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錢存外國銀行 看著大清滅亡:一則清朝官員轉移資金到國外的故事

錢存外國銀行 看著大清滅亡:一則清朝官員轉移資金到國外的故事

最近讀清代人的筆記,讀到一則有趣的故事,很耐人玩味。

清朝末年,政府財政困窘,內閣想了個發行公債的辦法,用政府的信用做擔保,希望能募集一點資金,舒緩一下緊張的財政。

公債發行以後,內閣號召官員們帶頭購買,畢竟王朝興亡,對這些吃皇糧的官員們來說,更加利益攸關,想來官員們一定會是踴躍為政府分憂的。

結果怎麼樣呢?官員購買國債的「應者寥寥」,官員為了哭窮,少買或者不買國債,上演了賣馬、賣房子的鬧劇。晚清巨貪,朝廷重臣,慶親王奕劻,為了哭窮,就上演了一出賣馬買公債的活報劇。

真的清廉到要賣房子買公債的程度嗎?

實際上,這些富可敵國的王公大臣,鐵帽子王爺,早就把錢財轉移到國外,存到外國銀行去了。據當時內閣調查,大清官員存到外國銀行的現銀就有六千萬兩之巨,要知道,清末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一千萬兩。

筆記作者感慨:聚斂所得者如彼,乃裝窮如此,效明末諸臣拍賣破爛桌椅之手段,民安得不困?國安得不亡?

貪污這麼多,還這樣裝窮,和明朝亡國之君崇禎要大臣捐款籌措軍費,大臣哭窮拍賣破爛桌椅敷衍皇帝竟然驚人的相似,老百姓怎麼不窮困,國家怎麼會不滅亡?

歷史驚人的相似,明朝末年官員在李自成大軍逼近京師,朝廷就要滅亡時候的表演,就更耐人尋味了:

1644年,農曆甲申年,大明帝國走到了最後的關頭。軍情緊急,李自成已然兵臨城下,民間百姓家底早已被搜刮一空,軍餉沒有著落,為了保障前線供給,崇禎只是指望早就撈滿荷包的王公大臣們放一點「血」,幫忙籌措點軍餉續命。

崇禎帝苦苦哀求官員出錢發餉禦敵,為了樹立榜樣,崇禎讓國丈周奎帶頭捐10萬兩銀子。崇禎原本胸有成竹,老丈人肯定會深明大義,他是國丈,與大明皇朝的存亡休戚與共。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周奎一聽要「放血」,就哭得像死了爹娘一樣,說什麼「老臣安得多金?」,還說家裡窮得只能買發霉的米吃,一口咬定只能捐1萬兩。崇禎是個心軟的人,但他認為,1萬實在太少,這個榜樣樹不起來,怎麼說也得2萬。

眼見躲不過去,周奎便進宮向女兒求援。周皇后立即拿出五千銀子,勸父親要深明大義,為大臣們作出表率,挽救大明的江山社稷。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周奎竟然將大明王朝救命的錢也雁過拔毛,只捐出3000兩,自己還乘機扣下2000兩。

據統計,等著銀子救命的崇禎,在最後關頭所倡導的「捐銀助餉」活動,僅募得區區二十萬兩。而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後,以行刑逼供等各種手段,就從那些皇親國戚、太監百官家裡弄到七千萬兩以上的銀子。

官員窮嗎?還是以清光緒朝為例,那個滿口「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愛國口號叫的最響的戶部尚書立山,其人掌管管錢的戶部,結果是富了和尚窮了廟。

朝廷窮的幾百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來,他自己呢,集聚了巨額的財富,光是朝珠就有365掛,品級最差的的也要千兩銀子以上,這個立山大人,平時除了忌辰外,每天一掛朝珠換著戴,從不重複。他家裡藏的古玩,據估計就值三百萬兩。

這些大臣們抱定了「江山是你崇禎的,銀子是我自己的,亡的是你大明,我荷包可不能吃虧」的想法,所以,寧可最後被李自成,被義和團收去,也不願稍微出點血救助一下他們喊得山響的效忠的朝廷。

所以才會有錢存外國銀行,看著大清滅亡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馬爾他銀行遭遇網路攻擊,黑客將資金轉移到國外
外媒:一場財富大挪移或正在靠近,大量資金或將緊急湧入中國避險
中國吸引大量人才和資金,那些很早移民國外的富豪,想回來卻很難
德國隊世界盃踢假球?巨額資金轉入德國隊賬戶,國際刑警已介入!
資金外流管制下,中國人在美國買房如何匯款?
又一國產巨頭撤離美國,帶回資金上千億,更大的損失還在後頭
外國人:中國是個迷人的國家,西方漂亮女人:攢足資金去中國體驗
此人是開國將軍,一生清廉無比,離職後為祖國留下七千萬資金
國外上億美元資金鏈注入緬甸房地產市場,是好是壞?
中國嚴打資金外逃,海外華人匯款路被堵死,房價恐暴跌!
美元荒變色預警信號已經浮現,大量國際資金正在湧向中國
一則消息大跌眼鏡,敘利亞叛軍收大筆資金,背後金主讓俄國卻步
澳信中國再曝新消息!負責人秘密轉移資金,血汗錢找誰討還?
中國買家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撤資後,外媒:更多資金湧入中國市場
外媒:中國擴大信貸力挺經濟增長,大量資金將流向哪些領域呢?
中國這一「無人區」領域,迎來重大機遇,已獲國家大手筆資金援助
新中國最大銀行資金盜竊案首犯自美回國伏法,其妻3年前被遣返
武裝分子襲擊俄軍基地,行動屢屢失敗,藉此獲得外國資金支持?
中國發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美元債券,國外資金大量湧入中國
美國資金或開始掉頭大撤離,中國錢已經到了價格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