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如此精彩,果真是名副其實的獅城
文淵獅城是國內首個非遺生活體驗基地,繁華的街道、傳統手工藝、民俗風俗、市井節慶等文化類的產品進行了一一體現,仿照的老街上有百琴大戲台、皮影戲、泰順木偶游,更有文魅高中巡遊、獅城首富巡遊、獅城家宴秀等等...
先來看看舞獅表演。此次千島湖文淵獅城旅遊度假區舉辦的國際獅文化藝術節上,有長興、龍游、磐安等4個地方的舞獅隊受邀展演。醒獅表演、高桿采青、獅王獻瑞等精彩表演讓人目不暇接,且這些表演會在文淵獅城裡每日表演,讓遊客們大飽眼福。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
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
有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
中國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而獅身披金黃、橙、紅色毛。舞獅者的衣服、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搖搖板等道具。
這些舞獅表演,的確是精彩絕倫,熱鬧非凡,引得眾人一陣喝彩。


※泡民國美女、聽民國話劇,文淵獅城要這麼玩才不後悔
※甘酒鋪丁不光有二、三百年的老店,更有匠人的傳承精神
※日本居酒屋的綠燈籠和黃燈籠原來是這個意思
TAG:藍田玉煙 |
※舞龍舞獅?不!這是澳門的舞醉龍,「非遺」傳統了解一下!
※古代的中國沒有獅子,為何古人喜歡在家門口放獅子,還有舞獅節?
※身材再好也不能任性,看昆凌的「舞獅服」就是個坑,能看的只有臉
※煙花、亮燈、舞龍舞獅,在國外過春節同樣精彩
※春節習俗:中國自古就沒有獅子,為何會形成舞獅的習俗?
※華人喜歡舞龍舞獅,而曼德勒這個地方的人卻喜歡舞大象!
※張萌太能作了!穿黑袍加紅布,不知道還以為是舞獅的!
※這是我們村舞獅隊養的狗,看這架勢絕對丟不了
※優秀民間藝術還得看經典的舞獅表演
※舞獅、板凳龍、民俗大戲盡在開發區,最純正的年味在等著你!
※中國傳統習俗:舞龍舞獅
※張萌這身打扮簡直了,穿黑袍加紅布,還以為她是來舞獅的!
※獅子屬於「外來物」!那我國舞獅文化是怎麼來的?
※這樣的舞獅饅頭你能吃多少?
※村裡唯一一個會舞獅的狗
※那英兩條粗臂戴著「辣椒串」現身機場,網友:要去舞獅嗎?
※What?除了舞龍舞獅,還有這麼好玩的春節活動空降思南!
※人人都愛看的舞獅表演,竟然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奧秘
※長相兇狠的藏獒,擁有一頭飄逸的秀髮,網友:大家快來看舞獅啊~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