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登科日 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 端的是男兒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舉考試程序
童試即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的入學考試,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員經科試合格,即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
鄉試是地方考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在各省城舉行。每屆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稱「秋闈」(秋試),為正科。遇新君登極壽誕慶典,加科為恩科。考三場,每場三日。由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等經科試合格,方准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可於次年春進京應會試,即便會試沒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與殿試是中央考試。鄉試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舉人彙集京城,先應由禮部舉行的會試,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後貢士再應由皇帝親自御殿覆試、決定取捨、等第的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釋褐授官。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初稱「榜首」,亦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科舉考試是取士之制,學校教育是養士之法,選才有賴於育才,兩者互為依存,密不可分。
學而優則仕,1300年間,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學校的學生,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踏上仕途,科舉考試操縱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科舉是學校的教育目標,考試內容即學校的教學內容;取士標準就是學校的培養標準,學校追求的是中舉及第。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科舉成為整個教育的重心。科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勤奮讀書的熱情,讀書人數急劇上升,中央官學、州縣學、書院及各種私塾空前發展,教育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的提高。


TAG:垂下靈性的翅膀 |
※甜蜜·日系·少女壁紙:魂歸故里,故里是你
※從小在外打拚,最終能榮歸故里的四大星座男
※開國將軍離家二十年,榮歸故里老父親卻不認識,並說了這樣一句話
※華國鋒墓地的遺憾:沒能落葉歸根,三年後此人幫他魂歸故里
※為了有朝一日榮歸故里,才會選擇背井離鄉
※曹操榮歸故里,發現當地十室九空,於是對謀士們下了一道命令
※天宮一號預計今日魂歸故里,外國網友和你一樣關心它的命運
※兩大「雄獅」隕落,薩達姆為何能魂歸故里,卡扎菲卻被秘密埋葬
※又是一年三月三,富陽春誦在新登:羅隱故里·生如唐詩,跟著唐詩去旅行
※鬼谷子故里在哪裡,沒料想他是姓王的名人,一句話大地抖三抖
※七十年才魂歸故里!這一位抗日美女英雄受苦了!
※天宮一號今日熔歸故里,它為何不飄向外太空?
※老子故里之一——太清宮
※一封村友的來信:不能忘記的祭奠,邑城英雄烈士魂歸故里之路
※鄒市明首帶父親參加綜藝!重回故里,鐵骨男兒幾度落淚
※一十八歲少女被日軍殘害,棄屍亂墳崗半個多世紀,現終於回歸故里
※此開國中將曾殲偽軍千人,榮歸故里路上,為何跪在老乞丐面前痛哭
※趙雲故里一日游,走進三國!
※「天宮」一號即將榮歸故里
※在昭君故里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榛子——榛子考察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