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雲說30年內人類一天只需工作四小時,但他沒說的是恐怖的失業前景

馬雲說30年內人類一天只需工作四小時,但他沒說的是恐怖的失業前景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主編精選

這兩天,馬雲的一句話又刷屏了:「不出30年,人們就能每天只工作四個小時,而且可能每周只需要工作四天。」 這是他在向媒體描述人工智慧將如何「解放」人類,減少人類工作時長,從而多一些休閑時間時說道的。

聽起來很美好,對不對?但馬雲沒有說到的是,在人工智慧蠶食人類工作的大勢之下,值得所有人焦慮的失業前景。

而這是已經切切實實正在發生的事情。麥當勞今年以來股價已上漲27%,跑贏標普500同期10%的漲幅,因市場看好麥當勞用電子自助點餐機取代收銀員的計劃,認為這有助於其驅動銷售。

在人類和機器的較量中,敏銳的資本市場選擇站邊了機器。

1

人類的敗退VS機器的崛起

以往的技術革新在毀滅工作的同時總是創造出更多的工作,但這一次則完全不同。事實上,自從互聯網技術興起以來,美國社會的勞動參與率就開始呈現下滑趨勢,美國的全職工作數量已停滯增長多年。

另一方面,科技、自動化、人工智慧越來越討得僱主歡心,博得大眾眼球。亞馬遜的倉儲機器人、無人機配送計劃曾引爆社交媒體,申通快遞的全自動分揀機器人「小橙人」也曾引起轟動,讓外媒和國外專業人士對中國的物流業刮目相看。

GIF/2024K

對於人類來說,更糟糕的消息是,機器人佔領的不僅僅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且還滲透到知識密集型行業,如金融。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從銀行櫃員到投行IBD,從分析師到交易員,從審計到律師,金融業的許多崗位將由科技取代。

都說大勢所趨,這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在資產泡沫狂歡盛行的當今社會,我們有必要提醒一個真理:

財富是通過提升生產效率來創造的,而非通過」印錢「或者推升股價的方式。

以及一個殘酷的事實:

過去幾年美國社會的生產效率近乎處於停滯增長狀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將生產力分為可貿易類型和不可貿易類型。例如,一個啤酒瓶裝機就是一個可貿易生產力,它可以被送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進行生產;而某當地小酒館的酒保則屬於不可貿易生產力,這是一種只能在本地提供的服務。

不可貿易生產力的最大問題是,其很難獲得生產效率增長。比如,即使是最有經驗的酒保在有限時間裡能調製出的酒的數量是有限的;一個零售銷售員在有限的時間裡能服務的顧客數量也是有限的......等等。

在人類個體的生產效率增長受阻的同時,勞動力成本卻由於受醫療保險和養老金等支出的提高而在不斷上升。

這時候,僱主面臨著幾個選擇:

什麼都不做:在產出有限、成本上升的擠壓之下,按兵不動堅持到利潤消失,然後倒閉;

漲價:在產出有限、成本上升壓力之下,抬升產品價格來保持盈利,但這麼做的後果是將損失掉一部分無法忍受更高價格的顧客;

提升效率:選擇高效低成本的自動化服務來代替人類服務,從而保持價格優勢。

由此可見,僱主們別無選擇,要麼選擇創新,投奔自動化,要麼等待滅亡。

2

未來的職場會是怎樣?

麥肯錫對800種職業的2000種工作內容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所有工作都將受到自動化影響;在60%的職業中,約30%的任務可以完全交給機器人來執行。

雖然當前製造業在自動化進程中先行一步,但據福布斯援引數據稱,預計未來在美國,知識經濟類工作的自動化程度將是當今製造業自動化程度的10倍以上。這意味著,即使今天的你靠腦力吃飯,未來也有被取代的可能。

全球最大的招聘求職網站Indeed.com分析師Daniel Culbertson認為,只有那些工作內容很大程度上是非例行性的才最不易被自動化。Culbertson認為,未來最有前途的工作是那些能夠與機器形成互補,又或者是必須依靠機器所不能複製的人類品質的工作。

該機構的一份對加拿大工作機會現狀研究結果顯示,數據科學家、保健專業人員和網路安全專家等科技領域的工作最不易被自動化。該研究發現,去年加拿大職場對數據科學家和網路安全專家的需求激增超過70%。

哈佛大學教育經濟學副教授認為,單一技能類型的工作最易被自動化,例如許多只需要數學技能就能勝任的工作已經被自動化,而那些結合了數學技能和人際關係技能的工作類型,如經濟學家、保健技師、管理分析人員等,則仍然被需要。

牛津大學在2013就對各類工作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如果你是銀行櫃員,那麼小心了,你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是98%:

對於建築工人來說,被取代的可能性是71%:

記者和健身教練相對安全些,被取代的可能性分別是11%和8.5%:

3

聽起來很可怕,未來人類怎麼辦?

比爾·蓋茨曾提議,向機器人徵稅,用以向那些被機器人奪去工作的人發工資,讓他們去從事一些需要發揮人類自身特質的工作,比如照顧老人和教育孩子。

但對於不想被取代的人來說,要做的是對症下藥。正如上文提及,單一技能人才最易被自動化代替,那麼解決方式就是發展複合型技能。

實際上,早在1991年就有人提出「T型技能人才」的概念。T上的橫杠代表知識的廣度以及跨學科合作的能力,而垂直線條則代表某個領域相關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深度。

隨著自動化的崛起,個人發展T型技能變得越來越迫切。例如,假如你是數據分析師,那麼你不僅要掌握數據分析技能,也需要掌握向他人溝通分析結果的演示技巧;假如你是招聘人員,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你篩選簡歷、安排面試,卻無法代替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挽留人才,而這就是未來你的價值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見聞 的精彩文章:

又雙叒推遲了!特朗普醫改再遭重挫 參院投票拖至7月7日之後
央行下半年會不會加息?會不會縮表?這有一個靠譜的分析
掏不出錢的「百萬富翁」:四成財富被房產套牢,中產階級有錢也不敢花
白馬性價比、周期股修復、中報預增股,周末熱議的都在這了!
退歐談判開啟之際:和誰貿易來往?英國將眼光投向新興市場

TAG:華爾街見聞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皇帝每天18小時的工作時間,只有4小時在睡覺,卻被人稱作「暴君」
一年上10天班,一天工資超10萬,但這工作卻幾乎沒人願意做
我是怎麼做到每天只工作三小時的
年薪千萬的野外工作者,一年只需工作2個月,你敢去挑戰一下么?
以為我們都一樣要工作8小時,你卻只需3個小時,為什麼?
一家人二十多年都沒吃過一次年夜飯,他們的工作一般人幹不了!
2018年,這幾類工作沒人做,網友;最後一項太可怕
一年只工作5天,年薪70萬,卻無人問津,這樣的工作你要嗎?
一天中,哪個是最佳工作時間?
泰國有這麼一個地方,人們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天,而且比一個月都在工作的你還幸福!
實拍:男子一年內只工作兩天,兩天就能賺26萬,網友卻說這活打死也不幹
整天工作的人是沒時間掙錢的
周總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為國富民強,去世前的一句話讓人淚奔
楊冪曾自曝每天睡兩個小時,工作二十個小時以上,惹得主持人淚目
這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不過工資卻很高,5天賺70萬,而且一年只工作5天
你的8小時工作制,是真的么?一個倒霉職場人的節前自白
這工作上一星期班70萬工資,一年餘下時間就是休息享受了
每天工作12小時,每月休息2天,對於他們來說這裡是青春的墳墓
工作日做四個菜,一個人吃一天,還不夠
女星為錄製節目每天工作18個小時?宋茜一哭,粉絲們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