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情何以堪?日本漢方碾壓中國中藥,佔全世界90%市場份額!

情何以堪?日本漢方碾壓中國中藥,佔全世界90%市場份額!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模仿的民族,但學習模仿的對象基本只限於強者。這也是中醫藥在日本命運的邏輯。

權威期刊《中草藥》透露:

日本佔據了目前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

國人一直自豪地認為,中藥是我們的國粹。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感到尷尬、窘迫。

日本人曾說: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

日本也曾拋棄中醫藥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模仿的民族,但學習模仿的對象基本只限於強者。這也是中醫藥在日本命運的邏輯。

前現代時期,中華文化在東亞一直是鶴立雞群的。南北朝末期,中醫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等到唐代,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中醫藥,也被日本全盤吸收,並在後世發展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漢方醫學」。

日本漢方醫學和中國中醫是同根同源、同根異枝。

雖然在近1000年的時間裡,漢方醫藥庇佑了日本人的健康,但近代以來卻受到極大挑戰,甚至一度被拋棄。

大航海時代到來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等相繼來到日本。日本起初,還把他們稱為「蠻人」,但有些探索精神的日本醫生髮現,和粗糙的中醫人體圖譜相比,即使看不懂「蠻人」的文字,他們的人體解剖圖卻更為精準。中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

一場戰爭更動搖了政府對中醫的態度。

1853年、1854年美國佩里艦隊兩次「叩關」,砸開了日本的國門。日本開明派也逐漸認識到西方文明的先進性。

明治天皇即位後,力推改革。明治維新,可以說,就是日本拋棄源於中國的文明,而全面擁抱西方文明的過程。

西醫「理所應當」地取代了中醫。

日本政府「封殺」中醫:師資格考試科目都是西醫內容,廢止漢方葯館,禁止漢方自由買賣,只有持有西醫執照的醫生才能開中藥……

等到清末,大量中國人也開始到日本學習西醫了。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魯迅了。

中醫藥在日本復興

明治維新後的幾十年里,日本學校不再教漢方醫學。

到20世紀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隨著日本經濟快速現代化,患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國民人數迅速增長,特別是老齡化帶來了大量的老年病。西醫對此常常無法解決,而中醫藥(漢方醫學)卻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日建交也大大加強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國中醫藥的大量成果再度介紹到日本。

日本政府也給予了大量支持。根據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210個處方受到普遍應用。1976年,厚生省正式把漢方葯列入健康保險,把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及140種生葯列為醫療用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採用漢方葯個人就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大大鼓勵了漢方葯的應用。

隨即,中醫在日本實現復興,特別是漢方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日本漢方藥廠有200家左右,漢方製劑多達2000多種。

89%的日本醫生會開漢方葯處方,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

目前日本6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製劑的達80%以上,在藥局、葯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葯。

日本民眾也非常認可漢方葯,近80%的日本人認為,漢方醫藥治療慢性病十分有效,60%認為漢方葯能促進健康長壽。

日本帝國製藥生產的貼付劑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膏體1.8萬噸,相當於12億貼,連接起來可以繞地4.2圈,產量居世界第1。

日本人為什麼走在了前面?

據說,日本醫學權威大肪敬節在彌留之際曾激勵弟子們: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

中國藥學會和天津藥物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國家級期刊《中草藥》,2016年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目前日本漢方葯佔據了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

日本漢方葯如何實現了逆襲?

1. 政府支持

除了將漢方葯納入醫保體系,減輕患者採用漢方葯的藥費負擔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視漢方醫學教育。明治政府曾頒布法律廢止漢方醫學,1972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綜合大學醫學部、醫科大學、藥科大學、齒科大學可開設傳統醫學教育課程。

2001年3月,文部科學省發布《教育核心課程設置》,漢方醫學教育被加入其中。到2004年,80所醫科大學全部開展了漢方醫學的教育。

政府還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漢方醫藥研究機構。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研究所、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和漢葯研究所,1988年就被WHO指定為世界傳統醫學合作中心。

2. 重視創新

日本的創新主體是企業。

日本製藥企業的科技人員佔全國科技人員總數的60%,其研發費用占整個國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漢方葯生產企業(三共、津村、鍾紡)的新葯研發費用均占每年銷售收入的10%—20%。

日本漢方葯大多採取顆粒劑、片劑、膠囊劑、口服液等劑型,擺脫了水煎火熬的傳統中藥服用方法。為最大限度保留藥效,藥物提取過程採取溫浸提取、減壓濃縮、噴霧乾燥、真空冷凍乾燥等技術和設備。

劑型創新,讓服用漢方葯更加方便,也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製劑外觀和口感上,日本企業也進行積極創新,顆粒美觀、包裝精緻、口感好,一些漢方葯顆粒劑能直介面服,都不需要水送服,一改中藥粗糙、苦澀的觀感。

企業最能貼近市場,也最有活力。比如,日本小林製藥,瞅准「霧霾商機」,研製出「清肺湯DUSMOCK」,大力向中國遊客推銷。因為中國遊客爆買,小林製藥計劃2017年把「清肺湯」的產量增加30%,達到約110萬包。

日本在中藥六神丸的基礎上,加入人蔘、沉香研製的救心丸,年出口就超過1億美元。

3. 嚴苛的質量控制

中醫給人一個很強的印象就是,「隨意」。上海中醫藥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邀請16位資深中醫教授,進行診斷,結果判斷舌質淡紅、脈象信息一致性都不到60%。

日本在漢方葯的生產過程中,就極力壓縮這種「人為」因素。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頒布漢方葯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漢方葯都按這個標準生產。

GIF/1.2M

日本還專門出台了藥材種植規範,要求生產過程中盡量不用化肥和農藥,儘可能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對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除了檢測性狀、乾燥減重等項目外,日本對於漢方葯中重金屬殘留量和農藥殘留量的監控是非常嚴格的,而且日本漢方葯對於鑒別和含量測定的要求非常高,普遍比中國中藥標準更為嚴格。

標準化,是現代生產的顯著特徵。標準化後的漢方葯,不會與歐美標準發生衝突,顯然也更有利於漢方葯走出日本國門,被國際市場所接受。

比如,津村製藥的六君子湯,就被西方醫學界用來進行輔助抗癌治療。

4. 重視傳承

中藥原料、中醫典籍,是中醫藥的兩大法寶。

中藥強調「道地藥材」,但近年來中國藥材品質不斷下降,價格卻在快速上漲。所以,日本漢方葯企開始加速中藥材國產化。比如,津村用青森縣八戶市的廢棄小學,進行藥用人蔘栽培國產化種植,在北海道2021年前年栽培量有望增加到2000噸,是2016年的3倍。

重視中醫古籍的傳承。不同於西醫,中醫藥的智慧植根於中國傳統古籍之中。現在日本漢方醫籍的藏書量僅次於中國,還有20多家漢方醫籍出版和翻譯機構,每年出版漢方醫藥書籍100多種,其中不僅注重古代書籍,還特別關注大陸和港台地區最新的中醫藥研究動態,還在大陸和港台地區設立專門機構,收集所有中醫藥出版物,為其所用。

漢方葯原料

中醫在日本發展也並非盡善盡美。比如,日本對中醫存在「廢醫存葯」的情況,在日本,漢方葯與西藥相比,也還不是主流。

但這卻給我們最大的趕超機會。

畢竟中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別人可以急功近利,占其一端,為己所用,而我們必須發揚光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現日本 的精彩文章:

說起變態還是日本厲害啊!果然一個比一個奇葩!
日本鐵路便當VS中國高鐵盒飯,差距實在太大了!
32個日本男人、1個女人,7年孤島生活,一台真實而瘋狂的人性舞台劇
日本精裝房的這些創意,讓你看了忍不住想買!
日本昭和時期的外送員都是怎麼送外賣的?

TAG:發現日本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佔世界90%中藥市場,再次狠扇了誰?
日韓佔據海外80%的中藥市場份額,中國如何實現逆襲?
汗顏!日本獨佔世界8成中藥市場份額,連國人都在追捧「洋中藥」
日本人將中藥賣到全世界每年銷售800億,中國人還在為中西醫誰正宗打架
世界90%中藥市場被日本奪走,中國被邊緣化,還要向日本學中醫
全球最大的中藥市場!佔地約20萬平方米,華佗有大功勞!
我國中藥被德日佔用年虧20億,日本:你們唾棄的以後十倍買不到
尷尬!日本靠中藥賺光全世界的錢,中國人卻還在為中西醫誰正宗打架
日本靠中藥賺光全世界的錢,中國人卻還在為中西醫誰正宗打架
日本靠中藥賺光全世界的錢,中國人卻還在為中西醫誰正宗打架?
日本加速推進中藥材國產化 日企稱中國中藥資源10年後恐枯竭
娶了個出身中藥世家的老婆,後成中國藥王,短短20年賺到了400億
中醫力薦:3種中藥泡水喝,50歲的年齡20歲的身體!
10月14日:全美醫藥界頂尖人物雲集美中藥協年會
21世紀它橫空出世,轟動了日本和中國,列入中藥寶庫,你知道嗎?
2018年「中醫中藥中國行」走進衡陽
中藥「枇杷膏」在美國爆紅,價格飆10倍,病人:咳嗽10天吃完馬上好
400種中藥的別名大全
中國中藥(0570.HK)丨國內領先的中藥配方顆粒龍頭
10年老文竹,長成「巨無霸」,結了400個果,全因餵了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