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曾經笑傲歐洲的英國美食,如今為什麼那麼難吃?

曾經笑傲歐洲的英國美食,如今為什麼那麼難吃?

有一個很古老的笑話說,人生最大的苦悶,莫過於吃英國飯菜,住日本房子,娶美國老婆,拿中國工資。跟法國、義大利這些美食之邦相比,英國菜相當簡略,中飯用三明治、烤馬鈴薯就填飽肚子,而義大利人至少要花上半個小時來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

英國食物是公認的難吃,連英國人自己也時常自嘲。這是為什麼呢?

英國美食,曾笑傲歐陸

中世紀有這樣的慣例:當家長年老退休,不幹農活,兒子在繼承家庭的土地等財產時 ,要簽訂一份「贍養協議」 ,說明財產繼承的情況,協議中列有被贍養者應得到的「食物與飲料」一項 。

大宴賓客的中世紀英王理查二世

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夫·戴爾彙集了1240-1458年間141個村民家庭贍養協議 ,基本搞清個人的食品消費情況。 在埃塞克斯、薩里兩郡,人們食用的穀物之中,小麥的成份分別為73 %、 72%。而在其他郡, 人們更多吃大麥。主食之外,還有扁豆、蠶豆。在收穫季節,農奴們可以吃到麵包、 蘋果汁 ( 或啤酒)、 濃湯、 一碟肉,甚至還能吃到乳酪。

一位參加過百年戰爭(1337年 - 1453年)的士兵約翰·福蒂斯丘,來到法國後驚嘆於當地伙食的落後:他們(指法國平民)喝的是白水(而不是啤酒) ; 吃的是蘋果加黑麵包( 而不是白麵包);他們沒有肉吃,或許只有點肥油,都是從貴族和商人宰殺的牲口身上剩下的零碎。

通常觀點認為,英國脫離黑暗的中世紀,完全是因為海外掠奪、在亞非拉殖民。但經濟史學家希爾頓、奇波拉、坎布爾等先後撰文指出,英國中世紀的農業生產和技術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悲觀 。

在著名的工業革命之前,發生過一次農業革命,16世紀資本主義化經營的農場取代了過去的領主莊園,單位面積的勞動力投入降低, 但農業產量卻上升。

16至19世紀初,英國的麥子平均收益率遠高於歐洲其他國家

17世紀之後,不列顛本土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饑荒,直到近代,英國的食物豐盛程度仍超過歐陸。中等農戶每人每周吃掉2磅腌肉、蔬菜,2. 3加侖脫脂牛奶, 1磅乳酪,10. 5品脫淡啤酒。飲茶蔚然成風 ,即便是最貧困的英國人每年也要消費五到六磅茶葉。一個法國遊客在英格蘭鄉村農場發現,幫工動身去耕地前先要優哉游哉地喝口茶。

18 世紀末倫敦的肉類消費量(不包括豬肉和小牛肉)每人大約平均90磅。一位西班牙大使,在倫敦的菜市場逛了一圈後,驚嘆道:倫敦一個月賣出去的肉夠西班牙人吃一年了。1780年左右巴黎人每天攝入的熱量大約是2000卡,而一個生活水平較高的英國農民為2713卡。

既然食物這麼多,勤勞智慧的英國人民琢磨起怎麼把飯菜做得好吃。16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大量食譜開始出版,比如《自信與秘密的寶藏》定價為4便士,普通人都能買得起。

第一本英國食譜,誕生於14世紀末

這些食譜書強調要依據食物的具體特點,來選擇最適宜的烹飪方式。黃油配肉吃,不僅很有營養,而且對人的胸和肺非常有益。腌制的雞蛋營養價值沒有烤雞蛋高,煎雞蛋的營養價值幾乎為零。在烹飪的過程中,若撒上一點鹽或糖,那麼雞蛋將變得更加有營養。

由於古代的生理學知識欠缺,美食家作出了許多古怪的解釋,他們認為乳酪是 「胃的敵人」, 不易消化,必須配以鹽腌漬。水果要分情況,比如不能吃新鮮蘋果,因為它難以消化,食用後造成血液惡化。應該保存到來年冬天或第二年,如果食用之前,蘋果先烘烤一下,會更加利於人體吸收。有位叫埃利奧特爵士的食客講到,「質地越是粗糙的蘋果,越有利於人體健康,因為這樣的蘋果需要人反覆咀嚼,從而促進腸胃吸收。 」

18世紀晚期英國家庭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攝入

英國食物的三重打擊:清教徒傳統、工業革命和一戰

英國食物為什麼後來變得難吃,一大原因是宗教改革,加爾文主張信徒全心全意關注精神生活,拋棄肉體享受。羅馬教廷生活萎靡,吃喝嫖賭,因此改革者反對天主教。

英國內戰(1640—1649年)看上去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其中也蘊含了宗教鬥法。恪守清教徒清規的護國公克倫威爾,並沒有像大多數統治者那樣驕奢淫逸酒池肉林,而是將清教徒的一套規矩推向全國。

清教徒認為,生活應該刻苦努力,要戒斷無謂的享樂。於是,克倫威爾上台後,取締酒吧、賭場、劇院,提倡禁慾風氣。周末踢球的孩子也會遭到懲罰,罵人會被罰款,如果一直罵人甚至會坐牢。女孩子不能穿花哨的衣服,不能化妝,清教徒的衛道士會專門巡邏,發現女孩子化妝就會當場弄花她的臉。在這種環境下,大吃大喝自然更是不允許。

傳說克倫威爾連聖誕節都不讓老百姓過

18/19世紀的諸多福音派團體繼承了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演變為「維多利亞道德觀」——過分虔誠就迂腐了,過分享樂難免玩物喪志,紳士應當超然物外,只有腐敗的法國佬才沉溺於大餐。

真正給以英國美食致命一擊的還屬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生產力提高了,生活水平卻降低了。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集中,家常小菜根本無法滿足需求,食物變得粗製濫造。1810年罐頭髮明,迅速推廣至工薪階層。豌豆、牛肉、各種菜肴全部煮成糊狀塞進鐵罐子里。

雖然罐頭難吃,但保質期更長。其他種類的食品也走向工業化、商品化。在農業社會,麵包、酒類很多由家庭自產自用, 19世紀中期,曼徹斯特僅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麵包,家內釀酒業從1815 年以後走向衰落,1850年,家內釀酒產量只佔總產量的1/7。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罐頭食品

工人階級忙於生產,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自己做飯。炊事需要一個廚房,15世紀時候,農民的住房非常寬敞的,一般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積在70- 90平方英尺(大約相當於8- 11平方米),超過200平方英尺的情況並不少見。戴爾評價說,這樣的人均居住面積超過中世紀的南歐。家庭主婦有充裕的空間儲藏蔬果、烹飪美食。

城市化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多數平民住的都是廉租房、臨時旅館。這些住宅,牆麵灰塵滿布,屋頂潮濕,空氣不流通,租客每晚與蟲類作伴。低檔臨時旅館每間屋子有4張、5張、6張床不等,能容納多少就擺多少。每張床上睡4至6個人,工業革命中期至少有一萬人住在這種房子里,連住都困難,做菜就更不可能了。

但是,工業革命的洗禮並沒有完全葬送英國美食,其實在19世紀到一戰前,英國的貴族和上流階層依然注重吃。大戶人家都有專職廚師,用的食材都來自歐洲各地,極盡奢華之能事。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愛國的英國貴族和上流人士率領自己的家僕,奔赴前線,很多人一去不復返。由於缺乏人手,加上戰爭的封鎖,很多食物原料無法從歐洲大陸獲得,導致複雜而高檔的英國美食,紛紛從上流階層的菜單里消失。

一戰中,英國貴族傷亡慘重,導致很多美食失傳 /York Press

真正的黑暗料理登場了

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艱苦的日子來了,大英帝國的美食徹底淪亡。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反抗德國法西斯,1940年1月政府實施配給制。

食品不是想買就能買,肉食,火腿,糖,黃油,果醬等等,由食品部統一採購,然後分配給1400個地方食品控制委員會。至於糖果、茶葉和咖啡,配給量幾乎是零,戰爭期間出生的英國孩子小時候沒有見到過香蕉。

生活雜誌建議人們用酸奶代替乳酪,用土豆泥代替麵粉,用蔬菜粉代替水果,用香草加人造黃油代替奶油。屠宰場殺掉馬匹並加上「牛排」的標籤上市出售,食品部長烏頓男爵號召民眾,炸肉餅里不放牛肉、做蛋糕不加糖,喝茶不放茶葉。

二戰時,英國食物實行配給制 /Reader"s Digest

戰爭結束後,在選舉中擊敗丘吉爾的工黨延續配給制,希望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直到1954年肉類依然屬於配給物。1947年10月政府從南非進口上百萬聽杖魚罐頭。杖魚是一種極其兇猛的熱帶魚類,嘶聲如蛇,利齒似犬,唯一的營養學價值是富有蛋白質。

英國之所以進口這種食物,是因為南非願意接受用英鎊結算(二戰後,各國普遍用美元進行貿易)。杖魚上市後,先是被當作稀奇食材熱賣,後來人們無法忍受怪味,餵給貓吃了。

政府還從南非進口了鯨魚罐頭,裡面伴有牛肉,廣告宣稱其「口感濃醇,與真正牛排無二」。有些食客對鯨魚肉大感新奇,食指大動。第一口鯨魚肉還能接受,但是再多吃上幾口,牛排的味道就會被一股極其濃重的魚肝油氣味所掩蓋。

令歷史學家感到意外的是,工人階級在戰爭期間,健康與體質得到了改善,1945年後兒童身高明顯有所增長。食品配給制在施行過程中公平而有效,無論是窮人還是富豪,都領取到等量的蛋白質與澱粉。

古典自由主義的發源地英國,也曾短暫地共產過 /BBC

英國各地的公共食堂到處開張,雖然菜式單調,份量有限,但保證了基本的營養。校內午餐得到了極大發展,孩子們可以領到免費的牛奶、新鮮橙汁和鱈魚肝油。學校可優先分配到大米、 豆製品、 燕麥、可可粉、 乾果、 蛋製品。年齡14歲以下的兒童獲得了疾病免疫能力,死亡率下降了4.88%,在一些貧困地區,也見不到面黃肌瘦的孩子。

這恰好體現了英國食物最大的特徵,沒有奢華的菜式,但實用,恰如英國人低調務實的民族性格。也正是這種清教徒精神,促使了工業革命,讓英國一度成為雄霸世界的帝國。這種清教徒精神,也曾遠渡大西洋,塑造了現在的美國。

更重要的是,英國食物雖以「黑暗料理」著稱,但好歹讓人吃得放心,這一點,有些飲食大國花了五千年也沒有做到。

參考資料

Joan Thirsk (2009). Food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Phases, Fads, Fashions, 1500-1760. Bloomsbury Academic.

Andrew Marr (2009). The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Pan

Jeremy Black, ed., (1991). Culture and Society in Britain 1660 - 1800.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D. C. Coleman (1975). Industr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M·M·波斯坦 (2002).劍橋歐洲經濟史(第一卷):中世紀的農業生活. 經濟科學出版社

馮雅瓊 (2016). 從食譜書看近代早期英國的飲食觀念. 經濟社會史評論.

郭愛民 (2006). 農業革命前後英國普通民眾生活水平之比較. 北方論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不小心愛上了女上司,該怎麼辦?
嗑藥找靈感,泡妞寫論文,一覺醒來得了諾貝爾獎
出軌嫖娼收乾女兒,被捧上神壇的才子其實是渣男
香港殭屍片鬼父,被傳女鬼纏身,一生未娶
撒潑打鬧,抓傷工作人員,你這麼做真的是為了孩子?

TAG:牛人班 |

您可能感興趣

這特么是英語?剛來英國的你,真的聽得懂英國人說啥么?
來自英國同學的嘲諷,澳洲大龍蝦啥味啊?網友稱:其實我也沒吃過!
中國小吃席捲倫敦街頭,這還是英國嗎?網友:厲害了我的中國菜!
英國非要當出頭鳥,惹怒俄羅斯?這下美國也幫不了他
古歐洲歷史中,英國皇室為什麼都希望後代都是男的?
倫敦街頭滿是中國小吃,這還是英國人嗎?吃煎餃居然淋上辣椒油
幹什麼不好,非要招惹俄羅斯,英國這下在敘利亞吃大虧了
在這件事上,紐西蘭趕超英國美國!可是,沒人笑的出來……
乾隆下的這道聖旨,英國國王先是不解,後來笑掉大牙!
英國人評出這幾道好吃的美食,還有一道是中國的美食
這種食物,美軍難以下咽,英國人當奢侈品,親友來了才能吃!
英國人去「倫敦」還要辦護照,這是真的嗎?
英國航母出現問題,卻是因為美國這個承諾,如今處境尷尬了
國外的空氣又香又甜,為什麼英國的年輕人卻這麼不開心?
英國大廚教英國人做「中國菜」,網友:這都是什麼鬼,沒眼看!
英國到底為什麼也來打敘利亞?梅姨說我們有正當理由!
黃琳茜×英國倫敦:如果你厭倦了倫敦,那你就厭倦了人生
為什麼英國要脫離歐盟呢?
因為它?英國被美國趕跑,蚊子表示這鍋我不背!
英國人太胖,專家建議吃中餐?我們的飲食法則竟然這麼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