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傻了,其實你只能忠於自己

別傻了,其實你只能忠於自己

婚姻,是大多數人的功課。但在進入婚姻之前,極少有人意識到這是一門功課。興沖沖地談起了戀愛,哭一回笑一回,悲一回喜一回,然後水到渠成般地進入了婚姻。

婚前焦慮並不少見,只是很少有人正視它,彷彿這事兒見不得人。

不過你得知道,你之所以焦慮,並不是沒有來由。也許是你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讓你對婚姻感到恐懼,也許是對方身上的特質讓你無法有足夠的安全感。

中國有句老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確如此,因為清官也沒學心理學。心理諮詢師能斷家務事嗎?不能。但大概可以幫你看看,你為什麼憤怒,為什麼委屈,為什麼恐懼,剩下的,是你自己的選擇。

任何一種選擇都要付出代價,都需要勇氣,這一點,神仙也幫不了你。

今天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發現在兩性相處中,倘若發生衝突,你明明委屈到不行,可是父母、閨蜜往往會說:算了,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啊,忍忍就過去了;兩口子過日子哪有不吵架的,過兩天就好了;這麼點小事值得嗎,為了孩子,也別大動干戈的……

我們在內心跟自己對話:換個人,也未必就好到哪裡去,別太較真了,還是安心過日子吧,等等。心裡的不爽就這樣被【合理化】了。

再不行,就去逛街,購物,看電影,吃大餐,KTV里嚎兩嗓子,或者找個不知道什麼顏色的知己。

其實,你忽略了一個對自己而言有點殘忍的現實:你的隱忍等於默許你不想要的事情再次發生,因為對方並不知道他的哪些行為傷害了你。

我們不敢把自己的需求堅持到底,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堅持會導致分手或者離婚,我們覺得那樣的代價是自己無法承受的,於是只好把那口氣硬生生咽了回去。

可是人性的真實在於,你只能忠於自己。否則,時間久了,怨氣重了,要麼出軌,要麼劈腿,要麼變成橡皮人、工作狂等等。

堅持自己的需求會不會真的導致關係破裂?不知道。

我們過於擔心,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還背負著對其他人(比如父母和孩子)的擔心。

其實太多時候,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智慧和勇敢。將事情的真相坦誠相告,孩子不見得有你想的那樣害怕。

我們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扮演聖人,因為根本演不了。成人的每一絲偽裝,孩子都感覺得到。

父母真的會焦慮嗎?也許會,也許不會。即便會,那也是父母自己的選擇,實際上他們完全可以信任我們能過得更好。

分手或者離婚,跟不孝是兩碼事,但我們的文化常在他們之間劃等號,而我們無意中對這種文化選擇認同。

為了父母而進行的刻意妥協,卻可能在無形中增加我們對父母的憤怒。

也許你會說,我表達過自己的不滿了呀,可他只知道為自己辯解,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子,為了這事兒我都不知道生過多少次氣……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自己的表達方式,也許會發現些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錯把指責當表達,因此激起了對方的自我防禦,ta認為你在攻擊ta。於是,從最初的抱怨指責,到後來的惡語相加甚至訴諸暴力。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是,這場戲是兩個人同時在演出

很多人認為男人應該讓著女人。可你不覺得,當一個女人這麼要求的時候,恰恰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較低的位置上嗎?

真正的男女平等,應該是互相尊重,各自承擔起在感情中應負的責任。

不會表達,其實也並不是我們的錯。十幾二十幾年的教育中,父母很少教孩子如何堅定平和地表達自己,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會。

所以我始終認為,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孩子的成績有多牛逼,而是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正當的自我表達,是建立一切關係的基礎,而人註定是要生活在關係里的。

忠於自己,學習去愛。如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黎 的精彩文章:

TAG:李黎 |

您可能感興趣

其實是你自己困住了你自己
我以為我可以忘了你,其實只是自己騙自己
成就你的,其實就是你自己
當你認為老闆錯了時,錯的其實是你自己
「別傻了,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別綳著,其實你也可以很好玩兒
女人說這些「潛台詞」的意思,其實就是她「想要」你了,別不懂!
其實,這世界上,能夠束縛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單身狗別嚷嚷了,你沒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婚主義者嗎
其實,我們沒有那麼愛自己
我並不高尚,其實也是為了自己
你所以為的那些不可能,其實只是你不敢想而已。
從來都不是生活在給予我們什麼,其實一切是我們自己給自己
其實是你不肯放過自己
你的生活其實只是一部電影,而且只有你自己還不知道
你羨慕別人的生活嗎?其實很簡單,你也可以
其實我真的沒人說,其實我沒你不能活,其實我愛你愛的比你想的多
其實你有一種潛能,連自己都沒發現!
迷你西瓜,其實你可以自己種的
其實你過得還不錯,只是矯情讓你覺得自己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