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這麼好,誰不想上山當農民?
在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裡,陶淵明式的歸隱一直備受尊崇,為人津津樂道。先入世,後避世,這種不追名逐利、反「成功學」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一個獨特的「隱士」文化。
到了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依附互聯網生存。要是沒有 wifi 也沒有智能手機,很多人恐怕一天都活不下去。那麼,隱士是不是也快滅絕了呢?
恰恰相反。越是物質生活豐富多彩,就越多人渴望自給自足的生活,背道而馳,歸隱山林。實際上,現代的隱士不僅沒減少,反而近年來人數激增,導致陶淵明的老家終南山都快被擠爆了。
GIF/11K
2014 年,法新社一篇《中國的高山隱士尋求通往天堂之路》的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有 5000 多位全國各地的修行者來到終南山隱居,其中不乏一些高官、富豪。中國經濟數十年的迅猛增長已催生出龐大的中產階層,其中一些人正公開質疑物質主義價值觀。」
AFP.com終南山尋找水源的道姑
AFP.com山洞中打坐的道士
AFP.com懸崖邊吹簫的老道
這些終南山隱士們大多遵循著古代的隱居方式,在沒有網、沒有電的高山上自己搭建住處,自己種蘿蔔,土豆,白菜,吃松子,嘗野果,過著清修的古代人生活。
不過,這種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沒啥要求的隱居方式早就不流行了。陶淵明之所以名流千古,不是因為他受挫之後辭官隱退,而是因為他在隱居的時候寫詩、採菊,把枯燥的田園生活過出了情趣過出了美。只可惜當時沒有網沒有微博,要是放在現代,陶淵明肯定也是百萬粉絲的網紅一枚。
上山當農民,喂馬、劈柴、種花、養雞,一茶一飯都自己動手,遠離紅塵也能豐衣足食。你可以很精緻,精緻到把村裡生活過得比一線城市還小資;也可以很粗曠,但粗獷中又帶著高度現代文明的講究。
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型隱居方式,不僅看上去特別美,還特別文藝有情趣,比深山裡當無名隱士令人艷羨多了。
隨便舉出幾個回歸田園的人物,都是一大片粉絲,一片讚歎聲,比如微博上特別火的美食博主@李子柒和@野食小哥。
想必看過李子柒視頻的人都會被會懷疑這人是不是古代穿越來的。一襲飄逸的漢服,黑長直發,精緻的妝容,用一堆古時候的罈罈罐罐,做出精緻的古風美食,配上古風 BGM,就好像仙女下凡一般。
自己種花種菜,自己採集食材
用傳統方法製作各種美食
桃花樹下大口喝酒,透著金庸小說中的江湖氣
但她絕不是一個只會採花做菜的軟妹子,與外表形成極大反差的是,她其實是個手能提、肩能扛的女漢子,各種力氣活都不在話下,還是個能工巧匠。
手抻拉麵都不叫事兒
徒手造橋、造房子不在話下
看了人家做出來的成果,感覺我這種喝著隔夜茶水、吃著鍋里剩飯、連個西紅柿炒雞蛋都做不好的人真是白活了。
最主要的是,我們這種生活在城市裡、又懶又不努力而且什麼都不會的人,還沒有人家天天干農活的會打扮,沒有人家美...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她的視頻上線還不到三個月,就引來了數百萬粉絲,人氣趕超 papi 醬。
2016 第 50 周(12月5日-12月11日)美拍榜單,位居第二僅次於 papi 醬。
與李子柒精緻的畫風截然不同,野食小哥是半流浪、閑雲野鶴式的回歸自然。
聽說山泉水泡麵特別好吃 ,他就帶上拉麵和雞蛋,跑到大山中接泉水生火做飯去。
為了捕蟬在林子里蹲一下午,為了吃雞徒手去抓雞。
兢兢業業地捕獲食物、去採摘食材、去綠水青山的地方一個人沉默的生火做飯,再心滿意足、大快朵頤的吃掉。
小河溝里抓泥鰍
用最簡單的工具搭簡易棚子
用最簡單的工具做飯,鍋碗瓢盆都很糙
雖然不精緻,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上去就好吃
一個人沉默的吃飯,食材簡單卻不普通
和雞成為好朋友,但最終還是吃...了...
表面上看起來很糙,其實卻很精緻。在大自然中追求最極致的原始味道,這樣的生活是不是特別詩意特別美好?就像孤獨美食家所說,「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的填飽肚子的時候,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擾。毫不費神的吃東西這種孤高的行為,這種行為正是平等地賦予現代人的,最高程度的治癒!」
除了美食愛好者,還有一些植物愛好者、木藝愛好者也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乏 90 後、藝術家、音樂人。
陳茹萍,愛好植物的隱居人。
陳茹萍,26歲,央美畢業,因為熱愛植物手作,和先生一起選擇了深山村隱。
用六萬元親手製作的 300 平米的房子。
陳茹萍工作室製作的植物手作。
唐冠華,探索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並想要發揚光大。
image張楠在青島嶗山用廢品建立起來的「自給自足實驗室」
唐冠華夫婦的自給自足實驗:自己建房、發電、種菜、養雞、自製油鹽醬醋;納鞋、制衣、做皂、紡線、織布等。
唐冠華用竹子自製的馬桶、衛生間。
image張楠自製的自行車發電機。
喬小刀,一個歌手,真正的夢想是當個木匠。
GIF/388K
《消失的光年》創作者喬小刀自己手工製作的木房子。
GIF/982K
@喬小刀/微博
自主設計並製作的房車。
@喬小刀/微博各種各樣的山野小木屋。
@喬小刀/微博為了練手藝,喬小刀說他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找材料、撿垃圾。
他們可能都不算什麼世俗的「成功人士」,但都因為自己某一方面狂熱愛好把生活過都有滋有味。最主要是,動手能力強大到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到完美。
現代式的隱居脫離了荒野生存式的粗放,找一個小鎮,弄一點營生,有水有電、十公里內有超市,最好有網有 wifi,能錄視頻把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最好還能引發創業的靈感,難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回歸自然了。
「田園歸隱」「世外桃源」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與日俱增,據某周刊曾經進行的一項 1700 人的調查顯示,在 20 至 40 歲之間、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中,有 83% 的人有過隱居的念頭。
這種情況不止發生在我國,日本更是如此。
日本總務省調查表明,在居於城市的受訪者中,有 30.6% 表示願意移居人口漸減的鄉郊生活。20 來歲的受訪者中,高達 37.9% 希望「歸隱田園」,過像《小森林》那樣的生活。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大部分城市居民每天都在重複做自己擅長或者習慣的事情。吃飯有飯館、可以叫外賣,不用自己做也能吃到好吃的;穿衣有商場,無需自己做也能有好看合適的衣服穿......精細的社會分工無疑是最有效率的選擇。
但是人並非只有一面,社會分工把人切成了薄薄的一片,也許你烹飪寫作旅行都很喜歡,但你只能選擇一樣。你靠寫作賺錢,就勢必要犧牲烹飪的時間;你想要旅行,卻還是要努力寫作賺錢抽時間去旅行。花費在愛好的錢越多就需更多時間的工作,你也就被切的更薄。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曾經悲觀的說到,「如何能夠誠實地獲取生計並且有自由去從事自己真正的愛好,這個問題過去比現在更使我困惑,因為幸運的是,我已經變得麻木了」。
不要等到已經麻木了再去考慮「我應該怎麼活」的問題,或許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一條兩全其美的路呢。
不過,腦袋一熱扎進深山裡是絕對不可取的。如果你有隱居或者回歸田園的想法,首先你要先衡量自己有沒有以下能力——
農業技術、制陶、自製化肥、簡單的醫術、野外生存、木工、化學技術、冶煉技術、簡單的電路知識、發電設備、水處理設備、健康強壯的身體、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編製技術、制繩、織布、養殖技術.....
數一數,符合十個以上,那你還等什麼,趕快上山當農民吧!
GIF/1.1M


※12 個「人在家中坐,貓從天上來」的幸福時刻
※13 個本周熱圖,本來是想靠技術吃飯,沒想到,走歪了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黑歷史,成功就是要靠 99% 的努力!
※24 張食物照片告訴你,菜譜上說的都是騙人的!
TAG:微在趣聞社 |
※不當老闆當農民,腦卒中後他為什麼這樣做?
※農民把它當雜草,想不到現在卻被城裡人當寶
※大山這被農民用來當柴燒的它,你見過沒,城裡人可是有錢都買不到
※農民朋友們,集市上這五樣東西不要買,很多農民都上當受騙了!
※還想當鹹魚?現在你已經連農民都不如了!
※農民為什麼一直富不起來 都怪這「四難」!只有農民才能懂
※意外嗎?將來想當農民不容易!
※為什麼現在農民養的土雞,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原因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大棚蔬菜產量上不去?說明這兒出了問題!農民別不當事
※紅薯長得太大,為啥農民反而說不好?這是為什麼?
※農民不要做這三件事,否則會窮的吃不上飯!
※為什麼很多農民都不願意交「新農保」?原因無非這幾點,不划算!
※為什麼現在農民都不想讓自己孩子去當兵?其中原因太現實了!
※古代鬧蝗災餓死很多人,農民為何不吃蝗蟲充饑?我們想的太簡單了
※農民常年不在村裡住,為什麼還要把房子建得那麼漂亮,不可惜嗎?
※農民常說: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種「土豆」長樹上,農民見了不敢吃,卻不知是罕見的「穿山龍」
※農民當皇帝有多難?歷史上只有這兩人做到了!
※這才叫民宿,你那就是農民房
※當了一輩子的農民,他們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種地,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