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你生死在一起

與你生死在一起

到底有沒有永恆的靈魂,不知道,應該有的!如果沒有,為什麼只要你在我身邊,我就能感到你的存在?

昭君鎮,一個好聽的名字,那是所有中國人聽到名字就會產生無限遐想的地方。這裡的山真的綠,這裡的水真的美,那是沾染了昭君靈氣的山水鎮甸。而那條山路確如萬里之外寧胡閼氏的遣惓鄉思,百轉千回蜿蜒向前。

從宜昌往巫山,如果不走高速就會走到這條國道上來,相比計劃好的行程我更喜歡信馬由韁的偶遇,其實我很不喜歡「景區」二字,因為那意味著花錢如水和人滿為患卻未必真有我心中的風景,但很多時候卻也是無可奈何。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們拍攝過的風景今天幾乎全部變成了旅遊區,那種原汁原味不著鉛華的質樸如今已經被商業化的開發變得繁華而陌生,讓人興趣索然。我一直相信真正的風景就在路上,而一路的風景更讓我覺得自己走對了路,尤其是當我來到這裡。

太陽已經開始西沉,低角度的陽光在地面拉出長長的影子,路邊依山而建的是一棟棟低矮的白色小樓,山路就在這些樓邊扭動上升著,剛剛還是在樓邊,轉個彎便可以看到樓頂。路邊山坡上生長著低矮的灌木,影子是樓的,是樹的,然而還有一種影子既不是樓的也不是樹的,而是來自——墳墓。

我突然發現就在樓的旁邊,就在路的旁邊,就在樹木的旁邊,矗立著一個一個的墳墓,每一個都有墓碑,墓碑有新有舊,墳墓有大有小,朝向各有不同。每隔十幾米就可以看到一個或幾個。應該是由於過年期間祭祖上墳的緣故,很多墓碑前的地面上散落著紙錢和貢品。紙錢和貢品是新的,在夕陽和微風中,將抖動的影子灑向旁邊的雜草地。

墳墓過去見過很多,但這麼多墳墓建在住宅邊的卻不常見。中國人歷來有鬼魂之說,墳墓大多是要離開活人居住的房屋有一定距離的。但這裡見到的情形卻是大不相同,墳墓與房子比鄰而建,一牆之隔,雖人鬼已殊途,卻似未曾傷別離,始終長相守。

我在老家也常見到墳墓,我的老家就在北京房山區的一個村莊,那時房山區還叫房山縣,房山縣還不屬於北京市,而是隸屬於河北省。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都要回老家,那時最喜歡在老家的小村莊過寒假。和一大群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招貓遞狗討人嫌,在村裡走東家串西家專往豬圈雞窩裡扔鞭炮。

那時家家都很窮,但有一種點心是孩子們過年可以吃到的,那就是祭祖上墳的貢品。

祭祖上墳,是要用點心、水果和酒的。還記得小的時候跟奶奶去上墳。出家門往南走,走好遠,到一片地裡頭。好像那原來是分給奶奶家的地,後來成立人民公社,土地就成了生產隊的了。當初說好的打土豪分田地,又變著法的收回去了。

地里有一個墳頭,後來才知道那是我爺爺的。奶奶在墳頭前擺放好點心水果和酒杯,酒杯里倒上帶來的白酒,然後邊燒紙邊振振有詞的念叨著,待紙錢燒完,將白酒灑到地上,而點心和水果就又裝回籃子裡帶回家,那感覺就是讓到是禮,畢竟那年月食物太珍貴了。

這些上供回來的東西就成了孩子們的珍饈美味。給祖宗的點心便宜了孫子們,後來才明白我們這幫孫子才是家裡的「活祖宗」。而目睹了這一切的我,是從來都不再碰這些供品的,我覺得那是死人吃過的東西。

爺爺早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沒有見過他老人家,連一張照片也沒有。打我記事兒起老家的西屋裡就放著一口柏木棺材,那是奶奶的,據說棺材是人死後住的房子,我問:人活著總看到到死後的棺材不害怕么?大人說:老人活著能看到自己的棺材才能放心。但我內心總是覺得看到它就會想到死,不是什麼好東西。後來慢慢明白了,中國人自古視死如生,死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如果是這樣,死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但世人大多還是不願死的,那原因應該是割捨不下世間前緣吧!據說人死後要過一座奈何橋,應該就是像西直門橋,上去下不來的那種。橋頭有個叫孟婆的無照商販,每天在賣一種註冊商標為孟婆牌的秘制羊雜湯,每個人過橋前都要喝上一大碗,不知道人家用了什麼獨門秘方,應該不只有韭菜花醬豆腐大煙殼,不論你喝湯前有多少愛多少恨多少喜多少悲多少柔情多少相思,反正喝了這碗孟婆湯的人立刻「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湯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文正公恕罪)。總之,就像張無忌學太極一樣:全忘啦!

嚴重懷疑這個孟婆是修電腦的出身,而且手藝學的不咋地,就會一招格式化。能在5A級奈何橋景區常年擺攤,八成城管隊里有人。

守寡三十多年後奶奶也去世了,享年84歲,84歲生日那天走的,七十三八十四是閻王爺收人的日子,應該說是壽終正寢,在農村算是喜喪,但是沒有人喜得起來。雖然是火化,還是把骨灰放進生前備好的那口棺材下葬的。那是我第一次為了家人的去世傷心痛哭,父輩們想把奶奶和爺爺併骨埋葬在一起,卻發現已經找不到爺爺的墳墓。墳頭早已被剷平變為了耕地,最後是用一塊磚頭寫上爺爺的名字與奶奶合葬在一起的,那塊磚是他孫子我寫的。

過去一直以為「孫子」是罵人的詞, 印象中」孫子「一般都是學校里的同學之間親熱的互稱,而且一定要發」孫賊A「的音,奶奶從來都是叫我小名而不是叫我:「孫子」,直到那一刻才知道再想當孫子都不可能了。孫子也只能記得爺爺的墳就在這片地里,原本覺得天經地義可以找到的,就是我當年磕過頭的地方嘛!誰知一旦沒有了墳頭那個土包包,竟如大海撈針。如果當年像昭君鎮的人們一樣將爺爺葬在家的邊上,怎麼會找不到呢!但願爺爺的靈魂能隨那塊磚來到奶奶身邊,從此永遠在一起。

對爺爺奶奶的願望這裡的人們似乎做到了,無論生死親人就在身邊,中國人自古重土安遷,只願親人團圓,團圓就是好,兒行千里母擔憂,只要親人能團圓,哪怕相聚一天也勝過分別的歲歲年年。落葉歸根,只要死後能夠回到家鄉,葬在親人身邊,時時守著看著護佑著,死也心安。

想到此,驀然覺得那房屋邊的墳墓變得那麼和諧,赫然明白了為什麼很多村子都有宗祠,為什麼很多老屋顯赫處都供奉著祖先的牌位,那是因為有祖先就有根,有根才能枝繁葉茂。為什麼每當逢年過節都會擺好祭品上個供?那是家族的寄託,那是生前忘不了的相思,那是死後撇不下的惦念。

然而將先人葬在身邊就真的可以放心了么?不和諧的情景很快就出現在眼前了,再往前走,就看到在一個墳墓邊上貼著一紙遷墳告示,內容就是告訴墳墓家人因政府要用地,限期將墳墓遷到別的地方。

這就是土地公有化的結果,在土地私有的年代,墳墓都是在自家的土地里,你憑啥要人家遷走?突然明白土地公有原來還可以這樣玩。這當然是無神論者做出的事情,無神論者沒有信仰,不相信靈魂,更不相信報應,他們只相信眼前,只相信利益。他們無所不敢,無所不為。對於他們來說「強拆」是最省事最經濟的。活人的房子都可以強拆,死人的墓穴俺懼你個甚!此山是俺開,此樹是俺栽......

他們的邏輯是:人都死了還在這裡占塊地方幹嘛?還是給俺們活人騰地方吧!於是政策出台。遷走的看似是墳墓,其實遷走的更多是人民的信仰,當人民的信仰缺失以後,約束人民的只剩下了法律,或者說是恐懼,於是法律底線就成為了人們的道德底線。看似節約了經濟成本的背後是治安和維穩成本的大幅上升,但肉食者們沒有人算這個帳。不禁想起兩千多年前為魯國在長勺之戰中打敗了齊國的曹劌爺就說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翻成今天的話就是:」這幫SB「。

我覺得人還是應該有所敬畏的,有敬畏心的人做事才會有真正的道德底線。敬天法祖絕不是迷信,而是人心的規範,也是靈魂的皈依之處。

今天的墓葬幾乎都在向公墓演變,如今的世界以科學作為生活規範,關於哪種更科學更方便人民生活,肉食者謀之,在此不便置喙,但中國人愛說一句話:「蒼天在上」,那個蒼天是啥?那不是白雲藍天,那是人們心中的天,那就是列祖列宗傳承下來的德行操守。人們為什麼不敢放肆做壞事?因為冥冥中祖先看著呢。那個祖墳立在那裡就是一個有形的道德碑,而當我們簡單粗暴地把這些全都遷走之後,當我們把唯物的逐利的觀念深植於人們心中以後,再去向人們宣講什麼中華傳統美德的時候,得到的一定是世人嗤之以鼻的不屑,鬼都不信,因為鬼都被你得罪了。

再往前走,果然見到了公墓群,想必那應該就是那些政策的成果了。一大片墓碑摩肩接踵佔據了半面山坡,現在的人真的是很講經濟效益,連死人都摞起來住樓房了。

其實將親人葬在身邊五千多年前就是這樣做的,記得在西安半坡遺址時看到的情景就是這樣的。但是在新疆交河故城看到的卻是公共墓地,但交河故城的墓地是在四周環河的高地深處,除非敵人攻破城池,否則外人是絕無可能進入墓地的。那樣的公共墓地其實是生者對死者最安全的保護。當人們守無可守面對死亡時,最終捍衛的就是祖先的陵墓。那是人們心裡的和身體的不容侵犯的根。

交河故城沙盤,左上角是墓地,右下四分之一處是唯一出入口

由此讓我想到兩千多年前年子貢向孔子問為政之道,孔子曰了一句名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對於民心的了解真是透徹,不愧是一個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分子,深知人心的重要。

交河故城城牆外側如峭壁

而人民的信從何來?信是一種習慣,來源於世代的傳承,是一種對他人和統治者承諾的認可,當信任以道德為背書時,人民是幸福的,而當信任以法律作為背書時,人民是恐懼的。因為法律是最低級的道德底線。當我們以法治國的時候,當人人都行走在法律的邊緣的時候,良心就會被泯滅,盜匪橫行的時代就該來臨了。民無所信只能信錢,因為這時只有財貨能給他們帶來些許的安全感,那是一種隨時準備應變的心態支配下的動物對領地的覬覦與不安。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一樣的喪葬習俗,漢人講究厚葬,於是大量的財寶埋入地下,便宜了歷代盜墓賊,反倒不能讓祖先安享寧靜。而蒙古人的喪葬習俗是埋入地下不留墓冢,生怕讓人知道。這是由他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因為游牧他們是不能成年累月守著祖墳的,為了讓祖先得享安寧,他們不得已才採用了這種喪葬方式。如果就此說蒙古人沒有對祖先的崇敬之情,便是大錯特錯。

內蒙 敖包

彼此尊重不等於抱殘守缺,如何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興利除弊是政策設計者和執行者們該用心做的功課。華夏民族向來講究禮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若是流氓,我便是土匪。民始終是那個民,為民為盜不是民所決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你不讓我活,我就抱你家孩子跳井。

早在春秋時期,國君們就明白一個道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那意思是說祭祀是跟打仗一樣重要的國家大事。如果有人覺得那時的國君缺心眼,那恐怕他就該吃藥了。在當時祭祀是統一思想意志的重要手段。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比先祖的名義更有力。即使到了當代依然如故。

抗戰時期,就曾上演了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的一幕,那是毛澤東派林澤渠帶著他親筆手書的祭文去祭拜華夏的人文始祖黃帝,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國共兩黨團結抗戰的決心。以毛澤東這樣的馬列主義者也寫出了:「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這篇敬天法祖的祭文,每每讀來都淚濕眼眶熱血沸騰。如果華夏民族沒有共同的祖先黃帝他老人家,哪裡會有如此激昂的民族精神?而"炎黃子孫"一詞至今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傲驕。由此看來,黃帝何曾死去?

毛澤東祭黃帝陵碑文

即便是敢於藐視一切的毛澤東依然敬畏黃帝,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敢於評頭品足,卻未曾對堯舜禹有所不敬。所以毛澤東可以擁有江山。因為他深知江山在槍杆子里,也在人民的心裡。

今日國人都很歡樂,變著法兒的過各種節,什麼618,520,,1111,1212都抄的火熱,我就納悶政府咋就不因勢利導重視一下清明節呢?屆時中央政府一把手帶領全國人民一起祭祖,黃帝炎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自家祖宗一起享祭,黨員家再供上」馬恩列斯毛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鍵是要搞個電視直播,北京上海拉薩天山港澳台三沙市都要出境,就像春節聯歡晚會那樣,讓世界各國看看咱十四億人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果如此,還用擔心什麼國外分裂勢力?還用抵制什麼薩德?還用擔心人家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其超市「么?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徵,民族特徵不僅僅是血緣,更是在於文化和傳統。《春秋》有云: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在這個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世代,在跟上時代步伐的同時,是不是應該給我們的民族習慣和民族文化留一些祖先的基因呢?不要把它們破壞殆盡,好叫有一天當我們引領世界時,我們還有自信說:我們是"中-國-人"。

2017,6,20 於京西,黑子翟劍鋒。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興山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暢讀 的精彩文章:

常家大院攝影啟示錄
太陽鏡、勞力士手錶、口紅以及鈔票,開在紐約的成人糖果店會是什麼味道
普吉太遠東極太滿,這4家浙南民宿好山好水好清涼
走進中國仙本那,體驗太空船漂浮驢行記
壑谷飛瀑聞詩韻 懸崖絕壁響叮咚

TAG:暢讀 |

您可能感興趣

生死劫後,餘生要和最愛的你在一起
人想在生死中了生死,就要出一番力量
究其一生,我們不過就是在探究生死與愛情
人生除了生死,全是生不如死
男生求生欲很強是怎樣的表現?生死就在一瞬間!
他九年不肯和妻子住一起,她生死未卜,他:你醒了,我們就好好過
無論生死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當初說好的約定
生死冤家,打死不會離婚的一對兒生肖
你已去,我追隨,這是一場貓咪間的生死戀
熬過異地戀,我們就一生一世,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斗羅:兩家同樣是親兄弟,一對生死相依,他們卻生死相逼
了生脫死不是指你這個色身不生生死死
生死其實就在一瞬間
它是我們出生死的護身符
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男友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強,看完這些後,網友:生死只在一瞬間!
一组动图,一次生死穿越,记录军人的守护
你貢獻一顆精子,我經歷一次生死,女人生孩子是一次死與活的較量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我們經常說「了生死」,生死要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