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著北京城」的贔屓這幾千年都幹了些什麼?
我叫阿雞,瓷房子博物館萌寵and門面擔當,再過4個月我就20歲了,作為一隻博古通今的雞,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但我偏偏要靠才華,揍是這麼任性!
自
述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時曾經剁了一個大龜,用四肢撐著天,龜殼撐著地。他是龍生九子之一,也是當之無愧的「網紅」。瓷房子門前就有一尊。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猜到他是何方神聖了。
沒錯,他就是龍的長子,也有史料說是第六子。明代楊慎《升庵集》中記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意思就是說:贔屓,是龍的大兒子,形態似龜,有齒,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因此也被稱為「神龜馱碑」,是名副其實的大力士。阿雞就暫且據此稱他為長子吧!
贔屓可不是一般的山神猛獸,他很調皮。相傳上古時期,這位大兒子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
後來大禹前來治水時將他收於麾下,並憑藉他的大力推山挖溝,疏通河道,很快治水見到了成效,贔屓形象大變,成為了治水的功臣。
大禹擔心他走後這小子會不安本分,禍害人間,就想了一個鎮壓的法子: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他治水的功跡,叫他馱著。
這讓他既記住了自己的使命,又因重物背負無法隨便行走。便成了我們現在常常看到的贔屓形象。
到了明代,贔屓成為了古代建築設計大師的心頭摯愛,被廣泛運用在建築各環節,並結合其自身的形態特點,賦予特殊的政治和文化意義。這為他後來的名聲大噪奠定了基礎。
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龍子們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當它們要回天庭復命時,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不想放它們走,便對他說:「你若能馱動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讓你回去。」
贔屓不知是計便答應下來,哪知馱上後再也無力彈動——因為功德是無量的,贔屓從此被壓在功德碑之下。
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是帝王聖賢去世後,都要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於贔屓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王朝統治可以經久不衰,千秋永存。
久而久之,贔屓便成了皇室首選,這加深了他的階級色彩,逐漸讓他成為了權力地位的象徵。
清乾隆時期,為表彰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平定台灣「林爽文農民起義」,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御碑。乾隆所賜的「龜趺御碑」就是贔屓御碑。
圖:瓷房子館藏明代贔屓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屓,高約丈余,尚稱體制」,也肯定了贔屓在碑林界的地位。
他是任勞任怨的代名詞,象徵了中國人的勤勞。
正好阿雞前幾天去北京玩,聽老北京人講,其實北京是個大龜馱著的城市。以為與這些傳說有關。
後來阿雞知道,大概是十年前,市政重修東便門,挖出了一些舊日逸聞,才聽說當年拆城牆的時候,曾經在東便門下面挖到半個贔屓,在西便門下面挖到半個贔屓,所謂大龜馱著北京城,竟然不全是市井傳聞。
圖:當年的西便門
瓷房子門前的贔屓,責任也是很重大。這位來自明代的大傢伙,十分可愛。圓乎乎的肚子,圍著鮮艷的紅綢子,瞪著大眼睛,一臉的萌萌噠。
圖:瓷房子館藏明代贔屓
它靜靜地立在門前,守衛著幾千年的古瓷珍器。每天與絡繹不絕的遊客相遇,給每一位客人們帶來長壽吉祥。
我們必須與其他生命共享我們的地球
瓷房子博物館館長 張連志


TAG:瓷房子 |
※蝸牛馱著小青蛙去旅行,這大概是世上最慢的順風車了
※狗媽媽馱著兩個小狗仔過斑馬線,這畫面萌哭了路人
※一百多頭毛驢馱著千件皮大衣,如何過日寇封鎖線,這位將軍有辦法
※民間故事:貓頭鷹馱著黃鼠狼來了,一個偷雞,一個放哨!
※狗媽媽馱著一窩娃出去散步,走近一看懵了:娃們是跟老鼠生的么
※冷知識:還記得馱著唐僧過河的老龜嗎?現實中真的存在這種巨龜!
※無毛貓馱著小奶貓半夜到處逛,貓媽趕到怒吼:娃摔了撓不死你
※網友讓哈士奇馱著貓咪游泳,沒想到它馬上就賣力的游起來了!
※小白龍馱著唐僧走了8000里,卻只被封為馬,為什麼他卻不生氣
※小海豹玩累了,被海龜馱著回家,這波順風車搭的太6
※它曾馱著唐僧一路西天取經,如今師徒四人皆成佛,它又在何方?
※大多數鏟屎官都逃不掉,幹活也要馱著一隻貓的命運
※熬到7月大喜來臨,3生肖財富馱著進門,一年勝過一年!
※狗媽媽馱著自己的孩子上街,只為能幫它們找個好主人!
※主人讓狗媽媽用袋子馱著兩隻小寶寶出門溜達,簡直把人萌翻了!
※主人騎行馱著哈士奇西藏游,網友:這是我想過的生活!
※男子得一條狗 得了疥瘡病也不嫌棄 一天狗化為龍馱著他飛天而去
※羊兒馱著孩子瘋狂飛奔,孩子轉眼就狠摔在地,周圍卻響起一片叫好
※80歲的老奶奶馱著背拖著重物,突然跑過來兩隻金毛,舉動讓所有人感動!
※曾抱怨貓髒的母親整天馱著貓,結果肩膀壓傷,讓我說你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