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場穿越了20年的演講

一場穿越了20年的演講

這篇來自徐妹的文章本來是準備一周多之前發的,結果當時沒有發送成功……今天再次推送,感謝作者。

每年美國大學畢業季,都會誕生一些經典的畢業演講,喬布斯在斯坦福、柯南·奧布萊恩(脫口秀主持人)在達特茅斯學院都是如此。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今年的美國高校畢業季,紅遍中國的卻是這樣一篇演講。

馬大2017屆本科生楊同學,作為學生代表在全校師生面前,做了一篇主題為捍衛民主與自由的演講。在言論自由的美帝,這一主題無可厚非;然而引起爭議的是,這位同學選擇切入主題的方式,是美國和中國空氣的對比。

同為留學生,筆者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空氣質量確實優於國內,雖然不一定會有「香甜」的體驗,但是不需要口罩這一點倒是貨真價實。

那麼到底爭議在哪呢?最近網路上沸沸揚揚對楊同學的批評,根據何在呢?是因為我們禁不起這樣的批評,要為祖國護短么?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恐怕要分幾個角度來看待。

我想我首先要承認的是,如果不是批評中國的空氣質量並且頌揚美國的民主政治和言論自由,這篇演講稿絕不會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每年美國那麼多高校,畢業演講不知凡幾,又有多少由普通學生髮表的演講得到了國內輿論如此密切的關注呢?這位同學對於美國的崇拜者濾鏡,固然應當被拿出來討論甚至是批評,但是演化成這等規模的討論乃至批評,或許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崇洋媚外「可以解釋的:」崇洋媚外「的現象,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存在,可是為什麼數年乃至更久以前的種種言論沒有引起這麼大的反映,而到了2017年,這種言論變得如此敏感而具有挑釁色彩呢?

就像本文標題所說,這次演講中演講者的心態和演講內容,給人一種時空交錯之感——它不像是當下中國留學生的普遍心態,反而更像是幾十年前第一批走出國門的部分前人的心態:在對比完國內和美國之後,不由得神魂顛倒納頭便拜,化身崇拜者。閱讀本文的各位,相比從小就在各種刊物或是網路渠道上聽到過不少「外國如何先進」的都市傳說,諸如「德國油紙包」、「日本夏令營」之類的段子,某種角度說,也是這種心態的衍生品。

設身處地地站在當初那批留學生的角度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生活條件不過如此,得以出國的留學生們來到國外,看到的是天壤之別的經濟差距——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王副總理時出訪英國,曾特意要求參觀英國工人的生活條件,結果是發現工人的收入與生活條件並不比身為副總理的他差。在發現「資本主義並不那麼壞,反而可以生活的很好「之後,加上改革開放帶來的飛速發展,對於仍然生活在國內的人尚且如此,對於當年親身接觸到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們,他們受到的衝擊只會更大。

而在政治軍事層面,伴隨著「軍隊要忍耐「和」韜光養晦「的方針,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中國在國際上確實沒有前三十年來的強硬。尤其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台海危機、」銀河號「、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轟炸乃至新世紀的南海撞機事件,在這一系列事件中,中國所遭遇的待遇幾乎可以用屈辱來形容,同時也沒有多少反擊的辦法。加之以海灣戰爭中美國用先進科技近乎碾壓式地戰勝了伊拉克軍隊,更是提醒了我們——蘇聯解體後的」一超多強「格局,美國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有其道理的。站在九十年代,彼時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軍事發展,較之於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幾乎可以用令人絕望來形容了。

所以說,當時的人們尤其是留學生心態崩盤,全盤倒向美國,以近乎狂熱的姿態擁抱美國的一切,並不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作為未曾親歷過這一切的筆者,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如果是自己易地而處,不會如這些人們一樣,成為不折不扣的美粉。

可重要的是,畢竟楊同學發表演講的時間是2017年5月,不是1997年5月,這一次演講放在1997年似乎合乎情理(雖然1997年美國高校是否會讓華人發表畢業演講尚需一個問號),放在2017年就顯得過時而突兀了。

讓我們回到新世紀伊始,重新回顧過去走過的這十幾年吧。經濟發展上,中國從落後於美日德等國到如今遠超日本、僅次於美國;政治上,G2的概念開始浮出水面,能得到美國用「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視,本身也是一份來自對手的尊重;軍事上,從殲10到殲20,從遼寧號到001A,東風45在閱兵上正式亮相,2001年王偉還只能駕駛著殲-8維護國家尊嚴,2017年中國已經可以用三代機成熟的戰術動作向美國示威。從任何一個層面說,新世紀的中國的進步,都是值得驕傲的。

過去的十幾年,不僅僅是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對外面的世界加深了解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美國自詡「世界警察」,對伊拉克、利比亞的粗暴干涉;看到的是高舉民主大旗支持反對派,結果陷入混亂的中東諸國;看到的是以言論自由著稱,卻用政治正確壓制言論的國內輿論;以及民主政治卻絲毫不尊重民選總統的詭異行徑。可以說,過去的十幾年,既是我們自身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外國(尤其是美國)光環不斷破滅、神話不斷破產的過程。

筆者並不是說我們已經趕上了美國,事實上越是發展我們才越能認識到與美國的差距之所在,儘管難以縮小。但是,經歷過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或多或少的對中美的比較多了一份冷靜、客觀的態度——既承認差距,也堅持特色。美國確實很好,但是它是不是面面俱到地好呢,我想不是的。有沒有到楊同學的演講里那種,「需要用全力奮鬥去捍衛」的地步,我想,讀者們應當由自己的考量。

最後,筆者還想提一個不那麼令人注意的問題。這個問題恐怕要和最近的熱點人物——柯潔結合在一起談。在同AlphaGo的第二盤棋的賽後採訪中,一位中國記者用英語提問,得到了柯潔「中國人請用中文」的回復。儘管在事後人們發現,記者採用英文是工作需要,而柯潔的回復也僅是沒請同傳的情況下的反應,最終事件也平安解決沒有引起任何不快。但是網路上卻有了一種「柯潔怒斥記者」、以及支持柯潔主張的聲音。聯繫到楊同學的演講稿在中文互聯網上掀起的過於熱烈的反應,似乎在互聯網這個公眾話語空間上,一種過於激動的、不一定恰當的民族情緒得以發酵乃至放大,並且裹挾起足夠多的聲音。我想,這種非理性的發展路徑,或許不是特例,在以後恐怕還會反覆出現。

說到底,楊同學的演講只是一次演講而已。既然她在心態上更接近二十年前的前人而非今人,那我們也沒有必要在她的身上浪費太多的精力與口舌——改變這樣一份心態是不太現實的。畢竟,現實的發展總會告訴我們,哪種聲音會最先被淘汰。

作者簡介

Allen Xu/本號駐東海岸記者

P大本科,現在美帝留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潮沉思錄 的精彩文章:

TAG:新潮沉思錄 |

您可能感興趣

遇見一場煙火的表演——2016年台北跨年旅行
2018年的這一場雪
青藏穿越23天:一場延宕了兩萬里的夢
穿越6500萬光年 這是一場回到恐龍時代的旅行!
我的2018年的第一場馬拉松
為了21歲的高岩:一場遲到20年的「清算」
2018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的更晚一些!
我花了350元,看了一場距離林宥嘉只有10米的演唱會……
離開你,即是2018年的第一場雪
小米2018年第一場發布會,來看看有什麼新品
2018年的第一場旅行,你準備好了嗎?
2018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晚一些
如約而至,2018年的第一場雪
從29歲到65歲,一場跨越36年的相親之旅!
2018年的第一場雪,辰溪真的很美!
2018年的第一場春雨
2018年的第一場大地震,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
2018年的第一場雪來了,跟我逛逛中國美術館
200多年前,這群「北漂」引發了一場戲曲界的大變革
這是一場2045年的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