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質量恆星直接坍縮形成黑洞

大質量恆星直接坍縮形成黑洞

原文標題:Massive Dying Star Goes Out With a Whimper Instead of a Bang

原文作者:Christopher Kochanek,Krzysztof Stanek,Scott Adams;Pam Frost Gorder,Elizabeth Landau;Ray Villard

來自:哈勃官網; 發表時間:2017.5.25

翻譯:gohomeman1 審校:數星星的貓(編譯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7.5.25:宇宙中,每秒都有恆星以超新星爆發死去。但是還有一些更大質量的恆星,卻在默默死去:它們在自身引力下坍縮消失,身後只留下一個黑洞。本例中這顆歹命的恆星就是一例,它編號N6946-BH1,大約相當於25個太陽質量。2009年開始它逐漸變暗,到了2015年,竟然完全消失不見。研究團隊結合了哈勃、斯必澤空間望遠鏡和大雙筒望遠鏡的數據,經過仔細的分析、去除其他可能,最終得出結論:它只能變成黑洞。這可能是那些極大質量恆星的宿命。

哈勃拍攝的N6946-BH1前身星和當前位置區,分別由WFPC2攝於2007年,WFC3攝於2015年。大圖:3.4MB,版權:NASA、ESA,研究者團隊;下同。

本圖分別由哈勃第二代廣域行星相機(WFPC2)和第三代廣域相機(WFC3)的紫外光學(UVIS)通道拍攝。2009年的哈勃維護任務中,WFPC2被WFC3替代,圖像清晰度(解析度)有了飛躍提升。圖像都是偽彩配色:606nm(納米)的紅光,配色藍;814nm的近紅外光,黃。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垂死的大質量恆星,很可能變成了黑洞。天文學家動用美國、義大利、德國合作的大雙筒望遠鏡(LBT),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合作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NASA的斯必澤(Spitzer)紅外空間望遠鏡,對這顆敗亡恆星的遺迹地進行搜尋,只為了發現恆星消失的真相。

它居然不是以超新星爆發壯烈就義,卻像怨婦般嗚咽而亡!

這顆恆星的質量達25個太陽,本該爆發成極為明亮的超新星。然而,它失敗了——最終變成了黑洞。

俄亥俄州觀測天文學傑出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Christopher Kochanek 教授介紹說,鄰近星系中這顆「大質量的失敗者」能夠解釋,為何天文學家沒看到許多極大質量的恆星爆發為超新星。

據估算,看起來最多大約30%的此類恆星,可能安靜地坍縮為黑洞——沒有經過超新星爆發階段。

N6946-BH1在NGCG 6946中的定位(那顆明亮的黃紅色星)。

Kochanek 繼續解釋:「典型的觀點認為,恆星變成黑洞,必須經過超新星階段。假如恆星的坍縮極快,越過了超新星爆發的觸發階段,它就可能直接變成黑洞。這有助於解釋許多大質量恆星為何沒看到它變成超新星。」

由他領銜的天文學家團隊,已經把他們最新的研究報告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團隊觀測的對象是NGC 6946,一個昵稱「焰火星系」的旋渦星系,之所以有此名稱,是因為它那裡爆發超新星像玩兒似的——剛剛2017.5.14就又有一顆SN 2014eaw,現在正接近最大光度。特別的,N6946-BH1(前面為星系編號,後面的BH是黑洞Black Hole的縮寫,1是數字編號,譯註)從2009開始變暗,到了2015年,它乾脆完全熄滅了。

隨著LBT進行的失敗超新星巡天發現該恆星消失了,天文學家動用哈勃搜尋該區域,以確定是否該恆星僅僅是太暗了而看不見;他們還使用斯必澤空間望遠鏡以確定是否有可能的紅外輻射存在(把各種可能性都找遍)。他們需要確認,恆星是否其實還在,不過恰好被一片星雲給擋住了。

但是所有的努力都給出了否定的證據,恆星確實已經消失了。經過仔細的分析、排除,研究團隊最終確定,這顆恆星必定變成黑洞。

N6946-BH1的歷年光度變化,紅色是紅外波段。注意,2009年出現了光度明顯變大的情況,可以看做假超新星爆發(本來就是一顆紅超巨星)。

要通過本項目確定大質量恆星爆發失敗的比例還為時過早,不過俄亥俄州大學的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能初步給出估算。他就是通過這項研究工作獲得了博士位。

亞當斯分析說:「我們進行了首期7年巡天觀測,在該星系中發現了6顆正常的超新星,而N6946-BH1是唯一的疑似失敗者。因此,大質量恆星的失敗比例可能是10%~30%。」

他感慨道:「這只是觸發我們開始那個巡天的部分原因。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換句話說,假如所有的(較)大質量恆星都通過直接坍縮途徑死亡,我們將只能看到很少的超新星。」(理論上存在很多爭議,直接坍縮的下限有20個太陽質量左右的,也有30個的。另外這類較大質量的恆星,後期的恆星風損失的質量通常超過原始質量的一半,譯註)

對研究報告合作者Krzysztof Stanek 來說,本發現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它可能揭示了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那正是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儀(LIGO)試圖通過引力波振蕩發現的。

作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教授,Stanek繼續解說,雖然聽起來不盡合理,但是一個大質量恆星可能經歷過超新星階段——拋出了外層的大量物質後,剩餘的內核質量仍舊足以形成(相對)大質量黑洞,並被LIGO探測到。

Stanek最後總結道:「我猜想,假如連超新星階段都不經過,那麼形成大質量黑洞就非常容易。」

失敗超新星的演示圖。恆星外殼雖然拋出,但由於內核坍縮為黑洞而不是變成中子星,膨脹外殼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激發,尤其是關鍵的後期嬗變產能過程缺失,所以看起來就沒有超新星現象。理論上,這種情況會產生長周期γ暴,但如果噴流不朝向我們(這種概率極大),我們就看不到後續的γ暴爆發餘輝。大圖:4.0M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天文科普網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揭示量子真空能驅動宇宙加速膨脹
哈勃看見了恆星變成黑洞?
春分日:今天立蛋成功率更高?

TAG:中國天文科普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超大質量黑洞或影響行星形成:噴射粒子剝除大氣層
中子星碰撞可能形成低質量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或強大到影響行星形成:噴射粒子可剝除大氣層!
超大質量黑洞與活動星系核和恆星形成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超大質量黑洞或影響「超級地球」的形成:噴射高能粒子剝除星球大氣層
最大質量的黑洞有多大?來看古老星系形成的黑洞吧
小星系「郊區」也有大質量黑洞 可揭示黑洞形成奧秘
黑洞「直接坍塌」或將解釋神秘類星體的形成
黑洞多由大質量恆星形成,m87黑洞不是,它直接誕生於宇宙之初
恆星內部突然坍縮,會不會形成「巨型黑洞」?
「薄盤材料」在黑洞周圍旋轉,黑洞增速比同星系恆星的形成更快?
黑洞和恆星風形成巨大蝴蝶,關閉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太陽系是由巨大氣泡產生的?專家稱氣泡內部物質壓縮形成了恆星!
地球縮小多少才能變成黑洞?解讀宇宙黑洞和其形成過程!
星系「節育秘密」:黑洞質量決定恆星形成
天文異象!宇宙碰撞已經在星系中形成了由極端黑洞組成的環
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成對碰撞的小星系可能使未來恆星很難形成
粒子對撞可以形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