為文保事業奔忙,「將板凳龍、大刀舞等失傳已久的民俗重新挖掘出來,成為村內展示表演以及節慶活動的壓軸節目。」這樣的傳承已不是簡單的復原存在,而是文化生活上的再展示、再融入。

這組報道中講述的類似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報道以人物自身的行動、切實的感受,更直接地感染著讀者、共鳴著受眾:「他們的這種文化自覺,是徽州文化精神在當代的延續,這種精神正是整個文化生態空間中最核心的要素。」

深刻剖析

務實探索文保路徑

在深入採訪、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安徽日報》推出的這組系列深度報道,立足問題導向,總結實驗區各地文化保護傳承的成功路徑,反思存在的不足,以期在「破題」中「解題」,破解傳統文化在傳承保護中一些共性的癥結。

問題意識十分濃,可以說是這組調研報道的一大特色和亮點。3個整版報道的大標題及其小標題《文化徽州——如何留住最美鄉愁》《徽派非遺——如何不讓「絕技」成「絕唱」》《徽派建築——如何不讓「遺產」變「遺憾」》,就突出顯現出這種問題意識。這樣的標題無疑會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在報道的字裡行間,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結合的度如何把控,文化遺存單體保護與整體文化空間保護如何協調,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何融為一體,非遺傳承的困境如何突破,古建築異地保護的得與失,等等,都隨處可見。

對提出的問題,報道通過對已有大量材料的整合分析,通過諮詢管理者和專家,進行抽絲剝繭的探究和梳理,以提供有效的借鑒。如6月14日整版推出的《徽派非遺——如何不讓「絕技」成「絕唱」》,報道通過3個形象生動的小標題總結出徽文化乃至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共性路徑:「『救死扶傷』,瀕危遺產才能活下來」「『好吃管用』,回歸生活才能活起來」「『後繼有人』,文化之根才有活水來」。

對這些具有共性的路徑,報道還通過具體而微的分析加以說明,提高問題解決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如6月15日推出的整版報道《徽派建築——如何不讓「遺產」變「遺憾」》,從宏觀上提出觀念、業態、機制創新3個路徑之後,再具體一一分析。如對其中的「機制創新」,就古民居保護中所有人的私人身份和政府保護之間的產權、資金來源的尷尬,通過調研分析,提出用「產權交易」來打破這一瓶頸,以期走出「在保護中加強傳承,在傳承中注重利用」的新路。善於提出問題,更注重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以「問題」吸引眼球、虛張聲勢,體現了《安徽日報》作為黨報踐行「四個意識」和「48字」職責使命的責任擔當和務實精神。

深度融合

有效拓寬傳播空間

在這組報道中,《安徽日報》主動搭建融合平台,實行紙媒和新媒體統一策劃、一體傳播,各顯特色、優勢互補。

紙媒從6月9日開始相繼推出整版深度報道,新媒體發揮「快」「活」的功效,從6月6日開始就在《安徽日報》的微信公眾號開設《傳承》專欄,推出相關報道。報道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呈現方式,以「讀者留言」「背景鏈接」「採訪擷趣」的形式,全媒體、互動性地及時報道記者的採訪、反饋受眾的觀點。在角度的選擇上,充分發揮新媒體平台鮮活呈現的優勢,著力從傳承的角度,選擇精彩的人物故事,讓受眾「活靈活現」地體驗和分享。

《傳承》欄目的推出,成為該報近期微信公眾號的一個亮點,傳播率、閱讀率、點贊率均大幅提升。僅6月8日推出的《甘而可:漆韻流芳》這篇報道,在同期微信公眾號6篇報道中閱讀量最高,超出其他報道閱讀量近10倍,點贊量超出約5倍。

同時,為了增強紙媒與新媒體的互動性,《安徽日報》還將這組報道以掃描二維碼的形式,將新媒體報道導入版面,方便讀者延伸閱讀,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和閱讀率。

報道在微信朋友圈廣為傳播,引起了熱愛徽文化的讀者群體的廣泛共鳴。有讀者評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安徽文化自信,需要更多地挖掘和發現,有擔當,更期待。為你們點贊!」

責編 杜一娜 製作 鄭浩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瞭望 的精彩文章:

TAG:傳媒瞭望 |

您可能感興趣

國際癲癇關愛日特別策劃:你不知道「癲癇」的那些事
獨家策劃│報紙+演算法=?今報首創全網智能分發報紙
《今日影評》特別策劃《我的「老片庫」》再探老片保存
《亂世王者》策劃幫你打戰報:勝負藏在細節里
日苦求美豁免無果正策劃對等報復
孔明:不能不說的話 《策劃賈平凹》代序
印度總理莫迪發誓報復恐襲策劃者
《鳳凰網房產春節特別策劃——龍城印記》之年俗文化——除夕夜
古道:文化與自然交相輝映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策劃
《變數》的策劃日誌(上)
《魅力蘭花》之特別策劃
【特別策劃】名為永恆
孔明:讀《策劃賈平凹》不能不說的話
特別紀念策劃!劇場版《聖誕老人公司》公布預告片
明日之後:「抄家賊」在策劃心目里什麼印象?答案就藏在遊戲里!
《劍網3》新版本惹眾怒:萬人請辭策劃 官方回應
許志安出軌再陷「陰謀論」:黃心穎富二代男友策劃,為報復許志安
詩策劃 端午:屈原
「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我的「移動書房」
太陽&閔孝琳將舉辦派對,居然請到《暮光之城》的婚禮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