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我入黨的那個年代

在我入黨的那個年代

在我入黨的那個年代

陳世堂

朗朗乾坤,堂堂中華。2011年,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90華誕。翻起家裡的日曆牌兒,看著「黨的生日」四個醒目的大字,有著三十三年黨齡的我心裡很不「平靜」。這張薄薄的紙,將我的思緒帶回了過去。1976年春,我應徵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進了軍隊的大熔爐。1978年6月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就是在我入黨的這一年,粉碎了「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並引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征程,使中國駛進了一個高速前行的快車道。

又到了「七、一」建黨節。每年只有這個日子,才最容易想起自己的黨員身份。因為我輩升斗小民,平日里只想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任務和家庭生活瑣事,又是年紀已過半百,基本上不管自己分外之事,又未遇到危難時刻、需要表現「我是共產黨員讓我上」的精神和勇氣,平日里難有想起自己是已有三十三年黨齡的老黨員。但是到了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不由得就會想起自己的黨員身份,想起自己入黨的誓言,想起自己入黨的那個年代,想起當年為了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不讓豺狼踐踏,冒著敵人的炮火,衝鋒在前,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戰鬥在前沿陣地,所處的政治環境、生存環境,想起當年的種種曲折、件件往事歷歷在目。

曾記得三十三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在土地包產到戶的「承包書」責任制上摁下了自己鮮紅的手印。之後,他們的做法在中國大地上燃起了燎原之勢。我們黨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首創精神,堅定不移地推動了這場土地包產到戶責任制改革。

三十三年時光荏苒,三十三年滄海桑田,每個角落都沐浴了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的浩蕩春風,每個人都親歷了我們國家、我們城鄉改革開放以來的蓬勃生機和發展。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三周年和建黨九十周年。三十三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一瞬間。但是,從一九七八年到二零一一年這三十三年間,卻會讓歷史永遠銘記。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三十三年;是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的三十三年;是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三十三年。

重回歷史現場,剖析時代切片;再現物質細節,觸摸生活體溫。三十三年改革開放的崢嶸歲月,使我們經歷了許多難忘的歷史瞬間;三十三年改革開放的滄桑巨變,使我們見證了無數跳動的時代脈搏。

我,出生於五十年代,生長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可以說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同成長的人,親身經歷並目睹了改革開放的前前後後。三十三年間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和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在這三十三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的家鄉在古滇國星雲湖畔魚米之鄉——江川縣的一個偏僻小山村,改革開放以前這裡發生的許多故事,至今仍歷歷在目。

在此,我用家鄉昨天和今天衣、食、住、行所發生的變化,細述伴隨我走過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變遷史,以紀念改革開放三十三周年和建黨九十周年。

1

衣:

改革開放三十三年的輝煌成就,可以通過不同年代人們的穿著變化而尋找到最為直接、細微的答案。服飾形式,是一個時代特有的標誌,上世紀改革開放以前的六、七十年代,在所有人的身上,黑、藍、灰顏色一統天下,老百姓的衣著幾十年如一日,滿大街的中國人千人一面穿中山裝、解放裝,衣著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起保溫、遮體的基本作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顏色在服裝上的應用開始富於變化,赤橙黃綠青藍紫,衣櫃里的顏色彷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戴蛤蟆鏡、穿喇叭褲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記憶中服裝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專賣店,人們可以買到品牌服裝了。

曾記得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父親種植的麻,收回來後,母親用手撕成細條,捶絨,漂凈晾乾,織成粗布,然後放到染缸里染成黑色、藍色和灰顏色,縫成衣服,或用布票到供銷社購買藍色的嘩噠呢來做成衣服,給我們逢年過節穿。那時的孩子們每年若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感覺就同現在的孩子考上了大學一樣的幸福,故「過新年穿新衣」成了那個時期每個兒童都有過的企盼。家長往往把一件衣服儘可能縫製得寬大一些,讓孩子隨著身體的發育增長儘可能多穿幾年,實在穿不成了就縫縫補補再給小一點的孩子穿,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那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果林為生、土裡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封閉的山村裡過著平淡無憂的生活。而他們一年四季的服裝則是當地農村最具特點的丏襠褲、對襟襖和自做的竹筍葉、輪胎底布鞋,其顏色或黑或藍,有的還會布滿許多補丁。為了節省有限的布票,一身衣服,四季輪迴。春天將棉衣中的棉絮撤除清洗後,就是春季的夾衣;夏天把夾衣的內層拆下經重新縫製後,就成了度夏的單衣;秋天再把裡面加上,又成了秋日的夾衣;每當冬天來臨,繼續把棉絮換上,變成為冬季禦寒的裝束。然而這一切隨著改革開放三十三年,家鄉人的衣著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他們的四季穿著分明,隨時代和季節而變、款式多樣、追求時尚,和城裡人沒有多大區別。過去,已成為歷史。

近年來,各類休閑店、服裝品牌專賣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展示風采、展示個性的方式,各種款式、花色的服裝為人民生活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人們不再單純關注服飾商品價格的高低,而是更加註重質量、實用、品牌、時尚和個性,服裝款式更為貼近大眾生活,穿著隨意、瀟洒、輕鬆,色彩艷麗。

2

食:

「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那是一個回憶起來令人苦澀的年代,商品都需憑票證供應購買,貧瘠的商品應對著繁多的票證。五十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一九五三年十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從一九六年八月起全國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外,還有白糖票、粉絲票、糕點票、煤票、煤油票、煙酒茶票、豆腐票及工業卷等等諸多票卷。我們農村家庭基本上是靠生產隊分給,沒有供應票征,已無法購買到商品。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限量購買到一些糕點糖果、乾鮮果品,而且品種極少。

我的家鄉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六、七十年代,吃糧主要靠生產隊分給、返銷和國家救濟,而且還是按勞分配,城鎮居民按老少年幼定量分配供給。且品種單一多為玉米和集體種的瓜果薯類雜糧等,這些就是人們年復一年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白面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能吃到幾次,城鎮居民每人限量供應到幾斤,那是相當珍貴的。在當時特定條件下,這些糧食在人口多的家庭里是絕對不夠的,為了維持生活,只能在鄰居之間相互拆借,或添加一些山茅野菜,以減少口糧的消耗。那時,每個家庭的副食主要是鹹菜和自家院子里種植的蔬菜以及春夏季節採集的野菜。每到春天、夏天、秋天的時候,人們起早貪黑、成群結隊,利用勞作之餘採集灰條菜、油菜葉、馬豆草、水芹菜、蕨菜、老白花、車前草、苦刺花、棠梨花等野菜儲存起來,留做來年秋冬季節之交蔬菜短缺之時食用,大白菜都成了當時的奢侈品。

我家村旁有一條小河,每當春暖花開冰層解凍後,在清澈的河水中便浸泡起數十隻大小不一的菜籃子,並用石頭壓牢,裡面裝的內容則是每個家庭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菜,成群結隊的小魚小蝦在這些菜籃子間穿梭遊動著,待到枯水季節,這些「河鮮」則成了人們餐桌上難得的美味佳肴。在我的記憶中,我的家庭和其他家庭一樣,父母、哥哥、姐姐每天去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抬水溝、築堤壩,父母、哥哥、姐姐生產勞動回來,分到的糧食,由全家分享,母親每天還要在單調的糧食中為全家的一日二餐調劑花樣,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平時尚能改善一次全家的伙食,共同度過那個年代。

記得五、六十年代,集體吃大鍋飯,由於糧食不夠吃,營養不良,我和父親患上了浮腫病,住進了縣集中治療的文星閣臨時醫院,我和父親每天分得6個米糠粑粑,就是一天的主糧,我和父親用了一年多的治療時間浮腫病才治痊。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生活和大家一樣,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再也不用為吃而憂愁。如今在我的家裡,偶爾還聚在一起改善生活,不同的是餐桌上的食品不再是雞鴨魚肉和米飯等,而是粗糧食品和純綠色的山茅野菜,全家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吃在嘴裡,咀嚼過去,品嘗現在,講述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不但解決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一九九三年五月,我國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藏品。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琳琅滿目的食品供應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

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吃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以前因糧食不夠吃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從老百姓日益豐盛的「菜籃子」里,從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不難尋找出答案:中國人飲食文化的發展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樣讓我們驚喜。

3

住:

安居而樂業,樂業而繁榮,繁榮則國家興旺。居住條件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延續了幾十年的實物性、福利性分房體制的徹底結束;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的全面實施,更加加快了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步伐。

改革開放之初,住宅有衛生間的不多,甚至一個房間兼有居室、廚房等綜合功能。房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簡易樓、八十年代的單元樓、九十年代的二室一廳、三室一廳到跨入新世紀的小高層、複式樓、別墅,無不折射出居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自推行住宅市場化轉軌以來,居民購房熱情不減,住房私有化率逐年提高,這一時期,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住房設施也相應配套,智能、節能、生態成了房子設計必須要考慮的要素。隨著黨的富民政策不斷深入人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的改革發展也在實踐中不斷突破,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家鄉到處都是石牆或土坯、石瓦低矮破舊的老房屋,分布在高低錯落的坡坡坎坎上,窗上糊著紙,很少有玻璃,室內沒有任何裝修,稍有一點條件的只在四壁粉刷一層石灰粉,而大部分都是裸露的泥土牆,只是抹平,不做任何修飾,過年時貼幾張年畫。在六十年代沒有通電的時候,黃昏後人們都蝸居在家中,一盞昏暗的煤油燈在人影移動的微風中搖曳著,孤獨的陪伴在人們的身邊。那時,每家的院子里都有用石頭砌成的豬圈、羊圈、牛圈和雞窩,這就是居家度日銀行和活期存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家鄉人的居住條件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昔日陳舊的房屋逐漸在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樓房和整潔的院落,室內電燈、電話、電視及家用電器一具齊全。村與村之間都修築了混凝土路面,安裝了路燈,大部分家庭還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生活富裕了,村容村貌靚了,人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作為我個人家庭而言,自入伍提干以來,經濟條件不斷提高,經過努力也終於在省城繁華的地段購置了一百多平方米配套設施齊全屬於自己的樓房,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大為改觀。

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社會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就以現在的我來說,從部隊營房搬遷到城鎮的小區,住的條件就比以前的好,住的舒適。現在住房條件的改善,只是全國人民人居環境改變的一個縮影。現在不論你走到哪座城市和農村,到處都是一片嶄新住宅小區和處處新農村的新面貌。

4

行:

一九七八年前後,時髦代步工具是自行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公交車開始在全國普及;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公交車已經成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交通工具多元化,飛機走進國人視野。遠洋客輪讓人們在驚濤駭浪中欣賞旅途的風景,雖然許多人會遇到暈船反應的問題,但這種經歷很難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巴車在城鄉流行,幾乎是隨叫隨停,價格便宜,上下方便。二十一世紀:海陸空地下全面立體覆蓋,人們的日常出行方便快捷。

然而,就在八十年代前,我們家鄉的交通還十分落後,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只有唯一一條用砂石鋪築的簡易馬路蜿蜒通向村外。道路延河而建,且彎多路窄,有多處與河流交匯,但沒有一座橋樑。人們只是在河水較淺的地方放置些高出水面的石頭,供行人過河使用;在一般情況下,為了愛護自己的車,就有肩扛自行車,從石頭上一步步地蹦到對岸;如果自行車載物較重,那只能推車趟水而過了。到了夏季,一場暴雨過後,河水瀑長,大部分路段被洪水淹沒,湍急的洪水沿路宣洩而下。當水位下降後,留在人們面前的道路是亂石裸露、泥沙淤積、面目全非,根本無法分辨哪是道路、哪是河床,就連行人都無從下腳,真可謂是舉步為難。緊接著就是繁重的道路修復,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人抬肩扛添平毀壞的道路。沖了修、修了沖,反反覆復……。

為了能讓走出大山的路保持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我的祖輩、父輩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休止地和大自然奮力抗爭搏鬥著。這裡的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騎毛驢或搭載馬車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為數不多的自行車了。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誰家能有一輛飛鴿、永久或鳳凰牌自行車,那也是一種富足的象徵,會讓眾人投來羨慕的目光。

那時,村裡人到縣城一次是非常困難的事,起早貪黑一天,其中很長的時間都用在了往返的路途上。曾記得七十年代初,我幫生產隊趕馬車,給玉溪捲煙廠拉煙包,拉紅薯秧到通海、建水、華寧、澄江、峨山、晉寧、呈貢、昆明等地賣,走的都是簡易公路。唯一的一條公路就是國道——晉江公路。八十年代初,隆隆的開山炮給沉寂的山村帶來了福音,新建的玉江高速公路、江川——澄江的高速公路、江川——通海的高速公路穿村而過,從此結束了這裡不通公路的歷史,人們的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現在,道路變得通暢了,還通了公交車,人們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了;同時,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家庭轎車已進入普通家庭。人們心情舒暢,並開始遠足,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人們舒展開緊鎖的眉頭,不再為衣、食、住、行而憂愁。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時代,這種幸福、安定、和諧的局面,我們要加倍珍惜和維護。

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無論是交通環境,交通基礎設施,還是交通工具的變化,都正在並將繼續改變民眾的生活。一個村的變化,折射著國家的變遷,所有這些,都得益於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實惠。

飲水不忘挖井人,居安當思危來源。歷史告訴我們,是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引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使中國駛進了一個高速前行的快車道。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如繼往無前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詩篇。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面貌、中國人民的新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鄧小平同志指出:「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讓中國人民迎來了思想的解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給經濟大膽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中華民族昂首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開放三十三年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與時俱進,已大步趕上了時代前進的潮流,社會主義新中國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如今,中國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如何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又一個三十三年的輝煌?再干一個三十三年,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偉大的復興!前進,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沒有改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三十三年前,改革的巨輪從農村開始破冰;三十三年後,改革開放又由廣闊天地向縱深推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猶如一場喜雨,滋潤著鄉村大地,讓人們看到農村發展的又一次歷史性機遇,憧憬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三十三年,我的家鄉明天會更美好!

此文榮獲昆明市慶祝建黨「90周年」徵文一等獎,並被多家報刊採用。

兩參老兵聯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魂永恆 的精彩文章:

TAG:軍魂永恆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年我入過的坑:八年機械鍵盤低燒之路
這幾個月我入過抖音的坑
今年超火的初戀裙,我入手了5條每天不重樣的換,老公待我如初戀
那些年我入手過的香水(一)
豆瓣8.2,今年第一部拉我入坑的劇就是它
一句話,讓我入坑這部美劇!當初刷了10遍
身為一個喪屍迷我入坑了,剛剛上線的這款末日進化手游有點東西
這部動畫,讓我入了日本歌舞伎的坑!
紀念那個陪我入眠的單機遊戲!
別傻傻的把手機放在褲袋裡,看看今年最新的手機殼,我入手個替換
張學友驚喜現身,容祖兒:你做嘉賓是我入行20年最好的讚賞
「我入職5年,前輩給我背了1000次鍋」
推我入地獄的人 也曾帶我上天堂
愛上男神我耍心機留住他,10年後我家破人亡才知他早恨我入骨
錯怪妻子我入獄三年,回家看到屋裡的人,我恨自己太糊塗
裝修過3套房了,分享我入住後的16個裝修遺憾給大家,多看少錯
果斷放棄日產奇駿和本田CRV,我入手這款車,開了幫個月來說說
春暖花開-我入住六年的陽台
何穗再現好衣品,不說了,這個秋天我入定了
原來孕晚期出現這3種感覺,是胎兒在提醒你:媽媽,我入盆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