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細菌L型?抗生素作用下的細菌形態變化

細菌L型?抗生素作用下的細菌形態變化

分析:為何細菌變得如此婀娜?L型?

細菌細胞壁對維持細菌形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β內醯胺類抗生素作用下細菌明顯變形,可能由於此類抗生素主要作用與細菌細胞壁,使其細胞壁合成過程受阻,細胞壁缺失或缺陷使菌體不能維持其正常形態而引起,但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實驗證實。不過我們所觀察到的細菌這種變形的狀態與細菌L型的定義相符,故藉此機會簡單介紹細菌L型。

細菌L型(L-form bacteria)是細胞壁受到破壞或細胞壁合成受阻而形成的一種細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細菌。細胞壁缺陷細菌是英國Lister研究所的Klieneberger在1935年研究念珠狀鏈桿菌時首次發現的,故以其首字母命名為L型細菌。能使細菌發生L-型改變的因素很多,除了我們熟知的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糖肽類等)外,機體的免疫因素如抗體、補體,體內的尿素、膽汁等都是良好的L型誘導劑;體外可使用紫外線、氯化鋰、溶菌酶等物質誘導L型;甚至在自然條件下由於細菌產生自溶酶也可使其發生L型變。

細菌L型由於細胞壁不同程度的缺陷或缺失,故形態可發生較大改變。可見桿狀、球狀、巨球體、小球體及長絲狀形態,革蘭染色後可發生染色性質的改變,即一些革蘭陽性菌可染為革蘭陰性,一些革蘭陰性菌也會染為革蘭陽性,或同時存在革蘭陰性和格蘭陽性菌。除了直接觀察形態變化外,用圖像分析技術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及蠟樣芽孢桿菌的L型進行形態定量分析,發現不同細菌的細胞壁缺失程度不同,與細菌原型相比,L型的表面積、最大直徑、周長分別增加4-15倍、2-6倍、1.9-5.9倍;而形狀因子參數較細菌原型明顯減小(形狀因子參數越小,說明形態越不規則)。

細菌L型導致的疾病易遷延反覆,實驗室常規難於檢出,故實驗室的我們能夠對其形態進行初步識別,然後採取相應的L型培養方法或及時與臨床溝通,對於治療L型細菌引起的感染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原始塗片可見細菌,但培養不生長」或「原始標本塗片可見形狀怪異,非菌非細胞的物質」這時候要考慮是否由於細菌L型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用新型抗生素對抗腸道內的致命耐葯細菌
細菌正在變異,濫用抗生素讓事情變得糟糕
使用抗生素為細菌的耐藥性擔憂?一種抗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被發現
硝化細菌的作用是什麼?
新型抗生素有望用於對付耐葯細菌
細菌誘導癌症發生的細節
抗菌素使用目的-治療細菌感染
另類「抗生素」——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能夠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的新型致命細菌
腸道細菌可能會改變抗糖尿病藥物的有效性,藥物作用打折扣
細菌感染性肺炎,如何選擇抗生素?
肝臟在身體角色:去氧化 儲存肝糖 製造膽酸 吞噬血液中細菌病毒抗原及變性蛋白體等
發現細菌抗生素耐葯的原因,竟然是細胞膜上的漏洞
人類皮膚細菌中居然有對抗癌症,且不影響正常細胞的化合物!
牙膏中的「抗菌」化學物質可以強化細菌
抗生素濫用副作用大,造成超級細菌,噬菌體可能是最後的武器
嚴控抗生素使用 遏制細菌耐藥性
皮膚細菌就能產生抗癌分子!人體微生物又現「必殺技」,而且只殺癌細胞
硝化細菌的作用以及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