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恐襲12人被傳訊,英當局被指反恐政策失誤
倫敦,英國首都6月3日晚上再次慘遭血洗。三名男子先是開卡車撞進人群,後持刀在在街頭瘋狂砍殺。迄今為止,襲擊至少導致7人死亡,48人受傷,其中有包括法國人在內的多名外國人。
本周一,英國當局針對倫敦恐襲的調查繼續進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事發當晚承責。這是三個月以來英國第三次遭受恐襲;幾天之後,即6月8日,英國將舉行立法選舉。
反恐政策失誤?
周一上午,英國首相梅宣布將安全警報提高到「嚴峻」級別,也就是「非常有可能」發生恐襲。5月22日曼城恐襲後,英國一度鳴響「嚴峻」級別警報。但梅首相27日將反恐警戒級別下調,沒想到數日英國再次發生恐襲,輿論紛紛指責梅決策失誤。另外,英國在野工黨黨魁柯爾賓(Jeremy Corbyn)指責首相任內政大臣期間減少警察人數。柯爾賓認為英國3個月三起恐襲與此有關,梅首相應引咎辭職。
英國警察在現場問訊目擊者
恐襲在英國本土策劃
就像之前兩次,「伊斯蘭國」於周六恐襲當晚宣布承責,稱這是對英國空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武裝干涉的報復。
恐怖組織通過Amaq通訊社宣布,本次襲擊由「一隊伊斯蘭國戰士」發動。英國官方認為襲擊「可能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倫敦都警察總署稱已經掌握三名襲擊者的信息,「一旦調查情況允許」將披露他們的姓名。
倫敦警察總局通過推特宣布:「倫敦橋和博羅市場事件在2017年6月4日0時25分被定性為恐怖襲擊。」英國交通警察稱,案件是由該部門的一名警員通報,該警員在襲擊中被刺重傷。
倫敦警察局長長Cressida Dick周一表示,過去三個月里「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英國發動的三起襲擊事件,基本上都是在英國本土策劃的,她認為英國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國內,而不是來自於海外。
假炸彈背心
悲劇發生在當地時間晚10點之後,歐冠杯足球賽決賽仍在進行,泰晤士河南岸倫敦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酒吧區觀看比賽的人群熙熙攘攘。
兇手先是駕駛一輛白色小卡車在倫敦橋上衝撞人群。襲擊時在現場的BBC記者Holly Jones稱,她看見一輛小貨車從市中心駛來,開向泰晤士河南岸,在撞向行人之前,「大概以時速80公里行駛。後來貨車突然右轉……」,「他們撞倒了很多人」,一位當時在現場的計程車司機說,「後來,三個男人下車,在附近的博羅市場拿長刀瘋狂砍人」。
也許是為了加劇民眾和警方的恐慌情緒,兇手皆身穿炸彈背心;事後警察發現背心上的爆炸裝置是假的。
事發後,附近地鐵站和道路關閉,酒吧和餐館關門清空,警車鳴警疾馳:人們幾分鐘前還在這裡狂歡,轉眼就成了血腥噩夢。諸多目擊者稱聽到兇手大喊:「為了安拉!」
法國僑民一死一失蹤
雖然警方聞訊後在8分鐘內趕到擊斃兇手,但恐襲已造成嚴重傷亡:7人死亡,48人受傷。死者中包括3名兇手和1名警員,另外3人中1人為法國公民。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消息,截至周日尚有36人留院觀察,其中21人「情況危急」。
倫敦警察總署稱,警方共射出50多發子彈,傷到一名路人。被恐怖分子砍死的路人中,有一名加拿大人、一名法國人,另有一名法國人失蹤。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安周一下午赴倫敦探望遇難法國公民家屬,並與英國外交大臣Boris Johnson會談。
英國特警隊搜查嫌疑地點
傷者中包括7名法國人(4人重傷)、兩名德國人、一名澳大利亞人和一名西班牙人。周一晚上,倫敦市民為遇難者守夜致哀。英國首相府決定,周二上午11點全國默哀一分鐘。
傳訊12人,兇手「突然改變」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稱本次襲擊源於「伊斯蘭極端主義的罪惡思想」。梅首相同時宣布,決定下議院議員名單的立法選舉將於周四照常進行,相關競選活動周一6月5日起恢復。首相說,「決不能讓暴力干擾民主進程。」
在調查方面,對倫敦東郊多民族混居區巴金(Barking)的搜查行動卓有成效。警方逮捕了12人,他們年齡在19-60歲之間,其中一名55歲男子在傳訊後被釋放。
英國警察趕到襲擊地點。
法新社一名攝影記者稱目睹英國警方將4名婦女押進警車。另據法新社報道,被警方搜查住處的一名叫「Abdul」的兇手出生於巴基斯坦,在英國長大,已婚、有兩個孩子,其中小女兒剛剛出生兩周。鄰居稱此人原本「性情溫和」,最近「突然改變了習慣,留起鬍子、不再跟人交流」。Abdul曾因試圖徵召學齡兒童加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而被兩次舉報,但當局並未採取有效措施。周六晚上,就是這個人與兩名同夥一起開車在倫敦大橋衝撞人群。後來他們持刀下車瘋狂砍殺行人,被警察當場擊斃。
另據英國聯合社(PA)稱,被擊斃的一名攻擊者是愛爾蘭公民,但尚未透露此人確切身份或宗教背景等情況。
恐怖威脅「新趨向」
英國廣播BBC報道,梅首相周日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後發表講話,譴責恐怖攻擊背後「邪惡」的意識形態,並警告說,英國面臨的恐怖威脅出現「新趨向」。
她說,最近發生的幾起恐襲證明:「一個共同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邪惡意識形態」把恐怖分子聯繫在一起,這種意識形態「宣講仇恨、播種分歧」。首相認為,英國對極端主義有「太多寬容」,今後在社會、公共領域需要「更有力」的查處。
梅首相準備對一些網路空間採取限制。
梅首相說,不能容忍極端主義意識形態有「滋生的安全空間」,不管是網上、還是現實世界中。她認為,需要達成調控網路空間的國際協議,阻止極端主義、恐怖主義陰謀的擴散。一些網路空間可能將因此受限,比如被恐怖分子頻繁利用的加密通訊平台Telegram。
特朗普添亂,指責倫敦市長
英國和其他各國政要紛紛譴責恐怖分子,倫敦市長Sadiq Khan譴責這一「野蠻行徑」;美國總統特朗普雖曾表達對倫敦「全部的支持」,但在他發出的相關六條推文中,這卻是最後一條。他最初發的推特,首先利用倫敦恐襲證明他作出的禁止六個伊斯蘭國家公民入境美國的決定是英明的,實際上等於指責美國司法部門阻止執行禁令;此後,特朗普又指責倫敦市長沒有嚴肅對待恐怖主義威脅:「我們必須停止政治正確,認真投入人民的安全這項工作……而倫敦市長卻表示『沒有理由感到震驚!』」特朗普的批評似乎指的是Khan周日上午發表的聲明,而英國方面則指責特朗普斷章取義,解釋說倫敦市長試圖安撫市民,讓他們不要對首都街頭出現的大批軍警感到驚慌;特朗普同時還強調控制民間槍械不利於打擊恐怖分子,稱如果英國不那麼嚴控槍支軍火,那麼在恐怖分子用刀行兇時,民眾就能把他們擊斃;但他的擁槍邏輯比較特殊,忽略了實施恐怖襲擊者也能用槍支行兇,並非只能局限於長刀。特朗普「趁火打劫」的做法很難得到英國人的贊同。
警方封鎖恐襲現場道路
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分別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對英國的支持。愛麗舍宮發表聲明,稱倫敦恐怖襲擊「是又一次針對自由社會的令人髮指的懦夫行徑……法國將全力以赴地協助在此事件中受傷的法國民眾。」俄羅斯總統普京呼籲「加強團結,共同對抗恐怖主義」。
倫敦已經在今年3月底遭遇一次類似的恐襲。3月22日下午,一男子先在威斯敏斯特橋上用汽車衝撞行人,再持刀攻擊國會大樓警衛。事件造成6人死亡,50餘人受傷。
5月22日晚,美國歌手Ariana Grande演唱會結束時分,現場出口發生爆炸,至少22人死亡59人受傷。她6月4日邀請了其他明星同台演出,為恐怖襲擊受害者募捐,當晚演出獲得空前成功。(歐洲時報/ 來米 編譯報道)
編輯:豆
點擊展開全文


※法國學校為拯救兒童出奇招:斷網一周
※世界更安全 美歐受威脅
※馬克龍稅務改革,誰是贏家?
※搶劫張瑤被輕判2年的吉普賽人,竟然縱火燒死3名小女孩!「謀殺罪」將令其難逃法律嚴厲制裁!
TAG:歐洲時報內參 |
※委內瑞拉動蕩加劇:當局稱挫敗一場軍事政變,27名軍警被捕
※台當局開始策劃「反制」大陸搶人 被指徒勞無功
※美軍首度公開認錯,未經敘利亞當局許可,擅自空襲誤傷上千人
※蔡當局堅持錯誤政策遭狠批:唯恐害不死台灣
※印尼監獄遭示威者縱火後逃了五百人,當局稱270人回來自首服刑
※反對派暗中襲擾 150餘人家中遇難!敘當局展開清剿行動
※泰國模特怒懟當局宣傳,稱「女人穿的少不是被性侵的理由」
※蔡當局反制外航措施遭國民黨批:半吊子當局的無腦政策
※近20年戰亂即將落幕,阿富汗當局或難逃被拋棄命運,結局悲慘
※出境管制遭蔡當局無故延長2年 馬英九怒:羞辱
※駐土美軍被土耳其人盯上了!一親政府組織呼籲當局:逮捕他們
※德國汽車衝撞人群致3死30傷 當局稱不排除系恐襲
※血戰越南:一日本人被我軍擊斃,家屬索要賠償,被日當局斷然拒絕
※菲律賓向大陸遣返78名詐騙犯 台當局又「嚴正抗議」
※伊拉克飛行員詩人紛紛懷念讚美薩達姆,恐遭當局嚴懲!
※美國盟友闖了大禍,普京下令發射導彈警告當局,半島局勢再次升級
※戰場墜機 蘇聯飛行員下落不明 失蹤30年後被找到 當局誤認為陣亡
※德國一敘利亞人被收監後喪命 當局承認系嚴重錯誤
※7歲女孩遭邊境當局拘留後死亡 官員指責其家人非法越境釀悲劇!
※4名台籍嫌犯將被遣送大陸 台當局急找捷克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