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進擊的紅外-2016年度民用紅外發展概況

進擊的紅外-2016年度民用紅外發展概況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境內從事紅外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預計有300多家,紅外民用技術的主要應用方向有:紅外熱成像、紅外測溫、紅外感測檢測、紅外夜視安防等,據估計2016年度中國民用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部分紅外企業國內主營紅外產品的幾家上市公司年報如下:

據國際機構預測,由於傳統和新興市場的發力,2020年全球紅外探測器市場將達到5億美元。運動監測應用是目前最大的紅外探測器市場,約佔整體營收的50%。由於動態照明市場越來越多地使用紅外探測器,以提供智能照明系統,因此這個成熟的市場依然以很快的速度增長(10%)。

全球紅外成像市場中,市場佔有率最大的三個應用領域分別是軍事監視、國土安全及工業監視。軍用領域作為紅外成像市場的重要推動力,未來為了滿足需求,相信也會出現更加便捷的紅外成像攝像機,如更廣泛的視野、快速處理及識別能力、應對低光照環境等,讓軍用紅外也越來越便攜和快速。

紅外技術最早是應用于軍事,而且很多技術的突破都是通過軍用來開拓的,隨著紅外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內「軍轉民」技術試點工作的擴大與深入,越來越多的軍用技術發展到民用市場當中,比如無人機市場的井噴式爆發,雖然熱成像技術目前發展較為平緩,但隨著對安防技術要求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熱成像技術出現在了更多的行業領域當中。從城市安全監控、森林防火預警、到大樓能源高溫部位檢測、高速鐵路安全監測、汽車安全駕駛汽車及消費類產品等領域。

紅外在民用方面主要利用其熱成像、探測及夜視功能,在工業、交通、電力、石化、農業、醫學、遙感、安全監控與防範和科學研究等民用領域有廣泛應用,已經成為自動控制、在線監測、非接觸測量、設備故障診斷、資源勘查、遙感測量、環境污染監測分析、人體醫學影像檢查等的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

紅外熱成像技術及其應用市場

紅外熱成像產業作為技術、資金密集型行業,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國內大多數紅外熱像儀生產廠商研發實力薄弱,許多廠商實際是國外產品的代理或系統集成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獨立開發紅外熱像儀機芯組件、後續電路、圖像處理軟體的國內廠商較少。

最近幾年國內紅外熱像儀在民用市場的應用快速增長,主要源於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除傳統的電力、防火領域外,生產質量控制、車載儀器等行業的應用推廣增幅迅速。中國境內已經有近十家主營紅外的上市公司,紅外光學產品不斷受到市場青睞,部分傳統光學企業也逐步加大了紅外光學方面的研發和生產。

雖然紅外技術在民用方面主要還是用於安防、電力、建築、汽車等領域。但是近幾年出現了更多的應用方向,汽車安防中採用紅外技術越來越多,多種感測器集成和感測器中樞(sensor hubs)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各種移動設備中。未來移動設備中嵌入紅外點式測溫將是一個市場熱點,目前已經有FLIR等企業推出了可測量溫度及成像的移動紅外設備。

隨著非製冷紅外技術的發展,紅外在民用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與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物聯網、無人駕駛等技術的融合發展將孕育出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此前FLIR和Bullitt聯合推出全球第一款紅外熱成像智能手機,該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搭載了紅外攝像頭熱成像功能,從而能夠實現利用手機偵測外界物體溫度。而在智能家居領域,利用紅外熱成像儀可以監測夜間室內溫度分布和人員行走狀況,適時做出溫度調整。

使用熱成像技術的無人機市場正在走向實用化,無人機可以根據搭載的設備來決定其具備的功能,從而開闢了與傳統行業跨界合作的通道,而隨著無人機的應用領域不斷增多,所需具備的技術要求不斷加大,其中紅外熱成像技術成為無人機在救災、抓捕罪犯、電力巡線、科學拍攝、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重要技術保障。無人機+紅外熱成像的合作方式,也讓紅外熱成像技術更加立體化及多元化。正是基於熱成像技術與無人機的技術契合點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在2016年大疆宣布與全球熱成像的領導者美國菲力爾公司(FLIR)合作,推出夜視無人機產品,開啟無人機+熱成像跨界合作的典範。而作為國內熱成像品牌企業,大立科技、武漢高德、廣州颯特、上海巨哥、浙江雙視等也紛紛開始了對無人機探索。

GIF/2K

紅外熱成像技術還可以輔助汽車的智能安全駕駛。比如紅外熱成像避障系統、360三維全景影像系統、流媒體後視鏡等,紅外熱成像避障系統前方視像經紅外成像處理後,顯示屏上能清晰呈現抑制強光、穿透霧霾後的畫面,有效防止因駕駛員視線受阻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時行人智能識別和前車碰撞報警功能可提前發現行人、車輛以及障礙物,大大提升駕駛的安全性。

熱成像產品即將會迎來一個快速增長期,據國外知名市場調查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研究報告,2015年-2022年,全球紅外成像市場將從64億3000萬美元成長至113億6000萬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8.32%,而增長的主要原因得益於紅外成像的商業應用(紅外成像攝像機特殊的特性,能適用於溫度記錄及被動視覺增強應用,能提供在煙霧環境下更好的視覺效果,所以被廣泛應用于軍事、國土安全、航天航空、國防工業以及汽車應用之中)以及非製冷型熱成像攝像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市場需求激增,從而導致全球市場快速增長。

紅外安防監控及其應用市場

安防行業是伴隨著國家和民眾對安全需求的升級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安防行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全天候夜視監控已經成為檢測視頻監控系統是否完善、是否具有先進性的潛在衡量標準,因此主動紅外夜視與被動紅外夜視遍地開花,短短几年時間迅速湧向各行業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市場的潛在需求可達500-600億元,而目前市場狀況僅處於起步階段,到2020年,紅外成像市場將增長20%以上。

由於紅外線在夜間零照度環境下能實現畫面的清晰拍攝,在近些年來,被廣泛地運用於安防監控領域。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大,安防產業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紅外監控作為安防監控領域重要應用,正在物聯網大潮下迅速發展。作為監控前端設備,紅外攝像機的發展也繞不開安防監控的永恆主題:網路化、高清化、智能化。

紅外攝像機由於具有夜視距離遠、隱蔽性強、性能穩定等突出優勢,因而在夜視監控中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其原理一般是由紅外發光二級管矩陣組成發光體。紅外發射二級管由紅外輻射效率高的材料(常用砷化鎵)製成PN 結,外加正向偏壓向 PN 結注入電流激發紅外光。鎵在現代半導體工業應用廣泛,主要以化合物砷化鎵出現,佔到金屬鎵總應用的80%左右。另外,鍺也是紅外攝像機鏡頭的主要組成部分,全球25%的鍺用於紅外光學領域。

紅外攝像機廠家是順應了我國特殊的市場需求。據了解,國外市場基本上不生產紅外攝像機。其原因,一個是紅外攝像機本身是一個高溫產品,在大多數監控環境下都是潛在的危險因素,如煤礦監控、工業監控等等。第二是紅外攝像機的低價競爭嚴重影響了產品壽命,據調查,普通的紅外攝像機使用壽命一般不到一年。產品使用壽命短對於紅外攝像機廠家來說也許是更多的利潤空間,然而對於終端用戶來說卻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紅外攝像機市場勢不可擋,因此各紅外攝像機廠家也在不斷開發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國外攝像機品牌如三星、索尼為適應中國本土化也推出了紅外攝像機,但為了解決紅外攝像機弊病,國外研發出了超低照度攝像機。我國也可以研發出更具優勢的紅外攝像機產品,彌補其本身的功能缺陷,還可以解決安全隱患。

智慧城市將推動熱成像技術大幅應用

智慧城市對於監控有著全方位、全天候圖像信息需求,可見智慧城市對監控的依賴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傳統可見光攝像機依靠自然或環境光照進行攝像監控,很難滿足,而熱成像攝像機無需任何光照,依靠物體自身輻射的紅外熱能即可清晰的成像的優點會被進一步放大,無論白天黑夜都可清晰地探測和發現目標,真正實現智慧城市24小時平穩運轉。

熱成像技術與眾多新技術融合,更好的服務智慧城市建設。比如熱成像與無人機結合,能夠更廣泛的應用在救災、抓捕罪犯、電力巡線、科學拍攝、工農業生產等方面;與智能交通結合,可以有效緩解道路交通壓力,還可以提供實時道路交通信息,輔助無人駕駛汽車早日上路;也可以更廣泛的應用到城市公共場所監控中,有效識別暗光和蔭蔽環境的躲藏目標,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概率。可以說熱成像對智慧城市來說就像一把大傘,為智慧城市保駕護航,為城市居民遮風擋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新型顯示產業超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17年內蒙古旅遊收入突破3000億 積極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2017年廣東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分析:全年實現增加值48339.14億
年薪30W,2018年前端發展趨勢分析
2018-2022年中國環保產業發展預測分析
推薦:2017-2018年工業機器人發展趨勢分析
2018-2022年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規模前景
台灣流行文化發展里最重要的十年:2000 - 2009
將會影響2018年數據中心發展的5個趨勢
十二星座2018年3月28日運勢:感情、人際意外發展
2017年國外戰鬥機發展綜述
突發!加多寶公布2018-2020 年中期發展規劃,三年內實現公司成功上市!
3D列印最新發展趨勢:2018年將增長近20%,達到120億美元
報告:2017-2018中國郵輪港口發展年度研究
《民銀智庫研究》第99期:信託業2017年發展狀況及2018年經營展望
2018-2022年中國童裝行業發展預測分析
2017年SSD行情分析與2018年市場發展趨勢
2018年內容營銷發展趨勢
安永:2017年中國海外投資下降32% 預計2018平穩發展
2017年中國人均GDP超8800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延續穩中向好發展