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版的《兵臨城下》,為什麼讓我們許多中國人都淚如雨下?

古代版的《兵臨城下》,為什麼讓我們許多中國人都淚如雨下?

呂海峰

話說,在崇禎皇帝自縊景山之後,明朝對於清朝的抵抗就已經幾乎微乎其微了,很多地方包括很多大城市,甚至在清軍還沒有趕到的時候,就已經早早投降了。然而,儘管如此,當時卻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明朝小官,在江陰這個小地方上演了一部古代版的《兵臨城下》,最後,直到戰死也沒有投降滿清王朝。而他這種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則讓我們很多中國人都淚如雨下。

首先,對於我們大明朝的子民來說,那真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時代。幾十萬的明朝大軍,就像一群沒有頭的蒼蠅,始終難以對清軍形成一個有效的防禦,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一潰千里。而人家清軍呢?卻是「氣吞萬里如虎」。但是,正是這樣一隻在當時中國所向披靡的鐵軍——清軍,卻在一座小小的江陰城下,不得不停滯了自己前進的腳步,而這一停就是整整八十一天。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正如根據古代作家——韓菼的《江陰守城紀》中所記載的一個場景:「在一次激烈的攻城戰中,有個滿人大將自恃自己勇猛非凡,身上還穿著三層甲,手裡舉著倆把刀,親自登上雲梯,殺上了江陰的城樓,執刀亂砍。然而,城上的明朝守軍卻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於是,有人喊道:「刺他的臉。」眾人馬上紛紛刺其面,其中,一湯姓童子,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子墮落城下。清兵齊來搶屍,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兵又傷亡千餘人。」顯然,這個所描述的場景,足以說明,清軍的這場江陰攻城戰,當時戰鬥的激烈程度,堪比如今的「好萊塢大片」。

此後,由於攻城的清軍元帥突然覺得要想最終佔領這個小城,必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於是,他就派人到城中與守城的將領——閻應元協商談判,並許以「高官厚祿」。然而,閻應元卻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始終不為所動,並大聲說道:我等大明百姓豈能甘當大清朝的亡國奴?於是,清軍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再度出動重兵對這座小城發起攻擊。最後,又在死傷了數元大將、上千人馬之後,才徹底攻佔了江陰小城,然後,對這座小城又進行了一場報複式的大屠殺,才算完事。而守城將領——閻應元則最後英勇戰死。

顯然,江陰城雖然最終還是陷落了,但是,清軍也在這裡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而這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讓我們很多人感動的民族英雄——閻應元。(呂海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呂海峰專欄 的精彩文章:

這位明朝的小吏,為何能讓強大的清軍都感到膽戰心驚?
德軍為何要對這個小島進行慘絕人寰的屠殺?
李自成如果聽了這位謀士的建議,他還能敗出北京城嗎?
老呂神探:封建王朝的這位皇帝,為何不尊孔子信上帝?
老呂神探:明朝永曆皇帝朱由榔為何最終會選擇逃亡緬甸?

TAG:呂海峰專欄 |

您可能感興趣

敵人就要兵臨城下,他竟然讓胡宗南當了一回司馬懿
明朝拒絕和蒙古人做生意的後果,直接兵臨城下!
德軍兵臨城下,斯大林還敢紅場閱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人與人總是有差距 貧富不均的天賦與愛情—《兵臨城下》
敵軍兵臨城下,皇帝卻對大臣說:愛妃想要打獵,朕必須陪著她
敵人已經兵臨城下,猜猜蘇聯領袖做了什麼?真是太英明了
吐蕃兵臨城下,大唐是如何死守陝西的?
此人受建文帝大恩朱棣兵臨城下時,他卻對家人說:要看好家裡的豬
兵臨城下!只有這一個國家「亮出家底」幫助了敘利亞,不是普京!
叛軍兵臨城下,總統頭戴鋼盔抄起AK:你們都走,我自己上!
千萬別被《兵臨城下》給騙了,現實中的瓦西里可能比電影還要出色
這個皇上因為他下藥毒死了王妃,導致大軍兵臨城下,而他的兩個護國大將卻棄他而去
清軍兵臨京城,明朝百官的表現竟不如一個太監,讓人心寒
他是國家第一猛將,敵軍兵臨城下,皇帝卻說:只能給你500新兵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卻忙著厚葬已死多年的魏忠賢,只因一句話
敵人已經兵臨城下,領袖卻仍堅持閱兵?事後才知道真是太英明了!
太平天國後期清軍兵臨城下洪秀全竟下達這樣的聖旨,豈有不敗之理
李自成兵臨城下,進京前:給我塊地,我幫你打清兵,崇禎:不行
兵臨城下,堅持希望
真英雄也!面對德軍的兵臨城下,斯大林說一步也不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