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有一個姑娘,名字叫C。

前一段時間,十八線男星劉洲成家暴孕期妻子的事件,曾引發了C的諸多感慨。

她告訴我,雖然現在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但一看到家暴相關的新聞,多年前一幕幕恐怖的場景,依舊會浮現在腦海里,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

C的家庭,是人人看起來最完美和諧的那種。

父母身居要職,C又懂事上進,成績經常名列前茅,根本無需家長操心。但正如每個完美家庭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暗瘡一樣,C的家庭也有他人不了解的黑暗。

從C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脾氣就不好,又愛喝酒,每回喝完酒,都要找茬和她母親吵架。母親隱忍,為了不讓家裡爆發戰火,總是努力忍耐父親的謾罵,盡量不去還嘴。

可是沉默和隱忍,並不能換來父親的善罷甘休。彷彿一記重拳打到了棉花上一樣,她父親越得不到回應,就罵得越起勁,氣不過還會砸東西,甚至動手打她母親。

儘管真正動手打的次數不多,但為數不多的幾個恐怖情境,依舊在C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她在和我聊天的時候,曾滿臉迷惑地說,「我清楚地記得,我當時還被包在小被子里,而我爸爸,竟然瞪著血紅的眼睛,抓住我媽媽的頭髮往牆上撞,當時我媽媽還緊緊抱著我,我還能看到雪白牆壁的一抹血跡」。

然後她頓了頓說,「我當時的年齡,肯定沒有兩歲,但我居然都會記得這種場景,我自己都懷疑,這究竟是真實的記憶,還是我根據媽媽的敘述自己臆想出來的。但是,爸爸曾經打過媽媽,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為我四五歲的時候,也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一點我肯定沒記錯」。

在C的記憶中,這還不是唯一最可怕的事件。

還曾經有一個場景,是在一個漆黑的晚上,媽媽不知道吞了什麼葯,爸爸和她拚命掰開媽媽的嘴,把一大把白色的藥丸給摳了出來。而這件事,恰好也發生在一次父母之間激烈的爭吵以後。

在C的成長經歷中,這種激烈爭吵其實為數不多,還是有很多舉家歡樂的美好記憶。

但是時至今天, 在C的噩夢中,依然有一個不斷重複的夢境,那就是父親拽著母親頭髮撞牆,直至滿牆鮮血淋漓,成年後的她站在旁邊,卻怎麼也無法跑過去救下母親。

聽了C的敘述,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停地談起家庭暴力,痛斥施暴者、同情受害方,也不斷給受害者提出各種自救建議。

但無論是影視作品、社會新聞還是熱點文章,很少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敘述家庭暴力帶來的陰影。

就連在學術界,也只有近二十年來,才陸陸續續有了家暴對孩子影響的研究。

孩子明明受到了相同程度的傷害,得到的關注卻實在不多。

我們的文章,曾經寫過「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今天的文章,就來談談,比父母爭吵更為激烈的家庭暴力,究竟會如何傷害孩子的一生。

(關於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請查看《「孩子這麼小,他懂什麼?」 研究:關門吵架,就不影響孩子了嗎?》)

關於家庭暴力的事實

有多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

關於家庭暴力中的性別分布,大眾慣常的認知,都是「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加害者」。

的確,統計數字也告訴我們,在所有的家庭暴力中,有90%以上的受害者是女性,10%左右是男性。

而家庭暴力在全球女性身上的發生率,到底有多普遍?

根據相關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每三個女性中,就有一個曾經被熟識的人實施過暴力,施暴者可能是自己的丈夫,也可能是家族中另一個男性成員。

更驚人的事實是,每四個女性中,就有一位曾在孕期遭受過家庭暴力。

2000年澳大利亞的女性安全調查顯示,20%女性第一次遭受家庭暴力的時間,就是懷孕期間。而孕期女性被家暴的幾率,是非孕期女性的4倍。

有多少孩子身處父母家庭暴力中?

關於家庭暴力場景中的兒童,由於很多家暴事件都被隱藏在家庭內部,兒童更是少被記錄在內,因此相關數據較少。

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全世界生活在父母家庭暴力中的兒童,大約有2.75億人

事實上,這還是保守估計,真實數據可能還要多出幾百萬。

那麼,生活在充斥暴力的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怎樣呢?

2010年有一項調查發現,有85%-90%的家庭暴力發生時,孩子都是全程旁觀者,而其中50%的事件中,孩子也會和母親一起被打,也就是一同成為了受害者

另一項囊括了中國、南非、印度、埃及等國家數據的研究發現,暴露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遭受性侵和暴力的幾率,要高出15倍。

所以,家庭暴力中,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也很有可能是孩子。

了解以上事實以後,下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目睹家庭暴力,或在父母的家庭暴力中一同被打,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年齡最小的人

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我們需要根據年齡段和持續時間來說。

母親孕期

從上面的事實中,我們已經得知,有很多女性,在孕期就已經開始遭受家庭暴力。因此,這種經歷勢必也會對胎兒產生影響。

我們已經從多篇文章中了解到了「壓力、緊張促使皮質醇升高」的事實。而孕期母親的皮質醇升高,帶來的結果,就是胎兒的大腦發育遲緩,比如大腦中髓磷脂的量不足正常水平,而髓磷脂少,就非常容易引起過度興奮的兒童癥狀,比如多動症。

再比如,胎兒大腦中正常細胞數量也會減少,大腦也更加容易被毒性化學物質傷害。如果孩子出生後暴露在甲醛,或誤食了鉛、鎘等重金屬,那麼這類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會更大。

除了胎兒大腦發育受到制約,孕期被家暴,還有可能造成流產、早產、出生低體重、死胎、胎兒畸形等後果。

嬰兒時期

有多少家庭,會在孩子嬰兒時期就發生家庭暴力呢?

一項加拿大研究發現,25%成長於家庭暴力中的孩子,年齡在1-3歲,有10%,甚至還不足1歲(Kitzmannet al. 2008)。

這些被捲入家庭暴力的孩子,有的會被媽媽當作擋箭牌,有的會被爸爸扔出來的東西砸到,有的孩子,甚至會被爸爸拿來威脅媽媽。

曾有一個火遍全網的視頻中,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嬰兒,被父親的腳踩在浴室地板上,這就是孩子被父親作為要挾籌碼的案例。

而這些嬰兒的發育,會受到什麼影響呢?

1、對大腦的影響

剛出生時,嬰兒的大腦容量是成人的25%,第一年結束時,就會發展到66%。而此時快速發育的大腦,對於創傷經歷就非常脆弱。

關於大腦的研究發現,暴露在極端創傷中,嬰兒的大腦結構會發生改變,以至於未來更難處理生活中的壓力。

這類孩子很容易因為一件非常小的挫折,就被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而這些傷害表現在嬰兒身上,就是易怒、睡眠不穩,以及更嚴重的驚跳反應,以及更加頻繁的身體疾病。

2、嬰兒與母親關係的影響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他們與最早照料者的依戀關係。關係越親密、穩定,孩子的安全感越強,對他人也更傾向於信任。

這方面的研究顯示,夫妻間的家庭暴力越嚴重、越頻繁,孩子的不安全感就越高。而在那些有長期家暴的家庭中,就有50%的母嬰關係,是「紊亂的依戀關係」。

所謂「紊亂的依戀關係」,就是說嬰兒對媽媽的感情,是既依賴、又害怕,媽媽既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不安全感的來源。

也就是說,媽媽沒遭受家暴的時候,會給孩子敏感的回應和溫暖的照料,但是在家庭暴力中,嬰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因為嬰兒對媽媽抑鬱、焦慮、恐懼和憤怒的心情異常敏感,因此他們也會隨著媽媽的心情而變得緊張、恐懼。

這種時而溫暖,時而恐懼的經歷,就容易讓嬰兒產生非常大的不安全感,並對媽媽的情感充滿困惑。自然地,他也會覺得,成年人是不可靠的,無論是多麼親密的人,都不會給自己持續穩定的感情。

因此,嬰兒在頻繁的緊張中,大腦中的皮質醇也會升高,並且會持續積累到很高程度。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小小的壓力,比如突然出現東西掉落的聲音,都會讓嬰兒的皮質醇迅速升高,出現很強烈的反應。

簡單來說,長期目睹家暴,就會讓嬰兒們過度警戒、過度敏感,始終在警惕周圍是否有危險。

等到嬰兒們長大,他們身體會一如既往保持過度緊張敏感的狀態。

到了學校,與同齡人相處時,他們也傾向於時刻處於自衛狀態,容易對潛在的危險走出過激反應。這種緊張,不僅會消耗正常學習的精力,也會因為富有攻擊性,而無法獲得很好的人緣。

這樣看來,嬰兒由於其無力自我保護,嚴重依賴母親的照料,就會更容易被家庭暴力剝奪走有質量的照料,受到的傷害也是異常深遠的。

兒童時期

從身體發育的角度來說,如果兒童的生活環境充滿暴力,一些很簡單的發展,都會變得異常艱難,甚至出現「退化」癥狀。

比如,原本已經能大小便自理的孩子,突然開始頻繁尿床,再比如本已經可以流利說話的孩子,突然開始結巴、語言遲鈍。

還有的孩子,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因為他們無法信任這個世界,只得緊緊抓住最依賴的媽媽。

伴隨著分離焦慮,孩子還會因為無法發展出正常的信任感,從而難以進行自由的探索行為,對世界缺乏基本的了解。

這種「故步自封」的癥狀,也會使得孩子無法與同齡人正常交往,難以發展出對他人的同理心,並感到社交孤立,長此以往便可能產生社交障礙。

行為發展方面來說,兒童時常目睹父母的家庭暴力,也會難以發展處正常的信任感、安全感,並對周圍的人和物保持攻擊性。

曾有一個研究發現,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三歲孩子,就已經被成年人的憤怒情緒所影響,對於同齡人也會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他們很容易多他人過度警戒,把好意當作惡意,從而做出過激舉動。

還有很多研究數據表明,來自家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在學校參與霸凌,捲入打架的幾率也會高3倍。

不過,也並非所有孩子都會表現出攻擊性。有研究證明,身處家庭暴力中,男孩更容易產生攻擊性,而女孩更可能出現沮喪和抑鬱。

除了行為出現紊亂,這些孩子還容易出現認知方面的問題,比如認知障礙,以及專註力問題,他們無法專註於學校功課,從而使成績難以進步。

此外,面對父母長期的暴力,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也會更加消極。不僅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也會缺乏積極的生活目標和未來期待,而且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自我認知和道德發展,都會受到阻礙,從而落後於其他孩子。

更有甚者,在兒童時期就可能出現抑鬱症、精神分裂等嚴重的精神疾病。

青少年時期

如果一個孩子,從兒童時期,甚至嬰兒時期就開始目睹父母的家庭暴力,並且戰火一直延續到青少年,那麼他就很可能集齊以上兩個時期幾乎所有的傷害。

美國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在2000年的研究還顯示,從童年開始目睹父親對母親的家暴,與青少年女孩的毒品濫用、飲食紊亂、未成年早孕,以及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有關係。

而且,來自家暴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無家可歸,也有更高的幾率採取危險行為、逃避行為,他們自己也很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一員。

曾經就有澳大利亞的研究指出,在長期行為暴力的青少年中,就有40%都來自暴力頻發的家庭。

多個國家的研究都發現,那些從小被虐待,或者經常目睹母親被家暴的男孩,成家後成為家暴者的幾率,要更高。

還有2000年的研究說,30%曾目睹父母家庭暴力的男孩,長大以後自己也可能變得很暴力,他們會認為,自己使用的暴力是合理的、正當的,因為從小父母就是如此解決問題的。

並且,對於男孩來說,他們會通過父親對母親的行徑,而認為女性的地位低下,可以隨便欺負。

還會有的孩子,因為母親長期的忍氣吞聲,而將最初的同情和心疼,轉化為對母親的怨懟,恨她們懦弱無力、不知反抗,久而久之,也會影響這些孩子對女性的基本看法。

以上,就是長期目睹家庭暴力,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影響。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有30%的孩子會陷入暴力輪迴,那也意味著,有70%的孩子,並不會加入暴虐行列。

那麼,究竟有什麼因素,會幫孩子避免受到暴力的「遺傳」呢?

什麼樣的孩子,更不容易受到家暴影響?

性格:性格開朗隨和,認知能力高(智商高)的孩子;

性別:男孩更容易受到暴力的傳染;

暴力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短期、較輕的家庭暴力,影響更小;

是否有其他危險因素:孩子暴露在風險因素中越多,出現行為問題的幾率也就越大。這些風險因素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貧困、失業、營養不良、居住環境差、教育和科技資源少;

是否有同齡人幫助:如果有親密的朋友,也可以抵擋一些父母的暴力影響;

是否有可靠成年人幫助:研究顯示,哪怕孩子身邊有一個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的成年人(祖父母、老師、家族朋友等),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還有孩子報告,如果有一個可靠、有同情心、有能力的鄰居,也對他們是一個很有用的支持來源;

媽媽是否依然提供良好照料:在身陷家庭暴力的同時,如果媽媽依然能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溫暖回應和需求滿足,教給他們必要的生存技能,並示範出「堅定而非暴力」的抵抗態度,同時也能維持自身精神狀態的健康,也能讓孩子少受暴力的影響。

知道了這些保護性因素,那麼家長們可能就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家庭環境?

1、孩子需要安全、穩定的家庭氛圍,保護孩子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要讓家庭暴力發生。

2、孩子需要知道,身邊會有成年人會傾聽他們,無條件愛他們,相信他們、保護他們。

3、孩子需要秩序感。所謂秩序感,就是正常穩定的吃飯、睡覺、玩耍、上學,而家庭暴力很容易把孩子生活攪得翻天覆地,打破正常秩序,剝奪安全感。

4、如果你家有家庭暴力,那麼無論是誰,都不應忽略孩子的需求,對於孩子應是充滿理解、沒有敵意的。

當然,我們不能強求遭受家暴的母親,還能對孩子正常微笑。所以,如果你是受害者,請在家暴發生後留存證據、及時就醫,同時尋找親人、朋友的支持,請求他們幫忙妥善安置孩子,安撫孩子的驚恐和緊張情緒,必要時請帶孩子暫時離開事發場所。

5、如果孩子不幸目睹了家暴,家長需要打破沉默和尷尬,主動找孩子聊。告訴孩子,家庭暴力是錯誤的,遇到衝突時需要以非暴力的方式去解決,以免孩子長期習得暴力的相處方式,影響社交能力和基本價值觀。

6、有的孩子會認為,父母之間的家庭暴力與自己有關,從而會責怪自己,並嘗試修復家庭。這時父母要告訴孩子,暴力的發生不是他的錯,成年人之間關係的處理,也不是孩子的責任。

7、如果孩子對施暴方家長愛恨交加,可以告訴孩子,無論你愛他(施暴方)、恨他,或者愛他的人、痛恨他的行為,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在父母之間站隊。

結語

我曾經給大家推薦過美劇《大小謊言》,裡面就有一位全職媽媽Celest,她才貌雙全、家庭富有,有兩個漂亮的雙胞胎兒子,丈夫又帥氣多金,生活如畫一般美好。

但是,這一切並沒影響她成為一個家暴受害者。

儘管她傷痕纍纍,也對丈夫痛恨入骨,但夫妻倆依舊心照不宣地在別人面前偽裝著恩愛,在孩子面前也佯裝和諧,他們也曾以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裡發生的暴力。

然而,年紀僅有六七歲的雙胞胎之一,從一年級開學第一天,就開始霸凌女同學,而欺負人的手段,就是他父親慣常使用的掐脖子。

所以,這就是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這篇文章,並沒有從女性受害者的角度,來談遇到家暴以後怎麼辦。

我國雖然已經有了相關法律,但無論從執法機關、社會傳統還是「家醜不外揚」的習俗來說,女性自保的路途,依舊充滿坎坷。對此,我們也無力提出一個盡善盡美的解決方式。

但是,至少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如果各位能控制住脾氣,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那麼就已經等於在促進孩子健康發展了。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

我們下期見。

References:

ChildTrends. Children』s Exposure to Violence. May 2016

KellyRichards. Children』s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in Australia. Australia』snational research and knowledge centre on crime and justice. No. 419 June 2011

VictoriaThornton.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youngchildren. Educational & Child Psychology Vol. 31 No. 1. 2014

Baker,L., and Campbell, M. (2012).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and its Effect onChildren』s Bra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Learning Network Brief (2)

TheAustralian Domestic & Family Violence Clearinghouse. The Impact of DomesticViolence o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1 August 2011

可以在下面留言,與我們聊聊天:)

下期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長進化論 的精彩文章:

TAG:家長進化論 |

您可能感興趣

警惕,家長的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變成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好的愛情會讓人變成孩子
很可怕的是,熊孩子會變成死孩子
我們會變成怎樣的大人
孩子在什麼樣的氛圍當中長大,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我們怎樣從童真的孩子變成了世俗的大人?
動漫中的人物沒有了頭髮會變成什麼樣子,笑哭!
在權力面前人會變成野獸,但是為了兒子,野獸也不得不放棄權力
生病後,人會變成魔鬼的樣子
當媽後,變成了孩子的人肉玩具
遺傳變異讓猴子變成人,學習力基因讓孩子變成神
未婚生子卻沒有嫁入豪門,為養孩子努力工作,蛻變成魅力女神!
把女人變成漢子,是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性別歧視?
如何才能把一個混社會的大魔王,變成自己家的小姑娘?
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讓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貓小樂:阿衰腦洞大開,想像自己變成綠巨人後的生活,想像力爆棚
阿衰腦洞大開,若自己變成綠巨人後會怎樣,真是想像力爆棚!
想像力是人類最偉大的力量,這些科幻腦洞,互聯網,手機,原子彈,都變成了真實
當喵星人變成食物是這樣的,這腦洞好大啊
害怕失去的結果是,你會變成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人|新物種大會精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