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書法大師都魏晉朝,解剖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創作

為什麼書法大師都魏晉朝,解剖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創作

從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稱帝,至公元420年,史稱魏晉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後又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東漢統治的崩潰,使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壞,面臨著重建。一方面,以老子、莊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玄學,一度取代讖緯經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並逐漸與佛教相互融合會通;另一方面,儒學由於其政治學說的現實意義,也並沒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新的觀念、習慣,雖與漢族文化有衝突,同時兩者也必然要有所互補,有所融會。這一切,使得中華文化再一次進入活躍、會通和拓展的階段。書法也面對著許多挑戰和機遇。

從曹魏開始,對文學藝術的關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惟才是舉」等選人制度的實施,使「才能」有可能越過道德而成為人們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學藝術,如原來被視作小道的文學,被曹丕譽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書法在東晉時期成為世家大族爭能鬥勝的方式之一,上層貴族大量進入這個領域。

就書法藝術來說,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即紙的應用至此已經普及,為書法家的揮運提供了最為根本的保障。

魏晉書法在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體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現了多位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書家,在風格的開創和典範的樹立上有無可取代的意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的發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書法作為藝術的許多基本觀念被揭示出來,不僅形成理論,而且被貫徹到實踐中,從而使書法的藝術性質得到了強化。

這時期的書法發展,大約可以這樣來描述:三國為過渡時期;兩晉(尤其是東晉)為鼎盛時期。

一、三國

馬宗霍先生《書林藻鑒》這樣描述三國書法的意義:「三國者,亦書體上一大轉關也。……又書派上兩大導源也。」其具體意見容或可以商量,但對三國書法的轉折意義的揭示則是極有見地的。我們說它的主要發展特徵是過渡性,表現在:一,從有關制度來說,三國所制定的許多制度,是後來書法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二,從字體演變來說,楷、行的發展,三國是中間時代。三,從書家的狀況看,三國時代的許多書家實際上成長於漢末,而三國時代成長起來的書家,卻有許多進入了西晉,因而前後傳承的特點非常突出。

魏的書法發展比較正常,這與武帝曹操的喜愛有關,他周圍聚集了鍾繇、梁鵠、韋誕、邯鄲淳、衛覬等一批書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還發布了一個禁碑令,雖然扼制了隸書的應用空間,但同時卻可以說為楷、行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這一制度在東晉時得到重申,為行書發達起了極大的作用。鍾繇在楷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為後來二王父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蜀國默默無聞;而吳國則在草書、楷書和篆隸方面都有可觀,尤其幾塊重要的碑刻已是楷書的前驅。

以下以字體為經分別作簡要介紹。

1、隸書

主要集中在魏國。有名的碑刻是:《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曹真碑》、《範式碑》、《王基碑》、《魏三體石經》等。一個共同特點是,出現了非常明顯而且接近的程式化的作風:體勢開始走向縱長;筆劃形成較強的規律性,並出現了一些刻板的處理方式,像「蠶頭」部分經常飾以方形的角,波磔的尾部常常過於圓滿、張揚等等。這種情況,反映出在新的歷史環境中,人們對於隸書的認識正逐漸趨於淺俗、簡單,隸書的衰弱已經不可避免。啟功先生把這時期的隸書喻為蔗渣,非常形象。可以《上尊號奏》為代表。

2、篆書

數量極少,著名的有兩件,都屬吳國,一為《天發神讖碑》,傳皇象書;一為《禪國山碑》,傳蘇建書。

《天發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碑》,傳為三國吳皇象所書。晉時折為三段,俗稱「三段碑」,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在中國書法史上,《天發神讖碑》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碑刻。從書體上說,它非篆非隸,處在兩者之間。此碑用隸筆寫篆字,橫首用折刀頭、橫尾有波磔,豎尾用懸針,轉折用方,若懸崖斬斷,字勢雄偉。

《禪國山碑》體勢也是變幻莫測,風格奇詭。有人以為這是吳地地域風氣的影響,應該是有道理的,但可能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即篆隸本身的走向沒落。至於它們的藝術價值,清人張廷濟云:「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以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雖嫌過譽,而對其審美特點的揭示可謂中肯。

3、草書

三國時期的草書,最為傑出的書家是吳國的皇象。

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不詳。官侍中、青州刺史。唐張懷瓘以其八分入妙、小篆入能,章草入神品。清包世臣說:「草書唯皇象、索靖筆鼓盪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

傳世作品有《急就章》、《頑闇帖》、《文武將隊帖》等,《急就章》尤為劇跡。現存《急就章》,以明正統四年據葉夢得之潁昌本為底本所刻的「松江本」最為有名,字數達1394個。其藝術特點,以唐人竇臮和張懷瓘的評價最稱精當。竇臮《述書賦》說:「廣陵休明,樸直古情,難以窮真,非學可成。似龍蠖蟄啟,伸盤復行。」張懷瓘《書斷》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長期以來是學習章草的極佳範本。

4、楷書

三國時期的楷書傳世的有三種類型:碑刻、法帖和簡牘。

碑刻集中在吳國,有《谷朗碑》和《葛府君碑》兩種。從體勢來看,還有隸書的平正姿態,而筆劃則已經都泯滅了波磔,未知是字體演變已經臻於此境,或是刻手不佳所致。清康有為認為,「南碑當溯於吳,」以此二種為「真楷之極」,特別是《葛府君碑》「尤為正書鼻祖」,其說後來多為書法史研究者所繼承。

法帖主要是魏國鍾繇的作品。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151~230年)。漢靈帝時任黃門侍郎,魏國時官至太傅,史稱鍾太傅。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鍾王」。劉宋羊欣說鍾繇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押書,當即隸書、楷書和行書。他在歷史上享名最盛的是小楷,有「正書之祖」的美譽。現在其書存世可以確認的主要是小楷,共有10種,即《賀捷表》、《薦季直表》、《尚書宣示表》、《力命表》和《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騎帖》、《長患帖》、《雪寒帖》、《長風帖》。

南朝梁武帝以為逸少不及元常,並評其字說:「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又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庾肩吾認為其書「天然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則認為雖然鍾繇「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盡善盡美的只有王羲之。唐張懷瓘《書斷》認為「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說:「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清人劉熙載認為「其書大巧若拙,後人莫及」。

鍾繇以國家重臣的身份,在書法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活動,對人們的書法熱情是一種極大的促進,這本身就有很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加快了楷書成熟的步伐,為東晉崛起的二王,有直接的先導作用。他的小楷,長期影響了歷史上的小楷書家。「正書之祖」的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

簡牘書主要出土於吳地。1979年江西南昌發現的《高榮名刺》(其用途近於現在的名片)及簡牘、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朱然名刺》及《木謁》,都有很接近成熟楷書的寫法,尤其是後者,體勢寬博,雖然剛從隸書化出,但楷法已具規模。可見,到三國時代,楷書的發展已經是勢不可當了。這幾件作品,風格與後世受隸書影響的楷書有相似之處,值得重視。

5、行書

比較嚴格意義上的行書,在三國時代還沒有發現。史書記載鍾繇學行書於劉德昇,且書風瘦勁,但沒有作品傳世。現存比較接近行書的作品是吳地出土的簡牘,這就是江西南昌的吳應墓《木方》,除了少數筆劃如捺、長橫等還有隸書遺存跡象外,無論結體還是筆劃的連接、省減,都是行書的規模。由此看來,到東晉時代形成成熟的規範行書,是可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雅閣書畫 的精彩文章:

先秦和秦代書法,告訴你文字和書法的演變
佛祖教你看自己的前世與後生
有空你練練這些動作,書法肯定大進 連載三
怎樣讀帖?讀帖到底讀什麼?請看吳汝賢先生讀帖十觀

TAG:清雅閣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蔡京的書法
他是宋朝書法家,書法功底深厚,董其昌稱他書法是「宋朝第一」!
被眾多書法大師仰慕的魏晉書法,其核心精髓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歷代書法家都推崇魏晉小楷
周俊傑:書法創作摭談
江湖書法家狂怪表演書法,他們會成為書法大師嗎?
書法家趙昌林:書法心得
王羲之書法,武則天書法和李世民書法,誰的書法是第一名?
書法家趙昌林:書法緣
書法家張一仁筆談書法學習和創作的「書外功夫」
書房掛什麼書法?趙丙鈞書法最合適
國家一級書法大師、書法教授張宗彪書法欣賞
書法家趙昌林:學習書法,可以提升什麼品質?
袁世凱的書法,張作霖的書法,青幫老大杜月笙的書法,最怕流氓有文化
弘一法師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欣賞
我的書法之路,牟書津書法作品欣賞
衣雪峰書法:師從王鏞,大家對博士書法失望了嗎
乾隆最為推崇的書法家,清代帖學的關鍵書法大師
魏雲傑經典楷書行書書法作品賞析,好書法寫的有力道
當代書法大師歐陽中石、范曾書法欣賞——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