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世紀到拿破崙戰爭:風帆時代海軍戰爭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18世紀到拿破崙戰爭:風帆時代海軍戰爭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曾有人戲言,拿破崙戰爭中的西班牙戰場,之所以英軍能夠逐漸佔據優勢,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英國掌握制海權。每當戰事不利,英軍就可以上船跑路,從而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從而越戰越強。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準確,但半島戰爭中,制海權對於反法聯軍的最終勝利居功頗大。按照史學界的普遍看法,從1792年到1815年的那段被稱之為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歷史時期,是風帆時代海軍戰爭藝術發展的最高峰,而代表著這一高峰之頂點的,無疑就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大海戰。不過,這其中的勝利與失敗,往往是由諸多細節所鑄就的。

描繪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場景的繪畫作品

16世紀至18世紀的海上作戰艦艇具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元素:採用木材建造,通過風帆驅動,並由人力使用麻或者類似材料製成的繩索對帆片進行控制,配備有設計與功能相似的錨。「風帆戰艦」(man-of-war)以及其後繼者均為三桅方帆布局,而所有風帆的設計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風力,節省人力,並確保船隻在不同海況下的正常操縱。海軍火炮均為前裝滑膛炮,最初採取青銅鑄造,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代,基本已全部更換為鐵炮。所有的「風帆戰艦」以及後來的「戰列艦」均擁有充分的結構強度,以裝載數量眾多的大型火炮,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由同類敵艦所製造的猛烈火力。

風帆時代海軍炮術的基本原則早在這一時代之前即以獲得普遍認可,即首先通過一系列複雜而耗時的調動將艦隻排成一字縱隊,然後用舷側火炮猛烈轟擊敵艦使其喪失戰鬥力,最後通過俘獲敵艦或迫使敵艦投降而結束戰鬥。然而在大多數時候,這些戰術理論往往針對於主力艦隊之前的海上決戰,而並未考慮到形形色色的海上衝突中的多樣化需求。比如說在破襲/保護商業航線時,使用巡航艦(frigate)及類似的小型快速船隻,或者在兩棲作戰和圍城戰中使用炮艇(gunboat)。乍看起來,火炮技術在不同的歐洲國家之間非常相似,然而事實上,潛移默化的改變所導致的差異早已出現並被不斷擴大,比如卡隆炮(carronade,大口徑短管火炮)以及類似大口徑短炮的裝備,以及艦載火炮在裝填彈藥和射擊方式上的改進等等。

17世紀中期英荷戰爭中的風帆戰艦,其船體結構與一個世紀之後的同類戰艦相比有明顯區別

有幾個因素會影響火炮在實戰中性能之發揮。首先,在波濤起伏的海面上,固定於顛簸甲板之上的艦載火炮無法獲得一個穩定的射擊平台,由於缺乏射擊穩定裝置和有效的瞄準裝置,艦載火炮仍很難實現精確射擊。其次,除非轟擊海岸工事和堡壘,艦載火炮的目標總是木質船隻,因此不太可能僅僅通過實心圓鐵彈來擊沉它們。也就是說,目標的船體結構並不總是最佳轟擊目標,殺傷敵艦上的有生力量才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破壞帆船行駛所必不可少的機械裝置——桅杆、索具和舵輪——也極為關鍵。從戰術角度而言,炮擊的主要目的並非摧毀敵船,而是使其喪失戰鬥力並奪取其為戰利品。

後裝線膛炮要到19世紀60年代才能裝備歐洲國家的軍隊,而各國海軍對爆破彈的研究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才剛剛起步。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進步並未在短時間內引發炮兵裝備的根本性變革,這對當時各國的軍事家來說無疑是一件憾事。由於火炮加工精度的限制,那個時代的火炮仍然是根據它發射的實心彈重量,也就是所謂的「磅值」(而非火炮口徑)來進行區分和命名。在那個時代中,作為歐洲各海軍強國艦隊主力戰列艦(ship-of-the-line),其舷側裝備的重炮主要為制式的32磅加農炮(對應口徑約為163mm),而在數量更多的小型戰的火炮甲板上,配備的往往是小得多的3磅炮(對應口徑約為74mm)。

為了維持船舶重心穩定,各層甲板的火炮部署都需要嚴格按照規範進行。因此,較重型的火炮通常被置於較底層炮甲板。以同時代英國皇家海軍的74門炮戰艦為例,其下層炮甲板安裝的是32磅炮,主甲板安裝18或24磅炮,而上層後甲板(quarterdeck)安裝的則為9磅炮。法國海軍的同級戰艦情況則略有差異,它們的下層甲板、主甲板和上層後甲板所配備的的分別是36磅炮、18磅炮和8磅炮。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上面所說的「磅」(pound),對於當時的英法兩國而言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重量單位!根據英國政府在1758年頒布的重量單位標準,通過換算,我們可以確定在英國,當時的1磅應453~454克之間。這一換算關係一直延續到今日。法國的情況則比較複雜。18世紀晚期,1法國磅(也被稱為「里弗爾」)約等於489.5克,但在大革命之後,根據《共和國九年霧月十三日法令》(即公曆1799年11月3日),從1800~1812年,法國的標準重量單位變成了1000克(也就是現在「千克」)!不過在1812年又頒布了一部法令,此時1法國磅相當於500克,這種單位標準一直延續至今。考慮到火炮生產和服役期限等軍事上的特殊情況,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時代,法國海軍的多數艦載火炮仍應沿用489.5克的磅值標準。因此,對於表面上同一磅值的火炮,法國炮發射的炮彈重量要比英國炮的重約1/15。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1792-1802),英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海上力量,它由146艘戰列艦(ship-of-the-line)和數百艘中小型艦艇組成。「戰列艦」這一名詞是17世紀中期,歷次英荷戰爭中出現的單縱隊戰術的一個忠實的反映。從那時起,英國艦隊通過將艦隻排成單列縱隊投入戰鬥,將其舷側艦炮火力發揮到極致。為了維持其在縱隊中的既定位置,一艘戰艦必須擁有強大的火力,同時艦體也必須要足夠堅固以承受敵艦的舷炮齊轟。

對於何種尺寸的戰艦能夠有資格排在火線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在七年戰爭(1756-63)期間,擁有50-60門火炮的船隻就是最大型的「戰列艦」了,類似的艦隻就足以投入海上會戰。但是到1793年,這樣的軍艦卻被認為火力不足以參加主力艦隊的作戰。從那時起,64門炮戰艦被認為是能夠堅持在火線上的最小艦隻了。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標準的戰列艦是74門炮戰艦。換言之,在18世紀末,界定一艘軍艦是否屬於「戰列艦」,其最低限度是它至少應該擁有兩層「連續的」火炮甲板。

74門炮戰列艦被認為是火力與機動性完美結合之產物

當英國於1793年介入法國革命戰爭時,皇家海軍共有498艘軍艦,包括現役的和「閑置的」(in ordinary)。在當時的航海術語中,後者代表戰艦處於「封存」狀態(儘管這也包括像補給船、監獄船或「接待船」這樣的非作戰艦艇)。到1813年英國皇家海軍的力量達到頂峰時,在其擁有1017艘戰艦中,除了少數類似淺水重炮艇那樣的特種船隻外,所有安裝20及20門以上火炮的戰艦都被納入到一個等級體系當中,並根據艦船噸位及配備武器的不同而加以區分。按照官方定義,所有列入該體系之內的戰艦均配備三桅方帆,並由所謂的「大艦艦長」(post captain)來指揮。該系統同樣也確定了各級戰艦的配員定額和人員構成比例,這樣就可以與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宜密切關聯,比如說工資發放和補給分配數量等等。

位於這一體系頂端的一級艦和二級艦都擁有「三層甲板」(連續火炮甲板),而三級艦和四級艦則有兩層甲板。理論上,它們都可被稱為「戰列艦」(ships-of-the-line)。但是在戰爭期間,第二、三、四級戰艦通常被降級使用,擔任諸如為船隊護航或者前往海外執行威懾行動(showing the flag)等輔助性任務。到1793年,擁有50-60門火炮的四級戰艦被認為太小而無法參與艦隊行動了,因此他們很少會被送到一線與前三級艦一起行動。五級艦和六級艦通常指只有一層炮甲板的「巡航艦」(frigate)。

但是在拿破崙戰爭時代,小型巡航艦漸漸被認為已經過時了。而剩下那些表現不是那麼搶眼,但又是維持海上力量所必須的雙桅船(brig),單桅船(cutter)。運輸船和其它艦船沒有被納入這一分級體系。這個分級系統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80門炮的三級艦定員數實際上和90門炮的二級艦是一樣的,但是卻與只有64門炮的戰艦劃為同一個等級。另外,一艘裝備有24磅炮和卡隆炮的重型巡航艦,其火力可能要比一艘四級戰艦強大的多。

配有120門炮的「超一級」戰列艦是風帆時代木質戰艦發展的極限,它擁有強大的火力投送能力,但卻極為笨重難以操縱,無法執行主力艦隊決戰以外的其它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分級系統中,作為區分軍艦等級的最重要指標的火炮數量,通常指的是安裝在「連續」火炮甲板上的舷側大型加農炮的數量。安裝於上層後甲板或者船艏周圍的火炮,由於形制與口徑的繁雜而往往被可以忽略。榴彈炮、新式的卡隆炮、以及包括迴旋炮在內的小型火炮統統不計算在內。那麼什麼樣的炮可以稱之為「大型加農炮」呢?在戰列艦和巡航艦上,其下限是6磅炮。在巡航艦以下的小型艦艇上,3磅炮也會被計算在內,不過在小船上迴旋炮(往往只有1~2磅)也往往是被排除在統計數字之外的。該體系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相同的舷側火炮數量並不一定意味著旗鼓相當的火力投放能力。例如,有些74門炮戰列艦在主炮甲板上只裝有18磅炮,而有的同類艦安裝的卻是24磅炮。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李曉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讓我們來打造一把,廢土工業風格的藝術拙刀
被祖國視作「俄奸」、最後被滿化的清代俄羅斯旗人
揭秘《神奇女俠》的原型亞馬遜女戰士,為了射箭要割乳房?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海灣戰爭:人類戰爭史上最燒錢的一場戰爭
沙盤上的戰爭《戰爭藝術:赤潮》
抗日戰爭故事:第十九路軍,淞滬戰爭中最勇猛的軍團
中世紀戰爭藝術之攻城武器
春秋時代第一次南北大戰,北軍統帥打出了令人髮指的戰爭藝術
蘇芬戰爭是一場前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
從阿帕奇到F117 空權:現代戰爭中必爭的制高點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海軍早期雷達發展史
隨著1965年3月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峴港登陸,美軍開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
二戰最著名的戰役,重新定義現代戰爭,二十萬精銳只抵抗了48小時
1954年朝鮮戰爭期間勞軍表演的美國藝人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的蘇軍高級指揮官
蘇芬戰爭:史上最強游擊戰蘇軍戰死數十萬
劍橋三國史:官渡之戰——古代高科技戰爭
爭奪靈州之戰:大唐帝國與吐蕃王朝的世紀戰爭
世界最大規模的10場戰爭:日本的排第三
在戰爭爆發時,海軍正在收拾戰術,圍攻美國航母戰鬥群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戰爭,秦軍獲勝進佔長平,坑殺趙國40萬降兵
中越戰爭回顧:1979年中越戰爭越軍一共部署多少軍隊?
歷史上用時最少的戰爭,英桑之戰,戰爭僅持續了4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