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全市供應700萬根油條過春節
即使是在年味已經變淡的如今,每到春節前人們還是有很多準備工作,比如買票回老家、訂年夜飯、理髮、買新衣服、準備壓歲錢、購買走親訪友的禮品、買鞭炮等,其中看起來比較繁瑣的採購工作,其實很容易完成,大多數商品都可以在超市中買到,而且幾乎不會出現斷貨的情況。
時光倒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今這種「想買什麼就有什麼」的日子其實是難以想像的。那時候,為了滿足市民春節期間需求,政府甚至需要專門制定春節市場供應方案。
天津市檔案館中保存著與春節供應相關的兩份檔案,分別是天津市第二商業局的1958年春節市場供應方案和天津市第三商業局的1960年春節供應安排方案。這兩份方案對飲食服務市場供應、煙酒供應、日用雜品供應等做了詳細的安排,並明確了組織領導,提出了具體要求,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市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特點。
二商局1958年春節市場供應方案
那時不僅是副食品供應緊張,麵粉也不夠吃,特別是1959年到1961年,糧食產量下降,每人每月面粉的供應量只有30斤左右,全市都在提倡「瓜菜代」
在第三商業局的1960年春節供應安排方案中,明確提出:「保證市民除夕吃上素餡餃子,初二吃撈麵,每人供應餜子二個,共700萬個。」
孫振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末,他告訴記者,天津有句話叫「沒有餃子不過年」,「除夕晚上,一般吃肉餡餃子,說是肉餡,但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特別是1960年左右,肉的供應量很少。除夕吃完肉餡餃子,一家人還要一起再包一頓素餡餃子。聽父輩、祖輩人講,吃素餡餃子是取『素凈』之意,是希望來年平平安安的。素餃子的餡和初二麵條的鹵里,有的人家會放餜子。」
孫振說,在那個年代餜子這種食品可以算是「奢侈品」,小孩子見了會饞得流口水,但誰家的孩子也不敢偷吃,因為肯定會被「暴打」。
供應方案顯示,那時過年的物資需要憑「證」領取。孫振說,那時不僅是副食品供應緊張,麵粉也不夠吃,特別是1959年到1961年,糧食產量下降,每人每月面粉的供應量只有30斤左右,全市都在提倡「瓜菜代」。
「瓜菜」大家都知道,那「代」是什麼呢?
「代,指的是『代食品』,比如農作物的秸稈、野菜等。我記得當時有一種人造肉,口感不錯,但並不像真的肉那樣扛餓。各家的白面基本都不夠吃,一般會給孩子或者壯勞力吃。為了吃上一頓過年餃子,我媽一般提前兩個月就開始計劃每個月應該節省多少,以保證過年時有足夠的面、油、蔬菜等用來包餃子。那真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年夜飯。」孫振說。
三商局1960年春節供應安排方案
因為大量市民會集中在春節前洗澡,所以節前浴池的接待量往往超過其最大承受能力。據天津市檔案館的館藏資料顯示,1959年的春節前,10天內有85萬人次洗澡,1960年預計為104萬人次
除了準備食品之外,將自己收拾一新也是過年前的一項重要事情,比如買新衣服,還有理髮、洗澡。
據今年83歲的常豫田老人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洗澡不像如今這樣方便,特別是在冬季,取暖條件不好,即使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也不願在家裡洗澡,因為太冷了。
「有些人家,自秋天天涼後就不再洗澡,一直等到過年。對於這些人來講,年前洗澡不是為了講究衛生,而是他們覺得,洗澡和穿新衣服一樣,表達了對萬象更新的期待。」常豫田說。
因為大量市民會集中在春節前洗澡,所以節前浴池的接待量往往超過其最大承受能力。據天津市檔案館的館藏資料顯示,1959年的春節前,10天內有85萬人次洗澡,1960年預計為104萬人次。
常豫田說,在新中國成立前,澡堂基本是為男性而開設的,只有很少的浴池有女賓部。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更多的澡堂有了女賓部,但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到澡堂洗澡的仍舊多是男性。
資料顯示,據統計,當時預計在1960年的春節前洗澡的104萬次市民中,女性顧客有20萬人次,「以現有設備加上男盆女用,10天可供15萬人次,尚差5萬人次。」為此採取的措施是增加78個女盆,儘可能利用一切旅館客房盆堂,同時向浴客宣傳快洗、洗好、騰座,以提高利用率。
天津人講究正月不理髮,所以春節前理髮的人,可以說是「海了去了」。
1959年的春節前,10天理髮人數為100萬人次,1960年的預計人數是124萬人次。按照節前每位理髮師每天理髮25人次計算,當時的服務能力是112萬人次,尚差12萬人次。
根據情況,當時採取的措施之一是「理男女發的技師要互相學習,每人掌握兩技,哪裡忙突擊哪裡」。常豫田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外理髮的大多是男性,所以絕大多數技師都能為男性理髮,所謂的「互相學習」,就是讓更多技師學習如何為女性理髮。
這份資料對於各種事項的規定非常細緻,比如在春節的理髮方案中,為減小門店壓力,規定理髮師要按照要求「走出門店」,走街串巷去理髮,並且與工廠、學校等進行預約理髮,並細緻規定了「外出理髮所用顧客的水電設備必須考慮價格問題」。
對於春節期間的加班者,方案中規定了詳細的補償措施,如「事後能放假的一定安排補休,否則應發加班費,凡由門市部經理批准在夜間九點以後加班工作並超過工作時間兩小時,各店必須為員工準備夜餐」
如今過春節,商家紛紛打出「春節連市」的廣告,而仔細看過這份檔案就會發現,其實早在1960年,有些行業就開始「連市」了。
比如切面加工戶,為了保證市民吃上「初二的面」,切面加工戶「在初一、初二應全部連市」。
對於春節期間的加班者,方案中規定了詳細的補償措施,如「事後能放假的一定安排補休,否則應發加班費,凡由門市部經理批准在夜間九點以後加班工作並超過工作時間兩小時,各店必須為員工準備夜餐」。
「天津人的家庭觀念重,對春節看得也重,只要有可能,就一定會克服各種困難回家吃年三十的團圓飯,但是那時候被安排加班的員工,很少有抱怨的。我父親當時在理髮店工作,他主動要求加班,為的是讓店裡的年輕小夥子回家團圓。」常豫田說。
澡堂業也是春節加班比較多的行業,澡堂業在節前開始加班,臘月二十九晚上要一直營業到無人洗澡為止。就連照相業也有規定,初一至初四全部連市。
「那個年代,照相被看做一件大事,去照相的人,甚至會產生很強的儀式感。現在智能手機隨時都可以照相,而且照片大多以電子版的形式保留,並不洗出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我還是覺得,每年照一張全家福,洗出來放在相冊里,老了看看,那種略帶斑駁的黃色能帶給人無盡的回憶。」孫振說。
這份檔案涉及的均是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除上述行業外,還有煙酒、日用品、旅館等。在老人們讀來,每一項規定都能喚起他們對當時生活細節的回憶,同時也促使人們更珍惜如今物資充盈的生活。
本報記者 李寧
圖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馬未都、白岩松、嚴歌苓告訴你讀書的意義
※徐悲鴻弟子戴澤:95歲高齡從未停止創作
TAG:城市快報快悅讀 |
※2018年入50萬,油條技術配方,大揭秘
※80歲老爺爺把油條這樣做,5元一個,一天賣出1000多元!
※老頭賣「怪早餐」1個6.5元,鴨蛋黃,肉鬆,油條隨便搭,1早賣出300個!
※一場4:0轟出第3支降級隊!保級老油條30戰僅1勝難逃厄運
※90後夫妻棄醫擺攤賣油條,年入30萬!網友吵翻…
※28年的油條齡,第1次見到「它」,10元1根,送我都不敢吃,你敢嗎
※29歲小伙每天2根油條吃了5年,查出腎衰竭,醫生這樣解釋!
※大爺街邊賣「神奇」油條,3元1根,一天賣300根,供不應求!
※三十年前一根油條就能換到的蟲草,現在身價翻了2000倍
※《懲溺》by油條麻籽粿-9-10
※被伊利實名舉報的前董事長鄭俊懷 40年前賣油條就月入2萬
※12歲入宮當太監,慈禧一雙鞋被賣到50萬,建國後大街賣油條
※中國油條走進美國高檔餐廳,一根14.99美元,老外徹底被征服
※年俗年味系列之(05)炸油條
※吃過100多根油條,第一次見「綠色」的,5元一根貴不貴?
※《藤蔓》by油條麻籽粿-9-10
※65歲大爺路邊現做「另類油條」,5元一根遭瘋搶,我一次買了20根
※驍龍710和驍龍855哪款處理器更受歡迎?「老油條」這樣做!
※70歲大爺街頭賣「豪華油條」一早上只賣300根,出攤一小時就被搶光
※他12歲入宮當太監,慈禧一雙鞋被賣到50萬,建國後卻在大街賣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