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Richard Rogers+張軻+K.Michael Hays隔空對話:建築學的社會性

Richard Rogers+張軻+K.Michael Hays隔空對話:建築學的社會性

本期話題:建築學的社會性

專欄作者:何雅楠

專欄編輯:謝嬡雯

導 讀

建築學的社會性和建築師的社會責任,一直是充斥在建築界的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建築不可避免地與社會發生著深深的聯繫,但有時又被賦予了過於沉重的社會使命;建築希望通過自主的獨立美表達自己,但脫離了社會關係卻又無法獨善其身。下面是兩位哈佛學生對K.Michael Hays、Richard Rogers、張軻的採訪與剖析,通過隔空對話的形式,探討著建築學本身具不具有社會性,建築師需不需要有社會責任感,設計要不要意圖驅動社會改變

專 欄 作 者

4分鐘短視頻,總結了4句話

Architecture is all about social issues.

建築學需時時考量其社會屬性。

Social issue is not enough.

對其社會屬性的考量又並不足夠。

Design is the tool.

設計是產生變革的工具。

Architecture is related to all and needs all.

建築學關乎一切並依賴於合作。

這不是Michael Hays、Richard Rogers和張軻說出的,但是我和Ethan想讓人聽到的。這段拼貼採訪源於我在Harvard GSD(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一門課程,題為An Unsentimental Look at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Craft(建築與社會實踐的非感性研究)。主講人John意圖利用隔空對話的形式,客觀地通過建築及相關行業從業者之口,構建學生對這一議題的理解。我(MDes』19)與Ethan Levine(MArch 』17)兩人成組,題目確定為「Architectue, Architects, Design +Changing the World」, 確定採訪對象定為Richard Rogers,張軻,K.Michael Hays三人,分別代表學者與實踐者,西方與東方,民主與集權,美國、歐洲與中國。4分鐘足夠給出簡單直白的觀點,但絕不夠涵蓋這幾個月來的研究和幾小時採訪涉及的內容本身,所以有了下面的延伸和反思。

Richard Rogers 理查德 · 羅傑斯

2007年獲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代表作品包括蓬皮杜中心,勞合社,波爾多法院,威爾士國民議會大樓,千禧巨蛋體育場,蘭特荷大廈,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新航站樓,及倫敦希索羅機場新航站樓等。曾受歐洲多地政府委託為倫敦及巴塞羅那等歐洲城市規劃提供諮詢。1997年他受英國副首相之邀成立英國城市工作組(Urban Task Force)來研究英國城市復興問題。

「建築學,永遠關乎人道主義,關乎社會責任感,或者就像我常說的,永遠關乎政治。」

Richard Rogers 理查德·羅傑斯

建築師的人道主義是一把雙刃劍。2016年普利茲克獎頒發給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這件事引起了建築學界內不小的爭議和討論。2015年夏天當他被任命為2016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時,帕特里克·舒馬赫(Patrik Schumacher)就已表達過相關質疑。他擔心雙年展又會淪為左派鼓吹政治正確的宣傳工具,只關注為窮人造房子的道德意義而忽略建築學本質的探索及創新。事實上帕特里克·舒馬赫的擔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帕特里克·舒馬赫(Patrik Schumacher)臉書截圖

GSD在2016年秋季學期的第一個主題展覽是李翔寧作為策展人的中國當代建築展,主題是「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築」。在開幕之後的座談會上,有同學問到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獲獎的爭議以及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問題。李翔寧回應,「建築是一個基於實踐的行業。建築師的實踐技能要比社會責任感重要得多。如果你真想為社會做點什麼,別當建築師了,去當個人道主義者吧。」

Towards a Critical Pragmatism: ContemporaryArchitecture in China

「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築」展覽主題座談會

李翔寧對話朱錇、祝曉峰、王振飛、王彥、陸軼辰(從右至左)

有意思的是,羅傑斯恰恰是以建築師身份為起點,以政治參與為手段,生生活成了至少是他個人意義里的人道主義者。他現在的事務所,是由慈善組織完全持有,這意味著公司里的管理層都沒有持股權。 同時公司收益分配給員工、慈善組織和投資三方用途;工作兩年以上的員工有根據個人意願捐款給慈善組織的機會;拒絕接手任何軍方、監獄或者軍備製造公司相關項目。理查德·羅傑斯慈善基金財務情況

對於在英國實踐的建築師而言,迎合皇室成員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代表傳統意識與貴族階級利益的查爾斯王子曾多次公開譴責現代主義建築,多數建築師並不願失去潛在皇室客戶。而羅傑斯卻多次站在風口浪尖與查爾斯王子正面交鋒,真實地捲入並且主動進入政治鬥爭。

2009年,理查德·羅傑斯事務所在切爾西軍營遺址設計的522套住宅方案在進行兩年半之後被該土地所屬者卡達皇室所否決。這是一處超過150年都沒有向公眾開放的場地,理查德·羅傑斯事務所的設計意圖探索場地面向公眾開放的可能性,儘可能促進公眾參與。而卡達王子寫信給卡達首相,譴責羅傑斯的方案放在離克里斯多夫·雷恩爵士皇家醫院這麼近的位置「不合適」。而接替做方案的組織是查爾斯王子任主席的慈善組織「建成環境王子基金會」。羅傑斯認為這「絕對不可接受,是直接自己服務自己,並且違憲」。他公然在媒體上指責查爾斯王子「濫用權力」,並作為國會上議院工黨貴族申請對王子進行違憲審查。 這是一場皇室保守勢力和謀求公共利益的建築師之間的政治鬥爭。 這就是理查德·羅傑斯所說的,建築永遠關乎政治。

我在採訪前加上了這樣一題,問他作為2016年普利茲克獎評委之一如何看待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獲獎以及他所遭受的爭議。後來Ethan跟我商量把這個問題拿掉了,怕太敏感。我現在想想,羅傑斯無論怎樣回應,肯定會堅定地站在社會責任感陣營。而這種明顯的道德站隊一方面容易招惹對政治正確洗腦之嫌的反感,另一方面讓人質疑其動機純粹與否。

心理學常講每個人現在的樣子都與童年時的境遇有著莫大的關聯。理查德·羅傑斯從小有讀寫困難症,他在採訪中雲淡風輕,「你知道我有讀寫困難症吧,但那時候大家管我這叫笨。」說完淡定笑笑。曾經或仍是弱勢群體中的一員的人對世界往往有更多的同情心。當有強烈的同情心時,很難變得中立。理想中的建築師不會中立。但我仍不得不悲觀地視他為異類,是一個在不同政治體制下沒有普世借鑒意義的理想主義鬥士。

Zhang Ke 張 軻

2016年獲阿卡汗建築獎。2001年成立事務所「 標準營造 」。代表作品包括探索北京舊城四合院有機更新改造新模式系列——共生院、微胡同、微雜院;融入西藏景觀建築系列如西藏雅魯藏布江旅社、西藏娘歐碼頭,及上海張江諾華製藥研發中心大樓等。

「關注社會問題遠不足夠。如果我給你個比例的話,社會責任感只能佔30%,而剩下的70%,都在於設計,在於建築的創造。」

張 軻 Zhang Ke

採訪張軻前我同樣苦苦人肉了他一番。不像已在事業晚高峰的羅傑斯,張軻現有的有價值的成體系的媒體訪談或者傳記類文字不多,尤其是我們確定採訪他時他還沒獲阿卡汗建築獎。不過我格外關注到2013年張軻、柳亦春、陳屹峰、趙揚微信群對談集結的一篇文章,叫《演進中的自我》。其中張軻談到建築的獨立美(Autonomous beauty),他說,「建築獨立美(或自主美)的意思是,「如果實現的結果不精彩,你再有背景也沒有意義」。張軻強調的是這個建築一定要在設計和美上「為自己代言」(speak for itself),但他並未否定從建築的社會屬性入手設計。他說的是你在做設計時候一定要對社會問題有意識,有意識你到底在為誰做設計。但最終要落實到設計本身的好壞上來。正如他在GSD講座時談到微雜院時所說, 要利用設計來把社會關注有效化,來說服社區居民。不然那就是一個讓人悲哀的設計。 理查德·羅傑斯在採訪中也談到,建築是有人道關懷的能力的, 如果是好設計則能產生人道關懷,如果是壞設計反倒變成一種摧殘。

張軻在哈佛的演講微雜院 改造前微雜院 改造後

在《演進中的自我》張軻還談到,「老一代企圖證明及捍衛某些己有的價值觀來證明自己的地位,新一代更有興趣挑戰和尋找新的價值觀,同時不斷質疑自己。」對談中陳屹峰說到老一代的「包袱」比新一代更重。張軻也談到如果不讓老一代建築師做足鋪墊講述這些社會意義,「大家似乎就無法理解建築的精彩之處。」建築的自主美與強調其社會意義二者的分量在新老代際之間產生了分歧。張軻自認為是新一代。以他為代表的這一代中國獨立建築師,多數都是在中國國內完成建築學本科學業,之後又在西方主要是美國接受了建築碩士教育,經歷了西方建築體系的洗禮,回過頭來再去探索中國本土建築的詮釋方式。這一派建築師在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往往願意嘗試個性表達,接納多元化的價值觀,同時也由於在國外積累了資源而更易在國內接手某些項目,而不被老一代建築師承載著時代賦予的沉重使命感所束縛。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因為時代變化才容許新一代建築師有了探索和挑戰自我表達的可能。正如張軻採訪中所言,老一代講革命(Revolution),新一代講進步(Progress)沒有革命何談進步。建築自主美與其社會意義孰輕孰重在代際之間的差異,是文化的共存,也是時代的交接。

K.Michael Hays 邁克爾 · 海斯

1988年起在哈佛設計學院(GSD)執教,現任GSD學術副院長,建築理論教授,代理GSD建築系主任,同時也是設計研究學碩士項目( MDes )中批判性歷史保護方向(Critical Conservation)的負責人之一。曾發表關於漢斯·梅耶、路得維希·希貝爾塞默、密斯·凡·德·羅、彼得·埃森曼、伯納·德屈米、約翰·海杜克等建築師的學術評論。

「我並不認為建築能夠真正實現其自主性,只不過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有段時間它特別想要變得獨立自主。」

K.Michael Hays邁克爾·海斯

採訪張軻時一個重點問題就是關於建築的獨立美和建築社會屬性的衝突。他特意說,這個獨立美(autonomous beauty)的概念其實來自於邁克爾·海斯。建築學的自主性(autonomy),它的邊界(boundary)在哪,是個永恆話題,只不過每個時代又有新的爭辯意義。七十年代的時候,在歐洲和北美就已經出現了關於建築的自主性的討論。後來邁克爾·海斯把那個年代的關於自主性的討論總結為「自主性計劃」(autonomy project)。(見K. Michael Hays,「Twenty Projects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Discipline,」 Perspecta 33: Mining Autonomy,The Yale Architectural Journal (Cambridge: MITPress, 2001) 56 )

1984年,海斯發表一篇文章《批判性建築:在文化與形式之間》(Critical Architecture: BetweenCulture and Form)。其中講批判性建築把自己置於一個中間之地,在「既存文化價值立竿見影的再現性」與「抽象形式系統孑然一身的自治性」之間的境地(安太然譯)。他的入手點是一個理想的批判性的建築學應該具有的形態,而不是把建築的自主性與社會屬性簡單直白對立起來。

這種建築學的自主性和它的社會屬性的爭論流行於七十年代並非偶然。那個時期正值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建築學處於一種被侵蝕的境遇,已然成為一個由當時的建造技術和程式化需求左右的服務產業。這個時代再一次出現關於建築自主性與其社會屬性矛盾的討論,但轉變的是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建築學在資本及政治力量下的局限性。局促的現實愈發激發了自主性的理想討論。

在談及「自主性計劃」那篇文章中,邁克爾·海斯和勞倫勞倫·柯戈德(Lauren Kogod)也談到了七十年代時建築學自主性的討論,最終他承認,「我要明確一點,我並不認為建築能夠真正實現其自主性。只不過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有段時間它特別想要變得獨立自主。」採訪時他也說, 學者的意義在於提出社會理想,不在於實現它。

而討論的現實意義在於,隨著東方傳統工匠的概念被西方建築師的概念漸漸替代,其服務屬性逐漸被消解,卻又在工業化和資本化進程中不斷被重提。討論起自主性的意義在於為建築學提供一個安全距離,來應對外界阻力。這種清高的痴迷的對建築自主性的追求是不是可以被看成是, 建築學的價值在企圖脫離社會屬性的過程中,完成了其實質上的積极參与。

後 語

談論建築學與社會屬性的意義還在於提醒大家意識到建築教育和建築實踐的脫節。學校里關於「建築獨立美」或者說關於「批判性建築」的教育並未實現理想效果。首先,這種教育會培養出一大部分重視形式意義本身而主觀忽略社會屬性的設計師。這種忽略並非無意,而是以一種刻意的居高臨下的的態度,自認要維護建築學本身秩序和創新性,這對於資本力量而言是一種精緻而無用的自大。同時,學校里淺顯的城市調研和社會分析方法論完全不足以支撐年輕建築師來面對社會現實涉及的資本和政治。彭一剛院士在《建築空間組合論》寫,建築師是為有資產階級服務的。建築實踐處處受到資本和政治的限制,教育不談限制只談理想就會造成從學生時代理想主義過渡到建築實踐的水土不服,並不有利於建築師最終要達成的社會參與。

近年來國內建築市場對於國外建築師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各個城市也都在面臨舊城更新加強建設的問題。前些年建築學和相關領域的畢業生收入尚排在各專業榜首,建築學生還可以過著站在審美高地批判眾生的理想主義生活。而現實是,本來體面的建築行業進入了紅色討薪的時刻。當建築學整體面臨危機的時候,站在個體角度談個人能力是不公平的,談理想不談錢也是不公平的。這反倒是一個反思建築教育和實踐產業脫節的好契機。

有些設計院剛入職的新員工的工資2000人民幣/月,房租生活費自己倒貼,即使再有理想,人終歸是要生活的。無法承受這種高強度底薪資工作的人就只能選擇離開。這是不是對熱愛這個行業的人的不公,或者,是不是這個行業已經飽和到需要首先評判個人經濟條件再進行篩選了。而承擔著巨額經濟投入的海外求學學子,也逐漸呈現出轉行的趨勢,多集中在寫代碼和做投資。與其說這是被行業篩選的過程,不如說是 「自我篩選」的主動意識 。與此同時,建築留學需求有增無減,留學機構漸漸形成一個個海內外建築資源整合的小團體。從個體看,這是曲折的探索和成長。 從整體看,這是一個費勁周章的社會資本流動過程,很多資源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歷經消磨或者浪費。

這一切表示,我們建築教育的目的和環境都與今後的工作有著很大的脫節。而此時的社會現實將催促行業分工的迅速細化 ,建築諮詢,建築媒體,投資,技術,等等等等,我們似乎不再需要那麼多精英建築師。個人職業的定位及轉變發生在學校教育之外,建築從業者和教育者該怎麼應對這些問題,是這個時代留給建築界的現實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建築》 的精彩文章:

男士專用!女士止步!

TAG:《城市建築》 |

您可能感興趣

WA|CaSA科倫坡與塞爾波里建築事務所|Sinèrgics——社會性聯合辦公空間|共享辦公空間
中國歷史:社會性別分析的一個有用的範疇
社會中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
【民族史論】匈奴政權的社會性質
社會性語義符號
作為新興的社會性運動,已經入亞的電競離入奧還遠嗎?
社會性別視域中的法律平等觀
動物的真社會性與裸鼢鼠
第一種死亡:社會性死亡
動物園中的猩猩社會性與野外有什麼區別!網友大讚:能賺錢!
鬥魚挖人新招數,直接啟用黑社會性質團伙
烏鴉是鳥類中最聰明的,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
社會性別視角:殖民火星只是男權主義的又一例證?
濟寧破獲以閆現攀為首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團伙
蔣勁夫事件:公眾議題對社會性別不平等認知的建構
重磅!郭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團伙覆滅記
婚姻是真的面貌,不斷規範社會性別
社會性鄉建與情懷性鄉建
扮「警察」當「老師」?「社會性興趣發展敏感期」,家長要這樣做
章魚進化出複雜社會性,建立黑社會城市奧特蘭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