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佛如醫王,這味法葯你服用了嗎?
但能觸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我們今天要向佛學習,擁有慈悲和智慧,有了這兩點就符合《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兩足尊」,所有的佛都是兩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知法常無性」,一切法都沒有實在性、主宰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性的種子應該從緣起上去悟入。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所以你不必執著,不必糾結,你就沒有煩惱;性空緣起,你要去擔當、負責任。這種擔當、負責任是福慧雙修,因為有智慧,你沒有煩惱;因為有慈悲,你會擔當負責,兩者缺一不可。
明代的憨山大師曾經在南嶽留給嶺南弟子的十首詩中,有這樣一首:「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觸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分享一下:
「底事分明在己躬」,「底事分明」就是刨根問底,就是你要認識到事物的真相。「在己躬」就是你要親自去感悟和嘗試,別人替代不了。
《佛遺教經》中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葯,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佛如醫生,開了藥方,服與不服那不是醫者的過失,是我們自己的過失;佛也如嚮導,把這條解脫的路已經告訴我們了,走與不走那也不是導者的過失。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事物的真相,親自去感受,佛陀說的經典要躬身去實踐。
「不須向外問窮通」,不要向外邊去找。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向外邊找,但你的最終目的還應該是向內去找,通過外在來改變內在。如果通過外在,並沒有改變你自己的內在,那麼這是一個迷失。
所以,通過內在,去擔當外在;通過外在的歷事,訓練出離心、菩提心,改變內在,這是要內外結合的。
「但能觸處回光照」,就是當你面對現實的時候,你要迴光返照問自己:我的心有沒有掛礙?我的心有沒有執著?我的心有沒有煩惱?
「莫被塵勞困主公」,不糾結外在,你的心裡就自在了。主人公在哪裡?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主人公,不被外界所迷惑。(依教奉行,講好佛教自己的故事第二講)
——靜波法師
GIF/8K
點擊展開全文


※佛教說苦,我們可以消極面對嗎?
※學佛的圈子裡有這樣三種人,看看有沒有你?
※勿把佛法學成「加法」
※極樂寺精進佛七年齡放寬了!
TAG:極樂法雨 |
※仁清法師: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大醫王?
※佛法:藥師佛,大醫王,任何病苦來幫忙!
※印光法師:大醫王之法葯,又為治業之本
※名醫王鳳岐:穿鞋竟然這麼多學問,你知道嗎?
※印光法師: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
※南懷瑾老師說《藥師經》:佛是大醫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佛是大醫王
※你知道來自於公元十世紀末阿拉伯的醫王阿維森納嗎?
※頸椎病傷在全身,彝醫王建輝獨創特效推拿手法幫你搞定
※印光大師:大醫王之法葯,又為治業之本
※最靈驗的無上醫王:藥師佛
※古代言情小說:逆襲醫王妃,前腳被渣男退婚,厲王后腳就把聘禮抬入府了,莫名其妙成了厲王妃
※毒醫王妃:雖然俊男美女很多,但要說最耀眼的,還是齊王和齊王妃
※古言小說:逆襲醫王妃
※中醫王常在主任教你預防百種疾病
※常年虛寒腹瀉,結腸炎應同時照顧脾腎——老醫王立忠青睞這一方
※大醫王之法葯,又為治業之本
※《極道醫王》看似邋遢的屌絲,背後卻有著這樣的驚人能力
※仙俠武俠小說:醫王
※原來「吃」才是中醫的精髓!大國醫王孟英的東方「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