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自公元386年至534年,共統治北方149年,是南北朝中北朝五個王朝中統治時間最長的政權,共有十五個帝王。北魏政權自建立起就連年征戰,在與十六國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領土,統一了北方,所以北魏的軍隊能征善戰,其武士的英勇也是著名的。這件陶俑即是北魏武士的真實寫照,表現了戰爭中的武士全身披掛戎裝的形象。是一種勇敢強悍的象徵。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件陶俑是鎮墓俑。主要依據是1975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魏墓中,有此類陶鎮墓俑出土,當時定為鎮墓俑。而呼市出土的鎮墓俑比這件俑高(三九五厘米),但基本容貌相似,動作也相似。按當時專家的意見,是北魏朝專事鎮墓的一種驅鬼的巫師俑。當然,這可能也是一種比較實際的推斷結論。且不論該俑究竟是武士俑還是巫師俑,其精美、高超的雕塑水平和傳神的藝術風格,都反映了北魏時期陶俑製作的水平。這種注重風格、注重細節的雕塑手法,將北魏的陶俑推到了一個極高的藝術高峰。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鎧甲武士俑 北魏 灰陶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這具武士俑目前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北魏軍隊的武士。武士頭戴尖頂兜鍪,身著鎧甲,甲片為長方形,雙眉隆起,兩眼圓睜,鼻大,唇厚,相貌雖然怪異,但並不猙獰,上衣為條形鎧甲長身,下身為寬大的褲子和高筒的靴子,兩臂左右平張,手臂壯實,雙手作握物狀,兩臂展開強勁有力。

武士俑,頭戴兜鍪,前額部有尖沖角,身穿明光鎧,腰束帶,扶盾而立,全身甲胄。下身為大口的袍褲,戰靴,身材魁梧,肩闊腰圓,雙眉緊鎖,兩目前視,其突出的一隻大手按住一隻到地面的大盾,另一隻手應為握長矛狀。這種持盾武士俑在北齊的墓中出土較多,其形制基本相似,只是有的盾牌上有裝飾性高浮雕圖案,有的沒有,突出盾牌是重要的表現形式。

北齊時期,北方戰爭頻繁,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都非常善於騎射,在軍隊中弓箭手成為作戰中重要的攻擊力量。為此,防護箭的盾牌和重甲就產生了。首先是大型的盾牌,漢代的持盾俑,其盾牌很小,主要用於短兵相搏時,防護對方的刀、槍,所以盾牌要輕、小、靈活。而北齊時弓箭已非常強大,箭的射程和殺傷力越來越大,所以大型的防護盾牌就產生了。這種持盾俑極有可能就是軍隊中專司保護隊陣的盾牌兵種。

另外,俑身上的明光鎧也異常厚重,前後都有保護胸背的圓護。當時這前後的圓護鏡,一旦受到太陽照射會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所以稱為明光鎧。該俑身上的鎧甲除前後護鏡外,還有護肩、護腰、護襠等非常實用的鎧甲,結實、有效,反映了當時軍隊中用於實戰的裝甲的發達。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持盾武士俑 北齊 紅陶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陶武士俑 隋 故宮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黃釉武士俑 隋末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這對武士俑頭戴圓頂兜帽,周邊下垂護耳、護頸。上身著明光鎧(前後均有),胸前縱束帶,左右各一圓護,右手原握有武器(現只留有一洞),左手曲臂下垂。從動作分析應是一枝矛(或刀)、一隻盾的武裝組合。此俑通身施黃釉。深目高鼻,二目圓睜,表情兇悍,除釉的部分外原有的紅黑色彩繪多已脫落。

隋代雖然很短,但隋代的陶俑極富特色,其代表即是這種有釉的人物俑,也稱隋青釉。這類俑出土和存世都非常少。其精細程度繼承了南北朝的風格,又體現了隋代統一中國之後的自信和漢文化在雕塑上的成熟。隋代施釉俑,一般為黃色和青灰色,釉面極薄,胎體非常白,但硬度不高。

據分析,這種釉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鉛,釉的顏色變化與氧化鐵和鎂的含量多少有關。隋代將陶胎施釉,並進行二次烘燒,對唐代三彩釉的產生髮展及二次烘燒工藝的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軍士立俑 初唐 灰陶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這對軍士俑也是唐代將軍俑、兵士俑中非常奇特的一對。這對俑,頭戴尖頂頭盔,從領口到雙肩有一支起的硬甲護住腦後及脖子、肩臂,身上沒有繁雜的甲胄,只有皮帶十字相交在胸口中央打一大結,窄袖口,一隻手叉腰,一隻手握兵器,雙腿叉開站立,雙腿外撇。臉部刻畫清晰,軍士為年輕的英俊青年,估計應為初唐時期北方兵士的真實寫照。陶胎堅硬,為山西地區出土。據考證,在唐代時,山西地區就開始用煤燒造陶俑,所以一些晉中、晉北地區出土的陶俑煤燒痕迹明顯。

這對陶俑,採用的是用木條架出人型,然後將模壓出來的兩片泥模對接,只在後背部留一小孔,使燒時產生的氣體能順利排出。另外,因為這對軍士俑為雙腿站立,雙腿為實心捏制,而上身的模無法形成大的模腔,所以在腿與袍的交接處有一模洞,達到對模時手能伸到腔內的目的。陶俑整體簡潔挺拔,陶質細膩,雕塑精道。是唐代軍士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將軍俑 唐代 紅陶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這尊陶俑和其他唐代將軍俑相似,鎧甲也基本一致,雙手前伸,一支手伸掌,另一隻手握兵器,

只是頭盔應是當時真正作戰的頭盔,頭盔在頭部中間成一突出狀而後上翻形成對頭部一圈的防護,

對制箭已十分發達的唐代,非常有效。這是這尊陶將軍俑的特別之處。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白陶將軍俑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陶俑戴尖頂反翻頭盔,身著軟甲,脖子上有圍甲,龍頭護肩,兩手前伸,胸部中央有十字型皮條扎帶,下穿帶花邊的裙甲,護腿為緊纏住小腿的鼓釘皮條甲,腳踏戰靴。整個陶俑和唐代其他將軍俑非常不同,首先臉部,高鼻、深目和一般唐墓出土的西亞胡人俑也有很大的不同,其次整個身上的甲胄也和唐代將軍的甲胄不同,加上為白陶模製,更加使之帶有神秘的色彩。

白陶在陶製品中最為稀有。白陶自春秋戰國時代就曾出現,以後歷代都有少量出土,但唐代最為盛行。白陶究竟是一種特殊地域的粘土,還是使用特殊工藝從一般粘土中澄煉的,目前學術界沒有結論性的說法。但一般講,凡使用白陶製作的陶俑或陶器都非常精細,往往是給皇室、王宮大臣所使用的,這點已被收藏界認可。

這尊白陶俑在運輸中,不慎斷裂,從中間斷開,在觀察內腔時,見沉積在內腔的土層隨著每年的乾濕溫差,形成極細的層次,像千層餅,也像樹的年輪。這些人為不可模仿的時代烙印,是分辨陶俑真偽最直接的證據。

驍勇善戰,古代戰役中的武士俑

唐代 風帽兵俑 灰陶 劉亞群藏品 源自《紫禁城》

這兩隻灰陶兵俑,頭戴風帽,身上穿明光鎧和裙袍,雙手在前胸抱握,估計是拿著長矛類兵器,大眼大鼻大嘴,雖為合模製作,但泥胎異常厚重,中間因合模所留的模腔很小。這對士兵俑應是當時駐守邊境的兵士的寫照。與長安、洛陽兩都附近出土的兵俑相比,這對俑衣著樸素,相貌敦厚。風帽更是抵禦邊關風沙的有效防護,這和在都市裡動不動就上重彩或鎏金的華麗陶俑形成強烈的反差。唐玄宗李隆基後期,各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其中像安祿山就私養軍隊。從裝備、表現手法看,這對兵俑應是當時某藩鎮私兵的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李學勤談青銅器研究的五個方面
從瓷器上的龍紋看明朝興衰
文藏關鍵詞 粉青釉
馬未都談龍紋|從瓷器上的龍紋看明朝興衰
文藏關鍵詞|粉青釉

TAG:文藏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少女戰士對戰日本武士英魂,戰鬥簡直太炫酷!
《星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中「盧克大師」變背鍋俠
《榮耀戰魂》玩家在星戰日化身絕地武士 手持光劍!
《榮耀戰魂》武林陣營參戰!「關公」決戰中世紀武士
貓武士&血族戰紀
血戰碧蹄館,明朝騎兵和日本戰國武士的較量
迪士尼研發新《星戰》AR遊戲?可否迎來真正絕地武士般的戰鬥體驗
《星戰:隕落的武士團》新演示 逃亡中的絕地學徒
《星球大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系統分析 善用原力以及反擊進行華麗戰鬥
「黑武士」、「紅男爵」,一戰主要參戰國王牌飛行員戰績
《海賊王》索隆才是戰勝凱多的關鍵,他將成為真正的「斬龍武士」
文永之役,忽必烈首次東征,蒙古大軍擊敗日本武士,為何主動撤兵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開創星戰故事的新時代
文永之役,忽必烈首次征日,蒙古大軍擊敗日本武士,為何主動撤兵
二戰時被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洗腦日本士兵,歇斯底里恐怖與瘋狂
大漢武士與羅馬勇士對決,一場精心動魄的比武
歷史上火槍對騎兵的首勝?《影子武士》里的長筱之戰靠譜不?
古代日本武士真的比中國軍隊厲害嗎?
抗戰時期,29軍大刀隊使用的抗戰大刀真是武士刀的剋星嗎?
日本古代還有女武士,地位低於男武士,戰敗後果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