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北大畢業的母親談家庭教育:沒人能替你長大

一位北大畢業的母親談家庭教育:沒人能替你長大

李東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作協會員,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出版有《薇拉的天空》《會飛的小溪》等作品二十餘部。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重要獎項。

沒人能替你長大

李東華·文

從來都想不通為什麼有那麼多家長心心念念要買學區房——當然,那些錢多得不知道怎麼花的土豪除外。可是我看到很多人家都是工薪階層,辛辛苦苦攢錢就為了把孩子送進一所重點校: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等孩子學業完成找工作娶妻生子,於是又一輪的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開始了。循環往複,子子孫孫無窮焉。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重點」二字,最信仰的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有一年我給一群幼兒園園長講課,我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害人,上幼兒園的孩子就該痛痛快快地玩,而不是搶著認字和學拼音。」這話還沒說完,就差點被聽眾趕下台。因為園長們心裡都清楚,如果她們按照我的話去辦幼兒園,沒一個家長會答應。家長們更喜歡幼兒園學小學知識,小學學初中的,初中學高中的……總而言之,務必比別的孩子上的學校好,起步比別的孩子早,以保證這一輩子都走在別人前頭。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肯定不是一個好媽媽。因為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她:「你能考上哪所學校就上哪所學校,媽媽決不買學區房,也不會找關係或花錢贊助你上名校。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類似的話還有:「媽媽決不會去找你們的老師套近乎,你要學會自己和老師同學相處,遇到問題自己解決。」

聽上去挺無情的吧?

不過我確實就是這樣做的。她的小學就是我家隔壁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學。初中是女兒自己去考的,考上了區里的一所重點校,當時她很想上北京四中,實力不夠,未能如願,算是經歷了一次小小的挫折,還挺刻骨銘心的,因為常聽她發誓高中非四中不上。臨到中考,她本可直升本校,當時我心裡很糾結,覺得本校也很不錯,如果放棄直升,萬一發揮失常,不但進不了心儀的學校,甚至連本校都不如,到那時豈不悔之晚矣?我把擔心跟女兒說了,她想了一個晚上,這樣回我:「我願意承擔最壞的後果。」既然這樣,那就放手一搏吧,人生如果只求平穩,不敢冒險,那也沒多大意思吧?

後來女兒終於得償所願,考上了北京四中。我很替她開心,不僅僅因為北京四中是赫赫有名的重點學校,滿足了作為家長都會有的虛榮心,而且這個過程是個很好的歷練——哪兒跌倒哪兒爬起來,最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

比起買學區房、進重點校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得讓孩子從小明白他得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且經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果實一定比別人給予的更甘甜,印象更深刻,因而他也會更珍惜。

這樣做並不是說對孩子放任自流。恰恰相反,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身邊,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義不容辭地幫助他。比如我女兒愛讀書,這當然是好習慣,但是我發現,她都上小學五六年級了,還是只喜歡讀童話。我當然希望她讀一些科普類、人文社科類作品,把閱讀視野拓寬一些,然而書也給她買了,心也跟她談了,就是不見她有什麼行動。我不得不和她「鬥智斗勇」,玩點小心計。有一天,我帶回家一本科普書,向她「求助」,我告訴她我要參加一個研討會,要就這本書發言,可我工作太忙,實在沒時間看了,問她能不能幫我看一下,看得要仔細,並且要寫下讀後感,我要參照她的讀後感去發言。女兒果然「上當受騙」,因為能幫助大人去看一本書,讓她很有成就感。就是通過類似的方式,我「騙」她讀了好多她本不願讀而我又覺得她該讀的書,直到她養成更好的閱讀習慣。

我曾經在大街上目睹一個父親撕毀了兒子的卷子,並怒斥他:「怎麼考這麼點分?平時都幹啥去了?」並且動手打了他。我當時怒不可遏,用我女兒的話說,就是自以為自己是個兒童文學作家,就把天下的兒童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我怒氣沖沖地走過去,讓那個父親住手,並向他兜售我自己的經驗:「如果他考了八十分以上,你可以鼓勵他靠自學或請教老師同學,把不會的漏洞補上;如果他考了不到八十分,證明出現了知識黑洞,靠他自己很難補上,要家長或請老師系統地幫他梳理補習。這時候他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責罵,罵是罵不會的,相反會讓他更畏懼,更自卑,更不願意去碰這一科,這樣,黑洞會越來越大。」

我不知道這個父親有沒有聽我的。但這確實是我的經驗之談:不要以為把孩子送進重點校或者送出國,當家長的就可以當甩手掌柜了。我們不需要無謂地為孩子燒錢,但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一定堅定地站在他們身邊,給他們切實有效的指點。

雖然女兒如願以償進了她中意的學校,但這並不能掩飾她成長中的問題。我發現她最大的毛病就是半途而廢。她學過鋼琴,後來沒什麼興趣,放棄了。她畫畫不錯,學過一陣子也放下了。喜歡過物理,也鍾情過化學,最近宣稱最愛的是生物。我總覺得,人要干成一件事除了智商,比的就是耐力了,尤其是在枯燥乏味看不到成功的曙光的時候,也是最容易放棄的時候。在那些關鍵時刻,挺一挺,也就過來了,放棄了也就放棄了。

這時候,我發現了她寫的一些小說草稿——有一些居然是在中考複習最緊張的階段寫的,想想都讓人後怕和惱火。更讓人惱火的是,幾個故事都是半拉子工程,寫在筆記本或演算紙上,東一句西一句的,沒一個完整的。女兒雖然語文考過年級第一,但因為選擇的是理科,從未把寫作當成未來的志向。但要改變她的痼習,就從這件事入手,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中考結束了,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學業相對沒那麼緊張,有足夠的閑暇供她做完一件事情。

我跟她商量:「你能不能利用假期把其中的一個故事寫完?不是讓你當作家,而是讓你體驗一下在寫不下去想放棄時,如何咬咬牙堅持下去,你就會體會到幹事情如何做到有始有終。這或許能改掉你半途而廢的毛病。」

她聽從了我的話——或許她也苦惱於自己的弱點,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克服。隨後,她利用假期和業餘時間把《心動周期》寫了出來,其間修改了很多次。當然會遇到停筆不肯再寫的時刻,那個時候,我會督促她,甚至跟她翻臉,逼迫她寫下去。事實上,我不太相信教育孩子完全是一個其樂融融的過程,它一定有很煎熬的時候,然後你陪著她,你又嚴厲又不離不棄地走在她的旁邊,和她一起走過或長或短的生命的隧道,重新回到陽光下。每一次的山重水複都會增強她走向柳暗花明的信心和樂趣。

如今,她的這篇還稚嫩青澀的小說居然得到了出版的機會,首先要感謝出版社和辛勤的編輯們。我想,這不僅是對文學的分享,更是一個女孩不斷嘗試超越自我的努力。她選了一個自己最熟悉的題材入手,這當然也是為了保證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當她回望自己並不很長的人生路程的時候,「校園霸凌」是一個讓她覺得不吐不快的問題。

當我讀著這部小說手稿的時候,有時候心情很沉重,因為有很多的事情,如果她不寫出來,我並不會知道得如此詳盡。那些稚嫩的心靈,像一個個標本,她用她的筆冷靜地劃開,讓我們看到一顆顆小小的心。作為大人,我們一直以為他們很快樂的內心,其實在他們的人生起跑線上,除了承受學業的壓力,還承受著其他的傷害與困惑,而這些傷害是來自同齡人,來自人之初就已經沾染上的塵污。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忙著給孩子們買好吃的好穿的,當我們忙著把他們送這校那校的時候,我們能夠停下來,去看看他們真實的童年,去聽聽他們真實的聲音。

女兒生於2000年8月13日,屬於「00後」,一眨眼,連「00後」都這麼大了。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我談到了對她和他們這一代人的看法:「的確,我有個處於青春期的女兒。她有些小叛逆,但也會和我維繫非常親密的關係。她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讀者,通常她會鼓勵我,會和我一起分析我認為寫得不好的地方原因何在。她也允許我和她共享她的QQ,這樣我可以了解她的同學們都在說什麼,想什麼。他們那些原生態的話語有時也會驚到我。很難評價這一代人,但我感覺他們可能並不是家長、老師心目中的那種人。有時候,我會想,我是不是和他們有著巨大的鴻溝?既然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那麼青睞他們的同齡人寫的『青春文學』,我們這些成年人是不是已無力和他們對話?我們和他們之間已經隔膜到無法把握他們的內心,從而要退卻到『童年文學』中去,只給更小的孩子去寫作?你知道,現在的孩子確實有見多識廣的一面,就我觀察我女兒,她上高一,在老師指定的閱讀書單里,她已經讀過《殺死一隻知更鳥》《老人與海》《動物農場》《哈利·波特》等書的英文原版。我在網上看過他們班的同題作文,有些文字的別緻新穎常常讓我讚歎。」

我唯一感到開心的,就是我沒有替她去成長,無論是哭泣或歡笑,她都一直在體味著真實的人生,並在最初的風雨之中,慢慢學會了倔強地長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很難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改變。因此,搞好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未來的人生鋪上明亮的底色。

苗依依,李東華老師之女,高中就讀於北京四中。

對比的童年

苗依依·文

一個冬日,閱讀老師發給我們一沓閱讀材料,上面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同學們看後一個個捧腹大笑,又一個個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於是我也不禁對這篇文章有了一個更深的思考。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完美與優秀,而這種優秀是我們無論怎樣努力都極難以企及的高度,也是我們的親人最希望我們達到的高度。他們出於想讓我們出人頭地的好意,將這莫名其妙的神童懸掛在我們童年的天空上,遮住了太陽的光芒,只留下一張巨大的臉頰,使我們不敢抬頭去仰望美麗的蒼穹。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甚至多個學習的榜樣,誇張一點,我們一直活在他們的陰影中。我們都明白,父母並非有意打擊我們的自信心,但出於無意,這些優等生在父母的口中變成了神話,而我們只能自愧不如,將自己包含著嫉妒的羨慕藏在心裡。

別人家的孩子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別人家的孩子身居高位,溫柔和善;別人家的孩子關懷體貼,踏實努力……這就是陪伴我們度過了十三個年華的人,一個神一般的人。小學裡,我的榜樣是一個女生,文靜、可愛、成績穩定,於是她便成了我永久的競爭對手。每次考試後,母親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們班的那個女生考了多少分?」

我的成績並不比她差,但不如她穩定。後來,我漸漸超過了她,但這時我才發現,她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永遠的第一名。儘管我在成績上能與她不相上下,但在父母與同學的眼中,我仍然比不上她。

2010年,苗依依10歲,和媽媽合影

不少決心與榜樣們一決雌雄的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失落感。在付出無數次的努力與艱辛後,獲得的成果卻不被人認可。從此,我們的自信被打擊得七零八落,認為再努力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形象,也就失去了與之比拼的熱情。那麼,即使父母成天嘮叨他們的好處,又有什麼用呢?說別人家的孩子,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知恥而後勇,但真實的效果往往是別人家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知不足,而不敢前進了。

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總是那麼完美,即便他不是那麼完美,他也總是擁有,而且總是恰好擁有你所沒有的優點。或許這只是因為父母不了解他們,但父母了解我們。他們了解我們的缺點,也了解我們的優點。但在一種奇怪特性的驅使下,任何將我們與別的孩子做比較的人都會在撇開我們優點的同時撇開他們的缺點。即使我們很清楚別人的不足,但在親友的影響下,我們竟也忘卻了他們的不足,接受了他們神乎其神的一面,開始一步步地被心中的那個人「同化」,最終踏入了「完美」的深淵。

我們在學業的初期,懵懵懂懂地應付考試,希望自己像《老子》中所說的水那樣純潔無瑕,與世無爭。但隨著榜樣的日益強大,我們最終踏上了「考試第一,童年第二」的路。我們的興趣被模範的稜角磨平,也就沒有了創新的精神。

儘管這種教育的方法有失偏頗,但還有不少學生正苦苦仰視著他們心中的神童們。任何人都是需要讚揚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但讚揚一樣可以樹立人的信心。過多的讚揚是不好的,但在適當的時刻,幾句微不足道的讚揚卻很可能改變我們的一生。所以,請放棄那所謂的「榜樣教育法」,讓我們與自己比較,自我進步,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文章內容摘自《心動周期》

作 者:李東華,苗依依

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成長的對話」系列共五本,每本書分為藍篇和青篇兩部分。藍篇部分收錄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老臣、湯素蘭、謝倩霓、李東華、汪玥含等人的名作,青篇部分精選了該作家子女趙小臣、湯沐黎、江亦純、江亦潔、苗依依、汪子淳等人的優秀作品。

此外,兩代作者還在書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成長感悟,展現了作家與父親/母親的雙重身份帶給孩子的影響。通過親子兩代人的作品,向讀者展示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留下的美麗印記,分享成功教育的心得,以引起學齡兒童的家長及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反思。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可以讓他們在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的同時,提升自己的作品鑒賞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他們提供健康的閱讀引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天天出版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母親替兒子相親:女方須四大名校畢業,工資要低一點
女大學生畢業典禮上偷偷親了校長一下:感覺校長像媽媽
菲律賓大學生帶已故母親人形立牌出席畢業典禮,網友:她為你驕傲
厲害!媽媽和兒子同時大學畢業,母子間的書信感動了無數人
很多父母對子女說:你畢業了就回老家,我們託人幫你找份工作
匡互生:曾經的「五四之子」,畢業後卻以「教育愛國」為己任
大學生剛畢業,你的理想工資是多少
父親的畢業典禮
畢業季,各大美院書法專業楷書大比拼,誰第一?
瘋狂的京大畢業典禮,雖然有可能成為黑歷史但回憶卻是一輩子
澳少女媽媽生下唐氏綜合症兒子 醫院與小情人舉辦畢業舞會
國外最讓人腦洞大開的學校建築,在這裡上課一輩子都不想畢業
兒子大學剛畢業準備生二胎,夫妻都不工作靠啃老,我也不想管了!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能回到老家直接當鄉鎮領導嗎?
「賈寶玉」女兒中戲畢業,一家三口合影曝光,顏值沒有遺傳爸爸
大學畢業八年後,班長提議同學聚會,有人說句話,三十人退了群
她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卻投靠日偽助紂為虐,通敵賣國
一位父親給畢業女兒的忠告:未來無論多苦,也別走這三條捷徑
學妹剛畢業就要娶回家,這些星座男一畢業就想要結婚
我酸了,快來看「別人家的大學」準備的畢業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