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親的功能與悖論

父親的功能與悖論

「雄性」的特徵是最穩定的,「男人」次之。而「父親」,大概是穩定性最差的身份認同了。

父親的功能與悖論

作者 | 李孟潮

聲明 | 文章內容來源於《父性》

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內容有刪減。

「雄性」不等於「男性」

什麼是「男人」呢?

「男人」已經是社會化的產物,是一種身份認同。

「男人」的本質是不存在的,是空,就像「女人」不具備本質,「女人」並不存在的一樣。

「男人」這個符號的意義,必須是在和「女人」相比較、有差異中產生。

「男人」之特質,必和「女人」之特質有差異、有對立。

「張飛」屬於「男人」,所以不會塗脂抹粉;「貂蟬」屬於「女人」,所以不會大碗喝酒。

當我們描述,一些人是「純爺們」「真男人」,是「男子漢」「大丈夫」「男人中的男人」之時,必然,也暗含著另外一些人是「娘娘腔」「女里女氣」「不像個男人」。

可見,「雄性的」不等於「男性的」。

一個生下來是雄性的人,必須經過努力,符合社會對「男人」的定義,最後才能成為一個「男人」。

「雄性」的特徵是最穩定的,「男人」次之。而「父親」,大概是穩定性最差的身份認同了。

比如,一千年前對「男人」的定義在今天仍然沿用,如勇敢、堅強等,但是對「父親」的定義卻可能是「五十年河東,五十年河西」。

就在數十年前,「嚴父」曾經是很長時期理想父親的標準,而毆打孩子是「嚴父」的功能之一。而今天,這樣一個父親會被定義為「虐待兒童」的。

我們如何做父親?

魯迅當年曾思考過,我們如何做父親?這個問題居然被提出來思考,也說明中國在「父親」的生產上遇到了危機。

心理分析師魯格·肇嘉《父性》指出,歐洲文明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是要解決父親的危機。從他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文明史就是建立在「父親的制度」之上的,甚至美國的興起也和新教背景下的父權制有關。

眾所周知,美國又一次開始衰落了,可是美國衰而不落,落而又升在當代歷史上已經成了一個規律。

箇中原因貌似也和「父親」是否得到支持有關。

近代美國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父親缺席的危機,一次就是工業革命,另一次是二戰。

據說,以前的美國就是歐洲的工廠,就像現在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一樣。當年美國男人們要拋開家裡老小,到工廠工作,結果就是大批美國留守兒童的出現,和今天的中國一樣。這是第一波的「父親的缺席」。

第二波「父親的缺席」是二戰、越戰等一系列戰爭造成的,男人們奔赴戰場了,有些就此永遠地缺席了。

父親缺席的直接後果就是家庭解體,美國的離婚率一直節節升高,一直到1990年代到了高峰。

家庭解體帶來了一大堆社會動亂問題,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吸毒和暴力了。

吸毒、暴力的根源就在於一代代的男孩子們無法認同他們父親,這些「無父之子」長大後,對文化的最大影響就是如下兩方面:

第一,他們創造了、支撐了、強化了消費主義文化,並且把這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第二,「父親」在婚姻市場上嚴重斷供。

如果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美國國民精神狀態遲早會展現出中國人在鴉片戰爭時期的那個樣子,他們離「北美病夫」這頂帽子不遠了。

到了1990年中期,美國政府和許多民間團體一起開始致力要轉變這個父親危機,開始做了很多事情。

然後,眼看要落下去的美國又升了上來。

而這已經不是美國社會第一次挽救父親危機,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早期,曾經有一陣子,婦女和兒童是可以工作的。媽媽和孩子賺錢比父親多很多,更加加劇了父親缺席的危機。

結果是一系列法律和道德手段保證了父親認同的傳遞,然後就開始了美國衰而不落、落而又升的循環。

最近一輪美國支持父親的大手筆是2006年,美國政府出台法律,每年要用1.5億美元專門用於支持「健康婚姻和負責的父親」。其中5千萬美元是專門用來促進、宣傳「父親」的功能和重要性。(Rosenberg & Wilcox ,2006)

所以,近年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從Discovery到好萊塢,「好爸爸」的形象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發展建構、破舊立新的過程中。

而這種「美國文化」是幾乎沒有人可以抵抗的,因為它抓到了社會建構的命門——「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就像中國曾經的儒家文化一樣。

儒家文化之所以如今無法傳揚,一個原因就是它學術化了,它變成了一種學術話語,而脫離了它本來的權力鏈條——父權—君權—神權。

從這一點來說,于丹也許比批判于丹不夠學術的人,更接近儒家的本意,她把儒家道德話語權力的觸角直接深入到家庭關係中,而不是在學術考據的無人沙漠上轉圈圈。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父親」都是一個構建一種技巧一種藝術一類修行。

一個儒者,其修行道次第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通俗地說,如果你是一個儒者,只要在保證身心健康的基礎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證家庭穩定,也就是,做一個「好父親」。

「父親」是一種程序,這個程序從發明出來那天就有不少bug

「父親」是一種程序、也是符號認同系統最早的程序。這個程序從發明出來的那天就有不少bug,它們被稱為「父親的悖論」。

這個悖論是這樣的——「父親」這個身份認同一般來說,包括了四個成分: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勝利。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做一個「父親」,你最好做到:

第一,能賺錢養活太太和孩子並陪伴他們;(供養功能)

第二,能保護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災人禍的侵擾;(護佑功能)

第三,能夠設定家庭規則維持家庭結構;(規訓功能)

第四,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傳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強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媽媽強大有力,也就是說,你要是個男人,你要很man。(勝利功能)

其中前三個的養育、保護、規訓功能其實也是母親的天職,所以,父親的功能至少有75%是作為「輔助性媽媽」存在的。

這是為什麼有些學者懷疑,父權制實際上是女人們發明的,因為它賦予了女人「陰性的權力」。

女人的確把看起來風光的「父權」給了男人們,同時女人們也獲得了「陰性的權力」,也就是說,不賺錢的權力、撒嬌的權力、譴責男人們不負責任的權力。

當然,這種一邊倒的觀點大概也不符合事實,「父權制」至少也應該是男人們提議、女人們投票通過的。男人或女人任何一方沒有辦法發明一種文明制度,並且傳承下來幾千年。

現在很多人說的「好爸爸」,準確地說,是指「貌似好媽媽的爸爸」

「好爸爸」和「堅強的、勝利的父親」這兩個形象是衝突的。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父親也是缺席的,但是那個父親是個勝利的軍人,僅僅這一點,他就贏得了孩子的尊敬和認同。

就像《教父》中的老教父,雖然他是一個黑社會老大,可是他勝利了,當他面臨失去「勝利者」這個位置之時,他的兒子邁克爾馬上就會從一個愛國軍人變成一個青年殺手,維護父親的產業、父親的位置和父親的榮譽。

孩子,尤其是兒子,總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厲害」。這是他兒童般自豪感的一個根基。尤其是,孩子們期望自己的父親能夠勝過母親。

比如電影《駕駛課》中的那個少年,聽到父母離婚,讓他最憤怒的事情是,「爸爸,你作為一個男人,怎麼能夠讓她甩了你,而不是你甩了他。」

「勝利功能」對孩子們如此重要,以至於他們並不在乎自己的父親是否是通過違法犯罪獲得勝利的——從某種角度上,這是貪官污吏、黑社會老大層出不窮的一個家庭無意識根源。

他們雖然為法律體系不容,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眼中,卻是家族的英雄,這曾經的勝利者雖然進了監獄卻給家族留下了無窮財富,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就是這個家悲愴的普羅米修斯。

由於勝利功能直接決定了男人的價值感所在,所以大部分男人寧願犧牲供養、護佑、規訓、傳道這四方面,也不願意放棄「勝利者」這個男性表象。

他們想出來的解決這個「父親悖論」的方式就是——給錢!

你需要養育嗎?我可以給你請保姆,你要六個還是八個?

需要保護嗎?我可以雇六個保鏢加三隻藏獒。

……

正好,現代社會恰恰是可以提供這種需求的滿足的。

我在內環高架上看到,一武術學校的招生廣告語就是,「你安心賺錢,孩子,我們來管!」

「缺席的父親」也許恰恰是父親功能進化中,人類的無意識合謀

「缺席的父親」在美國這百年的歷史來看,集中於富有階層和貧民階層兩段。

富有階層之所以父親缺席,就是因為父親去打拚,努力成為一個「勝利者」了。

這表面上看起來很不符合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規律,但是確實符合終身發展的規律。

一朋友告訴我,「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他忙碌的背影。」

這個朋友已經50多歲了,他也成了和他父親一樣的人,一個缺席的父親但卻是勝利的男人。

讓一個6歲的孩子來選擇,他會選擇父親不要缺席做個「好爸爸」,可是到他16歲,他發現父親是個窮鬼、是個軟蛋,事情就不一樣了。

供養、護佑、規訓、傳道這四個方面雖然重要,但是你或多或少可以用錢買到,但是「勝利者」只能親力親為,在成為勝利者的過程中,才可能賺到很多錢,僱傭其他人來承擔供養、護佑等功能。

這就是進化歷程中男人們的選擇,他們優選選擇了成為「勝利者」——在當代社會,也就是「有錢人」——在其他父親功能上缺席或者把這些功能轉讓給母親,或者外包給其他人。

中國的「父親危機」

在中國歷史上,「父親危機」的出現,可能要比美國的歷史還要長。如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中的西門慶和賈寶玉,就分別象徵著父親危機下的父親意象和兒子意象。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我們生活中仍然到處是西門慶一樣的父親,我們的兒子也越來越像寶哥哥一樣——被一群女人團團圍住,對男人、對父親不是那麼認同。

這場危機也許是在中國制度化的儒—道—釋互補系統中,父親的勝利功能很多朝代都受到壓抑和剋制,直到外族入侵才被激活。

而父親的傳道功能在儒家體系中,很多時代至少在話語層面是不完全的,直到宋明理學之後。儒家的「道統」好像才是在形而上學層面上比較圓滿的。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說,當中國歷史上每次父親功能得到支持後,就會帶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富強,然後,就出現衰落和異族入侵呢?

所以,美國今天的「衰而不落、落而又升」的歷史,是不是也是中國昨天的歷史?而美國今天的歷史,也是中國明天的歷史?

而中國今天的騰飛,是不是和一個個強烈認同「父親」和「父權」的民工和鳳凰男有關?

而中國日後的衰落,是不是和這些人的孩子在生命中學會,世界上最好的不是父親,而是父親帶來的錢,尤其是「花錢」最終會變成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需要寫作一本中國版的《父性》來回答。

《父性》

全世界有無數的孩子是在沒有「父親」的生活中長大的。本書探究了其中的原委,並分析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及心理問題所造成的影響。

掃碼即購

文 |李孟潮

編輯 | 世圖君

電影 ∣ 動漫 ∣ 心理 ∣ 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圖北京 的精彩文章:

紀念科幻小說大師布拉德伯里
弗洛伊德與女性(1):莎樂美,莎樂美!

TAG:世圖北京 |

您可能感興趣

曹操的父親,孫權的父親,都不如他的父親
如果父親能選擇
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能替父親患癌
他是才能卓越的權二代,奈何人們只關注他的父親和媳婦!
孔子母親死後,想讓母親和父親合葬,卻不知父親葬於何處?
明星父親和女兒嘴對嘴親親,這樣表達父女之情真的合適嗎?
此人為父親立下汗馬功勞,卻被父親揚言要殺死,無奈只能造反!
伊萬卡對女性的許諾難以實現,她和父親並肩努力卻愛莫能助!
不能忘記的情-父親 母親
都說婚後很難跟自己的父親和脾氣什麼樣的八字與自己的父親合適
母親再關鍵,也取代不了父親
關於我的父親和我的父親
替父親養同父異母的弟弟,和繼母關係融洽,卻對親媽尋而不得!
父親的父親或許不是個好父親,願父親們能多多顧及孩子的感受
憶父親—沒有父親的父親節
沈佳妮和父親,母親的合影體操照也很經典!
父親的不信母親的撫摸
一個母親的求助,父親怨女兒不孝順感恩,女兒怨父親不理解關心,奶奶與孫女也像仇人
儘管伊萬卡極力為父親的名聲辯解,但她很可能成為父親的犧牲品!
母親早逝,父親繼母不靠譜,威廉和哈里的兄弟情深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