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真的堅不可摧?實際大部分裝甲連坦克炮都難以抵擋
美國海軍阿拉巴馬號戰列艦
戰列艦作為昔日的海上霸主,以裝甲厚重堅固而著稱。但請不要誤會:戰列艦也不是所有部位都有裝甲。原則上受到重點保護的只有:保證船隻可以航行和運作的動力系統和電力系統、彈藥和火藥庫、操舵指揮系統、射擊用計算裝置、主炮等等。舷側主裝甲帶通常安裝在水線位置,以保障船隻的抗沉性。
紐約號戰列艦裝甲分布(黑色灰色部分)
早期戰列艦除了最厚重的主裝甲帶,往往還在上部干舷設有薄一點的所謂副裝甲帶,有時會覆蓋一些非重點艙室。而後期採用「重點防護設計思路」的戰列艦,一般都不要上部干舷副裝甲帶,而是集中重量在主裝甲帶上。為了防禦魚雷和水下彈,後期戰列艦對水線以下防護也很重視,但防護手段各有不同,有時也會設置類似「水下副裝甲帶」。
衣阿華級戰列艦裝甲分布(紫色紅框部分)
戰列艦主炮前部裝甲,往往是最厚的。但也請不要誤會: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部位危險而重要,更在於主炮前裝甲的角度位置是最差的。在此要明白兩點:1 後期戰列艦主炮為了獲得更大射程,往往用很大的仰角(40度左右)發射。2 主炮前部裝甲的安裝角度往往和主炮的發射仰角一致。眾所周知,這種後仰式安裝角度,在坦克戰中非常有利。因為坦克炮彈的入射角非常平直。可是很遺憾:在海戰中卻正好相反。因為在這種場合下,炮彈通常以很大的俯角落下。
大和級戰列艦裝甲分布(紫色紅框)
舉個例子:在3萬米距離攻擊大和型戰列艦,重型炮彈對舷側水線裝甲(410毫米20度內傾)的入射角是50度;對主炮塔側面裝甲(560毫米垂直)的入射角是30度;對主炮前部裝甲(650毫米45度)的入射角是15度。一目了然的是:主炮前部裝甲的傾斜效應是最差的,所以也就需要更大的厚度。
附帶說一句:因為海戰中火炮的發射仰角較大(實戰角度同樣在15-30度之間),加上軍艦的裝甲自身往往也有傾角,所以炮彈的入射角同樣也較大。有鑒於此,海軍的裝甲板測試,往往也要擺成一定的傾斜角。比如戰後美國人測試日本海軍裝甲,都是擺成30度——但660毫米主炮前裝甲卻是例外待遇,被垂直擺放挨炮彈。理由很簡單:如果擺成大傾角,美國人沒法打穿它。這有關面子問題。
新澤西號戰列艦,470毫米司令塔裝甲特寫
戰列艦沒有裝甲保護的部位,厚度和普通軍艦往往差不多,船體外殼和結構部位一般只有十毫米到幾十毫米。上層建築有些部位只有幾毫米厚度。值得一提的是,戰列艦中樞所在艦橋,除了司令塔(實際上就是操舵室,有些還會安裝一些火控裝置)外,其他部位通常也沒有裝甲防護。有些國家(如日本)司令官和艦長,戰鬥時一般都站在只有薄鋼板和大玻璃窗的作戰艦橋,或乾脆站在露天。理由很簡單:司令塔雖然有重裝甲防護,但位置低矮,瞭望孔也很狹小——總之,不利於海上觀察。但日本海軍的副艦長一般卻待在司令塔內。一方面,司令或艦長都被打死了,他可以接手。另一方面,副艦長也是全艦的防禦指揮官,必須待在安全位置。當然一些國家也有司令塔無用論。部分原因在於司令塔的瞭望孔是一個嚴重弱點。一戰德國戰艦的司令塔瞭望孔就曾飛入彈片,造成內里的全部人員非死即傷。


TAG:朱世巍 |
※全球最堅固的裝甲車,防禦眾多重火力攻擊,堅不可摧
※真正的堅不可摧,這款坦克威力強悍,已達到金鐘罩的境界
※IV號坦克——二戰德軍的「軍馬」,閃電戰所向無敵,它功不可沒
※我國能夠號稱亞洲最強艦隊,這型戰艦功不可沒?
※美國火箭炮蓄勢待發!土耳其總統軍裝上陣,美土大戰不可避免嗎?
※真正實現堅不可摧,中國軍艦安裝這一武器,不再害怕狂轟亂炸
※小小燃燒瓶不可忽視,使用得當可摧毀坦克或裝甲車!
※火箭的11連勝不可怕,真正讓科爾怕的是火箭背後的「金字塔」陣容
※火影的結局,為什麼從忍界大戰變成星球大戰,柱間的功勞必不可少
※詳解歐冠八強抽籤結果,德比戰不可缺,曼城和利物浦或碰大禮包
※大寫的服!歐冠賽場上的C羅,依舊是不可阻擋的殺手
※戰列艦必不可少的保命武器!沒有她可能你會寸步難行!
※實戰中,可不可以從外面打開坦克艙蓋扔手雷?說出來你都不相信
※鏡頭下普京的保鏢們:手握無堅不摧的「矛」與堅不可摧的「盾」
※火箭最後一攻戰術能夠完美執行,場邊保羅這個手勢功不可沒
※莫拉塔:後悔之前帶傷出戰,梅西確實不可阻擋
※二戰時他用坦克撞潛艇,簡直不可思
※威斯布魯克,只要他出現在陣容里,球隊就不可能向聯盟最差努力!
※身體拉伸是健身訓練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不可忽視!
※美軍要與庫爾德武裝一同迎戰敵!土將軍怒不可遏:一切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